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歐提瑪四重奏(上): 顛覆的李給悌與楊納傑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作為人生中的第二場音樂會,總算下定決心留下一點紀錄。以一個新手來說,選擇迪歐提瑪四重奏 (Quatour Diotima) 這場表演是抱持著很大的覺悟的。別的不說,先來看看精美的曲目:

李給悌:第一號弦樂四重奏《夜之蛻變》
G. Ligeti: String Quartet №1 “Métamorphoses nocturnes”
楊納傑克:第二號弦樂四重奏《親密書簡》
L. Janáček: String Quartet №2, “Intimate Letters”
— — — — — 中場休息 — — — — —
李給悌:行板與稍快板
G. Ligeti: Andante and allegretto
貝多芬:F大調第16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35
L. v.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16 in F Major, Op. 135

恩.... 撇除掉貝多芬 (雖然晚期貝多芬的作品也不算是新手友善的作品....),Ligeti + Janáček 的曲目是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困難、艱深、刺耳,或許以上皆是,當代音樂的既定印象是如此深植人心。但作為一個「大叔聊古典」的忠實聽眾,經不起鵬博藝術招牌的誘惑還是手一滑給它買下去了。不否認一開始真的是抱持著一種「親身體驗一下到底有多難入耳」的心情來買一個人生經驗的,但很快的,我就被狠狠的打了一臉。


李給悌:第一號弦樂四重奏《夜之蛻變》
G. Ligeti: String Quartet №1 “Métamorphoses nocturnes”

作為開場的第一個曲目,這曲《夜之蛻變》安排得十分恰當。全曲長度在21分鐘左右,並且全曲17個段落中間是完全承接的,並沒有樂章間格。一連串戲劇化的演進與高潮迭起的動態變化,有如一口飲盡的 Espresso,一切好料被以一種近乎揮霍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台下的人屏氣凝神的一邊嘗試理解消化,一邊又必須緊抓著每一個片刻,深怕有所遺漏。最終理解抵抗洪流的自己是多麼徒然,僅能任憑情緒隨著弦音高潮迭起。好幾度我在段落轉折時才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被演奏影響,竟憋著氣聳著肩膀了好一段時間而不自知。以一曲精簡有力,令人目不暇給又身陷其中的樂曲作為開頭,為接下來整場音樂會觀眾的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演奏方面,除了樂曲演進的掌握之外,Diotima 在音響動態的掌握上也非常突出。本曲許多橋段是建立在良好的動態掌握上。最基本的強弱動態自不必多言,比如一些段落結尾的強力齊奏這一類,整體的動能本應收放自如。最令我驚嘆的是在段落中間的前景與背景的處理,尤其是當兩者的力道「都很強」或「都很弱」的時候。一些部分前景與背景必須藉著清楚的區別建構景深,另一部分則要求兩著必須黏膩的混合為一體,以營造出某一種綢緞的包覆感。更具挑戰的是,前景與後景甚至是相斥的兩種演奏技法,好比前景是撥奏而後景是滑奏。在這種情形下,單純只是「一致」或「同步」只會凸顯撥奏的銳利感並且讓滑奏淪為襯托的背景。

Diotima 在呈現上以老道的經驗,綜合考慮了聲響、音色、強度,甚至是音樂廳的共鳴使最終前景與背景的聆聽結果是完美的交織在一起。要以文字形容....實在傷痛腦筋。整體感覺像是一道包覆性非常強的水流,或著絲綢比較貼切。撥奏如此顆粒狀的東西居然與之和諧的融為一體,如同蜘蛛網上的晨露。再加上處理得當的音樂廳共鳴,使一片晶瑩柔滑卻略微黏滯的網把聽者包裹。中間的撥奏如潛藏其中探頭探腦的小精靈般活耀。在撰寫時,出現在腦海中的是宮崎駿《魔法公主》中樹海小精靈的一段。小精靈就是那個白色的,頭有點像...陶笛(?)的生物。頭轉動的時候會有「喀喀喀」的聲音。那個「喀喀喀」雖然明確卻不突兀,一如小精靈是生在樹海之間,而非獨立其外。

Ligeti 的《夜之蛻變》雖短卻包羅萬象。從節奏強力勇猛如戰舞的段落,到飄渺幾近消融於空氣中的段落均有。整曲以沒有間段的方式進行,好比某種幻形怪或史萊姆,不斷的形變、轉化,只為了不斷不斷地向著觀眾襲來。Diotima 僅以四把提琴便熟稔地駕馭這無數種的變化,並且是以一個毫無間斷或休息的方式一氣呵成,徹底俘虜了音樂廳中的每一寸空間。


楊納傑克:第二號弦樂四重奏《親密書簡》
L. Janáček: String Quartet №2, “Intimate Letters”

在讀過節目冊之後,才知道這封「親密書簡」實在是....恩....有著令人無法不在意的誕生背景。以下引用曲目解說的一些片段:

