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馨慧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宣布對烏克蘭發動「特殊軍事行動」,兩國之間的戰火不只在烏克蘭土地上燃燒,也在全球各國投下震撼彈。
許多人因戰爭而倉皇逃離時,台灣出生的攝影師張乾琦卻選擇拿起相機,冒險進入硝煙瀰漫之地。俄烏戰爭甫開打,他即勇闖戰地前線,至今已出入四趟烏克蘭,只為記錄戰爭的殘酷,並為台灣的年輕世代敲醒警鐘。他也獲頒今年度卓越新聞獎的「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張乾琦是紀實攝影界公認地位最高的跨國攝影組織「馬格蘭攝影社」(Magnum Photos)終身會員,是該組織唯一的華人、台灣攝影師,代表作品有以龍發堂精神病患為主題的《鍊》、呈現台灣仲介越南新娘情景的《囍》、紀錄紐約唐人街中國非法移民生活實況的《唐人街》、拍攝脫北者逃亡路程的《逃離北韓》。
本集的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張乾琦,與我們聊聊他前進烏克蘭的原因、在戰地紀實攝影時的心路歷程、想透過自己的紀錄與觀察,告訴世界和台灣什麼樣的故事?
親赴烏克蘭戰爭現場 為台灣年輕世代敲響警鐘
在俄烏戰爭剛爆發,張乾琦便親赴烏克蘭前線,紀錄這場舉世震驚的侵略。他表示,自己住在奧地利,一直以來都很關心烏克蘭的局勢,而身為一個報導攝影者,在戰爭發生的當下,他就決定,自己需要去、必須去傳遞真實的戰爭情景,也希望將自己的紀錄作為對台灣年輕世代的警惕。張乾琦認為,台灣長治久安,許多年輕人對戰爭缺乏危機意識,「戰爭並不是那麼遙遠的。但令人擔心的是,台灣是不是準備好了?我覺得並沒有。」他說。
張乾琦表示,在前往烏克蘭之前,他並沒有預設自己會拍到什麼,但烏克蘭如何在這場不公不義的入侵中堅決抵抗、保家衛國的「Ukrainian resistance」精神,是他認為相當重要、想要見證的。
在戰地裡共患難的過程,也讓張乾琦與當地軍人建立起強烈的情感,他分享,有許多烏克蘭人以及外國志願軍都曾和他說,等這次戰爭結束後,未來台灣有難,他們一定會來幫忙。
待在前線,也曾經親眼看見許多家庭破碎、天人永隔的悲劇場景,但不論他再如何悲傷,都仍會拿起相機拍照。唯有某些需要救人的危急時刻,他才會放下相機,先去幫忙救命。「要先按下快門或是先救人?」這個在新聞倫理中備受爭議的問題,在張乾琦眼中,從來不是選擇題。
如何在戰爭中拍出好照片?取決於平日的積累
英國戰地記者 Marie Colvin 曾說:「如果你感到恐懼,那麼你永遠到不了你要去的地方。所以我總在一切結束後才開始害怕。」
面對殘酷的戰爭、無情的烽火,張乾琦坦言自己也會害怕,尤其是第一次前往烏克蘭時,原以為西部的利沃是相對安全的區域,直到附近的軍營也被轟炸,才深刻意識到沒有地方是絕對安全的。因此,如何一邊在高壓的戰地前線調適自己,一邊避開危險,除了專業的訓練,也需要經驗的積累。
而在戰地報導或紀實攝影中,fixer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多數民眾認識戰地記者或是紀實攝影師,對於fixer較不熟悉。簡單來說,fixer就是新聞嚮導,協助外國記者在當地採訪時的助手,諸如翻譯、安排路線、媒合消息來源等工作,皆需fixer來負責。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好奇,在戰地攝影中,如何判斷好照片?又該如何在紀實與美學之間取得平衡?張乾琦回答,戰爭現場有太多事物需要顧慮,可能沒有時間去考慮美學、構圖,但專業技術的積累卻可以幫助攝影師在正確的瞬間按下快門;至於何謂好照片?張乾琦表示,戰地攝影時常需要在資訊和感情之間取得「不是平衡的平衡」,有些照片是資訊取向、有些照片則訴諸感情,兩者都很重要。
管中祥表示,張乾琦在國立政治大學演講時曾說過:「今天是戰爭的第xx天」,為什麼記憶這麼深刻?。張乾琦則說,每一位烏克蘭人除了會記得普通行事曆的日期外,從今年2月24日戰爭爆發後,就會在心中清楚地記得,現在是戰爭的第幾天。
相機與被攝者之間的距離 該如何靠近?
知名的戰地攝影記者 Robert Capa 說:「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是因為你不夠近。」張乾琦卻認為這句話是一個迷思。許多人或許會將這句話詮釋為物理上的距離,但張乾琦認為,更重要的是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也就是某種心靈上的同理心,若被攝者始終對拍攝者在心中築起高牆,才真的難以突破。
張乾琦的攝影生涯中,共出版四本個人攝影集。在拍攝作品《唐人街》時,為了讓對方卸下心防、挖掘足夠深入的真實面貌,張乾琦曾經搬進生活條件惡劣的公寓裡,和非法中國移工一起生活十幾個星期,最後拍出前所未有的唐人街內幕。他表示,因為出身貧困,讓他可以進入惡劣的環境,困其所困、苦其所苦,更重要的是,移工們和他可以知道彼此正在做些什麼,而不是上班打卡式的探查。
《我願意》與《囍》則都是以婚姻為題,前者以反諷和黑色幽默的手法,呈現婚禮背後的另一種視角;後者則是帶著對越南新娘仲介現象的批判,揭露台灣在自詡民主、轉型的時期,仍充斥大量人口販運、強迫婚姻、對女性極度物化的種種問題。
在新聞攝影更強調快速、即時性的現代,張乾琦卻仍然選擇透過長期的田野與實地探查,親身感受被攝者的生活實況與身處環境。在他大學時期,就會閱讀以報導攝影特色著稱的《人間》雜誌,也參加過《人間》雜誌舉辦的攝影營隊。因此,張乾琦的攝影內容與風格備受影響,以攝影作為語言,傳遞對社會的關懷和批判。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