月讀30本的超強讀書術《日本第一速讀王教你讀得快,記得住》

2023/01/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開始之前我想問大家,你讀完一本書要多少時間?
你可能會說:「我根本就不看書欸,你問錯人了!」
好的,本篇到此結束。
喂!
我書讀得不多,而這本書從序章開始就直接打破我對閱讀的迷思。對於一般人的迷思角田先生是這麼解釋的:
我平常教速讀時,最常被問到「讀這麼快,書的內容真的會留在腦中嗎?」那我反過來問好了「慢慢讀,書的內容就真的會留在腦中嗎?」
我們首先得釐清一個前提,那就是「速讀是快速閱讀文字」,和「記憶」是兩碼子事。
速讀,意思是快速而有效的閱讀,是一種在不影響理解和記憶的情況下,提升閱讀速率的閱讀方法。
閱讀速度「不等於」留在腦中的資訊量,讀的快不代表記不起來,相對的讀的慢不代表會記的比較多。

重點:多看幾遍

先來看看我平常的閱讀速度:
漫畫單行本15分鐘
小說2~3小時
純文字工具書、知識型書籍3小時起跳(沒有上限)
我看漫畫習慣整本看完以後再回頭翻剛才有興趣的段落。加上有強烈的畫面感,印象一定比純文字要來的深,這就類似速讀的概念。
「同樣的時間內多看幾次,比慢慢看努力記還有效」與其花一小時慢慢的把書看到一個段落,不如在一小時內快速掃過書裡的內容多看幾次,久而久之腦袋就會把內容記下來。
我看書一直都有個壞習慣,會在心中默念、而且會想要把內容一次就記起來,看完一本書要把內容完整記下來不太可能,每個人的時間有限,必須截取精華,用速讀的方式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內加深記憶。
大多數人的狀況是慢慢看完,看完後面忘了前面。因此在看這本書時候我刻意快速翻,這本書我看很快翻很多次,雖然沒辦法馬上記起來,但是會腦袋會產生某個記憶點,默默的就把一些內容記下來了。
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都會記得那些「魔性洗腦」的廣告呢?因為這些廣告無時無刻都在刷存在感。
「穿、比不穿還涼」撲天蓋地的廣告這要我不記得都難,這種我會叫它「強迫記憶」如果這句話只是某天從我面前一晃而過,我一定不記得,只會記得明天早餐要去買好吃的培根蛋餅。
我再舉一個例子,平常不留心的東西,一旦看了很多次以後,也會默默記下來。
「越暗的地方你越亮,雅加媒體全省影城廣告代理」這個出處我不說,你可以想想是不是在哪裡看過,會覺得好像有印象。
人的注意力不長,可能前10分鐘很專心看內容,10分鐘後注意力就會開始渙散(想滑手機的手指蠢蠢欲動)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翻閱多看幾次內容加強記憶。這就有點像考試抱佛腳,只能在空檔趕快多看幾遍會對某幾題產生印象。

如何用最快的方式讀取內容的重點

對於大多數人習慣在心中朗讀的壞習慣,角田先生給的建議是這樣:用快到無法在心中朗讀的速度閱讀,並且訓練自己「一眼看到全貌。」
每個人多少都有在書店翻書,看要買哪一本的經驗吧?是不是在現場翻個幾頁後,發現裡面有一些內容吸引自己才決定要買。
其實只要習慣這樣的速度,就可以提升閱讀速度,我們去餐廳點菜,明明沒有詳細看過菜單,但是大概瞄一眼就可以理解菜單上的菜色是什麼。
舉例來說:清炒蒜香雞肉義大利麵、奶油焗烤海鮮義式香草燉飯、番茄雞肉義式羅勒貝殼麵…。只是眼光大略掃過,看到「重點詞彙」就知道自己要點什麼了。
上面講的菜名我有看進去的大概就這幾個字「蒜香、雞、麵」「奶、海、飯」「番茄、雞、貝殼」但我立刻可以知道這是什麼菜色。有時候去買手搖,看到琳瑯滿目的品項,這項技能也會迅速啟動。
這就是書中說的「不要閱讀文字」而是「讓文字進入視野」「透過單一詞彙達到一看就懂」
1.不要只看一段就回頭重讀,以從頭到尾讀完為主。
2.比起閱讀更像用視線掃過書上的文字,訓練自己一眼看到全貌。
3.寫下留在腦中的詞彙或文章。
4.把想到的事都寫下來,從乍現的靈光中發揮想像,付諸行動。
對大多數人來說,看圖像可以很輕易看到重點(例如威利在哪裡、大家來找碴)但要學會一眼看到文章的全貌則是需要練習的,角田先生說一般人沒辦法「一看就懂」通常是因為一口氣看太多字。
建議大家可以先從比較短的文章開始練習,例如報紙,看一眼立刻抓到重點,接著再開始看字數比較多的文章。就像為什麼很多人寫文會擬大綱?從大綱的骨幹,就能看出整篇文章的脈絡。
只要對書的內容有一定的掌握,那在理解內容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快速。
我認為單憑一本書就要學會速讀實在太困難,建議只要記得書中教的大略方向即可,因為我是很喜歡停下來思考和回頭翻的人,為了高效閱讀,我會以「必須大概知道這本書要說什麼」為主要目標來快速看完一本書。