1917年,63歲的楊納傑克在捷克小鎮皮賽克與年僅25歲的少婦卡蜜拉( Kamila Stösslová)初次相遇。他對她一見鍾情,此後便展開熱烈追求,11年內寫了700多封情書給卡蜜拉。卡蜜拉對此戀情的回應始終表現地相當冷靜……他(楊納傑克)在曲中對世人公開和卡蜜拉的戀情,也坦然面對這份愛帶給他的快樂、失望和痛苦…… [文/曾士珍|美國華盛頓大學鋼琴演奏博士]

光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是個怪老頭纏上年輕人妻 (兩人相遇時均是已婚狀態),導致在聆聽的時候有一種無法忘懷的罪惡感。好像一旦自己對作曲家的情感有所共鳴,就助長了某種不道德的行為一般。不行不行,不能抱持著這種偏頗的心理,還是要回到音樂與演出的本身。

光看標題,會以為此曲是一首溫柔輕快,風格旖旎的作品。然而,第一樂章開頭由中提琴奏出的主題立刻顛覆了這個猜想。主題本身的構成其實是相對抒情柔美的,但是其推進方式卻帶著遲疑與很深的內部矛盾感。如同看著作曲家本人的自我告解。潛意識中無法忽視或按耐的強烈情感,與加諸其上的理智抑制,使整體充滿著躊躇與徬徨。Diotima 的詮釋牢牢地抓住這種感覺,並且巧妙地在全曲各種不同的樂段中展現出來。無論在樂曲中的哪個段落,哪怕是最溫情的第二樂章,當事人的不知所措依舊從底部「滲」了出來。不諱言的,聆聽時這種頑固的情感會使人不太自在。但我認為,這份突兀的感覺正是整曲最動人之所在,也是最有「人味」的地方。在一個理應是過盡波瀾,以為餘生僅剩下追憶過往激情的晚年,被如此強烈的感情殺個措手不及,樂曲深刻的表達了這份情感。

除此之外,Diotima 的詮釋另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特長是「速度」的掌握。整首《親密書簡》內的一切心靈活動,不論激情、浪漫、矛盾,均是來自一個 60 好幾的作曲家。對我而言,好的詮釋必須要展現出屬於這個年齡層的特質。在這個曲目中,被凸顯出來的特質是情緒流動的「慢」。在聆聽時,我始終覺得樂曲的節拍稍稍「落後」自己內心的一個預期。雖然樂曲速度是來自作曲者的構想,但在表現上把時間差轉化為流動上的遲滯感,進而描寫出一種年長者情感上的特殊性,卻是詮釋/演出者的工作。在一個相對緩速的樂曲空間中,依舊描繪出衝突、激動、還有各種被愛沖昏頭所受的煎熬,Diotima 的詮釋準確的呈現出樂曲的主調與多種面向。

描寫戀情的古典音樂作品所在多有,有單戀的朝思暮想,熱戀的情綿纏捲,甚或失戀的尋死覓活,但描寫一個花甲老人與相差 40 歲少婦的「特殊」戀情的作品實屬少數。至於這段戀情的結局呢?根據維基百科,在楊納傑克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仍鍥而不捨地寫 (很多、超級多) 信給卡蜜拉。在他過世前的最後一年,幾乎是一天一封。雖然卡蜜拉從未曾對這份戀情做出正面回應,但她仍選擇在楊納傑克臨終時陪伴在他身邊。那 700 多封情書經過整理出版 (amazon 連結),連同其他一系列以卡蜜拉為謬思的創作,將作為對這段單戀中男方視角的見證永遠留存。可惜的是,可能很難窺見女方視角的說法了。

