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為何建立淨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阿彌陀佛為何建立淨土(象山慶’23.2.5)

《往生論》:「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曇鸞大師註: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禪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於三界。」

廣大無邊的極樂淨土,是法藏菩薩依「無上正等正覺」的平等大慈悲所建立的,是證得圓滿的出世大善根所成就,是故,其國土的體性無比清淨。這兩句,稱為「莊嚴性功德成就」。阿彌陀佛因地為何發願建立這般的國土莊嚴呢?這是對比其他國土境界而起的,例如:見到某些國土,眾生以愛欲貪著,而有欲界;以攀上厭下的心修習禪定,就有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都是有漏(不淨)邪道(不正)所變生,也就是不了「諸法無我」而妄執有我,不了「諸受是苦」而貪愛諸受,由此而造種種煩惱業而有了穢苦的三界依報;曠劫以來生死輪轉而不知出離,有如無邊長眠所做的無明大夢,妄執夢中種種虛假境界,而隨之憂喜苦樂,從不曾一念醒悟,至今亦不能跳出如此夢境。法藏菩薩有鑑於此而發起如是大悲心:「願我成佛之時,以所證一真法界之無上智慧與方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起他受用的清淨國土,令一切來生者皆得以橫出三界而快速成佛。」

法然上人云:「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往生乃由佛力所賜,卻於心中種種籌量,是自力也,唯須稱名待來迎也。」往生是彌陀本願的攝取,我輩只管念佛,不必在乎「帶業or消業」,靠自力修行的人,解脫沒把握而心中焦慮,才以凡夫心做種種籌量卜度。念佛人除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多餘的思慮、計較,皆成戲論。若不是阿彌陀佛來到我們心中,我們凡夫無明虛妄的心,如何自動生起「南無阿彌陀佛」光明名號?印光大師云「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阿彌陀佛發願救度十方眾生,我輩只須隨順彌陀的救度;念佛人要善體彌陀「如慈父之愛獨子」的心,安然領受彌陀的恩德,自然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攝取不捨,是阿彌陀佛永不歇止的慈悲;稱念不斷,是念佛人無時或忘的本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9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5/06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5.5.6)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如《
Thumbnail
2025/05/06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5.5.6)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如《
Thumbnail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修持解脫之唯一入門,就是以信心祈請 阿彌陀佛、念念不忘 阿彌陀佛的聖號,那麼則與長期修持長壽佛的法門無有差別。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Thumbnail
修持解脫之唯一入門,就是以信心祈請 阿彌陀佛、念念不忘 阿彌陀佛的聖號,那麼則與長期修持長壽佛的法門無有差別。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Thumbnail
相傳 永明延壽禪師乃 阿彌陀佛再來,現在我們慶讚西方極樂教主──阿彌陀佛吉祥聖誕日時,是以隋唐五代 永明延壽禪師的出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作為依準。
Thumbnail
相傳 永明延壽禪師乃 阿彌陀佛再來,現在我們慶讚西方極樂教主──阿彌陀佛吉祥聖誕日時,是以隋唐五代 永明延壽禪師的出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作為依準。
Thumbnail
《佛王誓約》是在講《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阿彌陀佛的教法,近代最完整的一部顯密教法彙集,有殊勝的「即身成就」直了成佛的法門、護法的法門、長壽的法門、遷識法的法門等,超薦、除障這些殊勝的法門。在這個時間應世,末法時期有很多人將因為這個教法解脫成就,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去。
Thumbnail
《佛王誓約》是在講《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阿彌陀佛的教法,近代最完整的一部顯密教法彙集,有殊勝的「即身成就」直了成佛的法門、護法的法門、長壽的法門、遷識法的法門等,超薦、除障這些殊勝的法門。在這個時間應世,末法時期有很多人將因為這個教法解脫成就,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去。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是廣袤的三千國土,無垠的寰宇中之中,以曠劫長遠的生命投注於菩提道的行持,發光發熱、識心達本、明了本願,契應娑婆國土、末法時期不同眾生罪福因緣,與之極其相應的本尊之一。阿彌陀佛以其慈悲心,不可思議大願所成就的殊勝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諸苦但受諸樂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是廣袤的三千國土,無垠的寰宇中之中,以曠劫長遠的生命投注於菩提道的行持,發光發熱、識心達本、明了本願,契應娑婆國土、末法時期不同眾生罪福因緣,與之極其相應的本尊之一。阿彌陀佛以其慈悲心,不可思議大願所成就的殊勝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諸苦但受諸樂
Thumbnail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因此稱為「無量光佛」;《佛說無量壽經》亦形容 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由經文可知 阿彌陀佛的超勝與無與倫比。阿彌陀佛已證不生不滅的境界,壽量無法計算,因此又稱為「無量壽佛」,這是屬於 阿彌陀佛佛身之本體
Thumbnail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因此稱為「無量光佛」;《佛說無量壽經》亦形容 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由經文可知 阿彌陀佛的超勝與無與倫比。阿彌陀佛已證不生不滅的境界,壽量無法計算,因此又稱為「無量壽佛」,這是屬於 阿彌陀佛佛身之本體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