總結:產出與大量閱讀一樣重要

老實說我很討厭寫工具書的閱讀心得,沒有故事性還要消化內容,不然寫不出自己觀點。
在看這本書之前,並沒覺得輸出的概念特別重要,所以原本我是抱著「哇 我要學速讀」「一年要看50本書」變成閱讀達人!直到我看到角田先生寫的「不只是閱讀,還要輸出。」這個概念讓我決定寫這本書的閱讀心得。
角田先生之所以學習速讀是迫於經濟壓力,因此他在書中,並不是只教我們速讀,還告訴我們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看,而是為了將內容應用在生活上。
● 比起一年可以看上百本書的人,一年只看十幾本書,但每一本都有辦法整理出心得和結論的人,更能將書中所學到的知識加以活用。
● 閱讀不只是為了獲得知識,最重要的是從中發揮想像,把閱讀得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技能的提升,進一步做出讓自己進化的行動。
● 社會人士的閱讀不是為了記住文章內容,而是以掌握關鍵,做出幫助自我成長的想像,不光只是對書中內容做出解釋,而是要置入自己身處的狀況思考。
● 在閱讀後寫出書中內容時,最好連書中沒有的詞彙或文章一起寫出來,更容易獲得靈感和啟發。
如果看完一本書有辦法把內容轉化成心得或評論、或是把書中的知識用白話的方式解釋給別人,這表示自身對這本書的理解力越高。有些書評和說書就具備這樣的能力,因為自己沒有理解時,是無法說服別人並且向其他人解說的。
簡單來說閱讀後之所以要輸出,是為了確定自己是不是已經明白書中的內容跟知識,而且要盡量具體說明,不是只有好看!不錯,內容簡單明瞭這樣。
輸入是從別人(別的地方)獲得知識,輸出則是要自己消化後並整理成一份屬於自己的知識才有辦法輸出。
愛因斯坦曾說:「任何人閱讀太多,實際應用太少,就會淪於懶惰思考。」
輸入不等於輸出,這道理大家都知道,知識焦慮就像現代人的鼻過敏,十個人裡九個人受苦,這毛病催促著我們不停看書,不段爬文吸收新知,但等到書本一闔,網頁一關,我們究竟吸收了什麼有用資訊?這恐怕要靠刻意練習、刻意轉化,才能將我們接收到的知識和自己的經驗作結合,轉化成新的觀點、新的做法。—如何快狠準寫書評還能賺錢?跟暢銷書《深度工作力》學霸作者紐波特教授偷學這4步驟
我每次很有幹勁的看完一本書後立刻就忘記,根本沒有吸收什麼內容,因此覺得這本書沒什麼用處,說不定到頭來根本是自己的問題。
另外我覺得,輸出不一定是指「一本書的心得」假如我去看了寫作工具書,看完靈光乍現,立刻去寫一篇文章,就算不是讀書心得,這也表示我在書中學到了點什麼,才有辦法產出東西。
原始文章刊載於個人網站宅宅生存日誌。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0會員
108內容數
閒聊/介紹/推薦古今中外任何我覺得有趣的動畫、漫畫、遊戲,作品類型不拘,不分新舊與人氣高低。無論評價好壞都不會寫太嚴肅的評論,請當作和朋友輕鬆閒聊來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