上半場就到此結束了。當代音樂不愧是 Diotima 的主場,可以靠著精采的詮釋與現場表演完全顛覆了當代音樂的刻板印象。很慶幸自己有勇敢地把票買下去。至於下半場的表演是否有辦法延續這樣的氣勢呢?就留待下篇文討論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維維隨筆的沙龍
2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日劇【四重奏】巧妙運用了多樣的音樂素材,以音樂述說「四位主角因不期而遇的組成弦樂四重奏後,共同追求夢想,共同彼此暗(單)戀,但卻發現沒有人的過去是圓滿的...」。本文將一一介紹劇中的樂曲,讓您看劇時也「聽出」劇中人物的心境及隱含意義,帶您進入劇中的音樂情境。馬克樂透客推薦指數:★★☆★★4顆半
Thumbnail
日劇【四重奏】巧妙運用了多樣的音樂素材,以音樂述說「四位主角因不期而遇的組成弦樂四重奏後,共同追求夢想,共同彼此暗(單)戀,但卻發現沒有人的過去是圓滿的...」。本文將一一介紹劇中的樂曲,讓您看劇時也「聽出」劇中人物的心境及隱含意義,帶您進入劇中的音樂情境。馬克樂透客推薦指數:★★☆★★4顆半
Thumbnail
作為人生中的第二場音樂會,總算下定決心留下一點紀錄。以一個新手來說,選擇迪歐提瑪四重奏 (Quatour Diotima) 這場表演是抱持著很大的覺悟的。別的不說,先來看看精美的曲目: 李給悌:第一號弦樂四重奏《夜之蛻變》 G. Ligeti: String Quartet №1 “Métamorp
Thumbnail
作為人生中的第二場音樂會,總算下定決心留下一點紀錄。以一個新手來說,選擇迪歐提瑪四重奏 (Quatour Diotima) 這場表演是抱持著很大的覺悟的。別的不說,先來看看精美的曲目: 李給悌:第一號弦樂四重奏《夜之蛻變》 G. Ligeti: String Quartet №1 “Métamorp
Thumbnail
去年一段從新竹通勤到臺北工作的日子,只要下班一上了車,我都會播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因為時間很剛好,只要聽見第四樂章的女聲獨唱,睜開眼睛就是新竹街景。現在再聽這首樂曲,彷彿會聞到客運皮椅的氣味,還有迎向自由時間的心情。
Thumbnail
去年一段從新竹通勤到臺北工作的日子,只要下班一上了車,我都會播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因為時間很剛好,只要聽見第四樂章的女聲獨唱,睜開眼睛就是新竹街景。現在再聽這首樂曲,彷彿會聞到客運皮椅的氣味,還有迎向自由時間的心情。
Thumbnail
第四冊開始,學習的曲目都有一定的完整度和重要性。包含兩套大提琴奏鳴曲、巴哈無伴奏組曲第一號的小步舞曲,還有改編自柴可夫斯基鋼琴曲的「悲歌」(Chanson Triste);另外,我們將學習新的譜號:次中音譜號。
Thumbnail
第四冊開始,學習的曲目都有一定的完整度和重要性。包含兩套大提琴奏鳴曲、巴哈無伴奏組曲第一號的小步舞曲,還有改編自柴可夫斯基鋼琴曲的「悲歌」(Chanson Triste);另外,我們將學習新的譜號:次中音譜號。
Thumbnail
感謝朋友的盛情邀約,昨晚和先生到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聆賞疫情之後的第一場音樂會,主辦單位觀音線主要的工作是提供心理協談專線,近年來也擴展出各級學校及社區的心理衛生服務,該協會默默行善,至今已累積了三十萬人次的服務記錄。 音樂會是由李俊賢先生策劃,新逸交響樂團、指揮姜智譯及多位音樂家聯合演出。
Thumbnail
感謝朋友的盛情邀約,昨晚和先生到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聆賞疫情之後的第一場音樂會,主辦單位觀音線主要的工作是提供心理協談專線,近年來也擴展出各級學校及社區的心理衛生服務,該協會默默行善,至今已累積了三十萬人次的服務記錄。 音樂會是由李俊賢先生策劃,新逸交響樂團、指揮姜智譯及多位音樂家聯合演出。
Thumbnail
    音樂實在是一種微妙的時間藝術,隨著音符的流動,一些已經遺忘的情境,無論時間的暌隔有多久、事情的性質多微細,總是能夠重新喚起一些新鮮的記憶;隨著旋律的前進,應、和、思、感,神奇地療治創傷、產生心靈的力量。         每次聆聽莫札特《第一號長笛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總會產生一種泫然欲涕的感
Thumbnail
    音樂實在是一種微妙的時間藝術,隨著音符的流動,一些已經遺忘的情境,無論時間的暌隔有多久、事情的性質多微細,總是能夠重新喚起一些新鮮的記憶;隨著旋律的前進,應、和、思、感,神奇地療治創傷、產生心靈的力量。         每次聆聽莫札特《第一號長笛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總會產生一種泫然欲涕的感
Thumbnail
第一小提琴那段高遠的拉奏,像是飛翔在塞納河畔上方的孤鳥,第二小提琴則像是河畔的風徐徐吹來,而大提琴則是流動的河水。這優美的片段,如果坐在塞納河畔,一邊啜飲著左岸咖啡,一邊聆聽,再適合不過。
Thumbnail
第一小提琴那段高遠的拉奏,像是飛翔在塞納河畔上方的孤鳥,第二小提琴則像是河畔的風徐徐吹來,而大提琴則是流動的河水。這優美的片段,如果坐在塞納河畔,一邊啜飲著左岸咖啡,一邊聆聽,再適合不過。
Thumbnail
 今晚國家演奏廳的觀眾有了一個魔幻的夜晚,日本小提琴家成田達輝與旅歐鋼琴家李昀陽為觀眾演出一系列精彩的曲目,然後,就在最後一首葛利格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時,成田達輝的E弦斷了,演出正當精彩,卻不得不暫停。  小提琴家到後台換弦時,發現沒備弦,透過鋼琴家向觀眾詢問:「冒昧請問在場誰有弦?」古典
Thumbnail
 今晚國家演奏廳的觀眾有了一個魔幻的夜晚,日本小提琴家成田達輝與旅歐鋼琴家李昀陽為觀眾演出一系列精彩的曲目,然後,就在最後一首葛利格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時,成田達輝的E弦斷了,演出正當精彩,卻不得不暫停。  小提琴家到後台換弦時,發現沒備弦,透過鋼琴家向觀眾詢問:「冒昧請問在場誰有弦?」古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