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旅遊隨筆:柏林猶太人博物館

2023/03/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張圖非猶太人博物館,是 midjourney 受博物館啟發所畫出來的照片,我覺得挺符合對這個建築的風格與想像
這次的德國旅遊感受很多;我去了四個城市,包含:漢堡、柏林、德列斯登以及紐倫堡,同時也在城市中收集納粹以及冷戰後遺留的痕跡。我並不是軍事或戰爭迷,但對於人性的好奇驅使我進一步了解與此相關的歷史。
在柏林的猶太人博物館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建築師用劇場般的建築設計手法講述一個個關於猶太人的故事。我特別喜歡他在建築與展覽之間的安排。
博物館總共有四層樓,分為三層進行展演:第一層的文字內容非常少,但卻用碩大的留白空間讓參觀者先用身體、聽覺來感受猶太人在希特勒統治時的無助。其中一個房間稱作 Holocaust Tower,是貫串第一層的三個軸線中,位於大屠殺軸線(Holocaust Axis)的最後一個房間。裡面空無一物,沒有人造光線、沒有空調,踏入房間後會立刻感受到冷風從背脊竄上、迎面而來的還有四周高牆的壓迫感。只有一絲絲光線從約兩層樓高的縫隙中微微露出,耳邊彷彿可以聽到牆外車聲與人聲,感覺既接近但又遙遠。
photo insipired by Holocaust Tower
這是建築師從倖存者遺留的故事中取得靈感,刻意營造的空間。事實上,整棟建築物的設計理念就是「刻意留白」,身為參與者的我們穿梭在其中會看到一個個邊角空間空無一物,也象徵著「猶太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頁因為納粹統治而遺失了、留白了,再也找不回來了。
上了二樓之後,展間的論述視角轉換,透過一名以色列作家 Etgar Keret 分享曾經歷逃亡時光的、關於母親的故事,帶我們更深層的走入受害者的情感回憶。儘管故事不全然都以哀傷的論調敘述,但總可以從字裡行間中感受到濃烈的情感。
我最有感觸的一個故事是「你第一個看到的天使(The first angel you see)」,那個故事好像是這樣的:媽媽分享當時他、祖母與尚在襁褓中的弟弟正在逃亡,她們爬上屋簷試圖從頂樓逃脫。祖母要媽媽跳到另一棟建築,然候告訴她要頭也不回的跑、使盡力的跑。
媽媽疑惑的問祖母,那你呢? 我何時才能見到你?
祖母說:你努力的跑,總有一天妳會長大成人;然後再努力的跑,你接著會結婚成家。跑到最後終點時,你可以跟你遇到的第一個天使說,你要找我,祂就會帶你來找我。因為我已經早早地就跟祂說好了。
而媽媽半懂不懂的應允了,她跳到另一棟建築上;然而,她卻猶豫了,她選擇躲起來回頭看向祖母。
此時她看到的,是祖母被粗魯的推倒,連同襁褓中的弟弟一同摔倒了地上。那就是媽媽最後一次看到祖母與弟弟了。
photo inspired by the story
雖然展間是以語音搭配文字的方式呈現,我腦中依稀可以閃現祖母堅毅、但又強忍哀傷的神情,霎時間我的眼眶就濕了。
接著順著展間的動線安排,參展者會走進一個佈滿以銅鑄的人臉像的三角空間(Memory Void)。有的人臉大、有的小;有些好像正在開懷笑著、有些是哭喪著臉。作品的隱喻意味顯而易見:不論我們是因為什麼原因與這一段歷史相會,我們都是踏著先人的血與淚在感知這一段過去。
我駐足停留了一下,感受足音與鐵塊碰撞的聲音,彷彿還可以聽見一些微弱的、關於受害者的低聲呢喃。
======================
而再往上一層樓,則開始介紹關於猶太人的種種,舉凡歷史、宗教、文化以及飲食生活,帶領觀展者走入猶太人的生活。
礙於體力關係,我並沒有把整個展覽完全看完,但我已能夠了解佈展者未曾言說的用心:低樓層的展品內容多是黑白的、哀傷的,象徵著哀傷的過去、人們歷史中黑暗的一頁;而當參展者往高處走時,則像從過去走到現在,從對立走向彼此理解。
即便無法瞭解他人生活的全貌,光是略知一二,也能從中看到彼此的相同點,這樣或許就能避免人們再次落到相同的憎恨的循環中。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柏林猶太博物館,一個雖說著哀傷的過去,但卻展望著未來的場所。即便你不是特別鍾情二戰歷史、對猶太人或許也沒有強烈的情感連結,仍推薦你們若有機會造訪柏林,可以找時間去參觀。
======================
後記:回台後我跟剪頭髮的設計師聊到這一段旅程,他跟我說他其實蠻能夠理解為什麼希特勒會這麼討厭猶太人:排擠猶太人的作法應是時勢所趨。
當時我不理解為什麼他這麼說,後來我才知道其實在這個受害者的對立面還有其他的故事;希特勒並沒有創造反猶主義,這些想法是有歷史脈絡層層堆疊起來的。
所以過去到底誰對誰錯,我們要用什麼角度去回顧這一段過去?這次的旅程給我很好的開始,但我也應該多探索不同的聲音。不過不論最後的結果如何,我明白也肯定誰對誰錯,都不是屠殺的藉口。
遊記未完待續
11會員
13內容數
喜歡看故事的我,想拆解那些對我影響深遠的影視與書籍作品,並在回顧劇情內容片段的同時,療癒你我,反思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