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鏡裡鏡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鑽來鑽去紀錄幕後的時候,常需要眼觀四方、耳聽八方,
必須要知道什麼時候準備要拍了,
action喊下去,就像是一二三木頭人,就不能動了。
這時演員開演,我在一旁看著鏡裡鏡外,對於眼前的場景感到有趣。

當把視野限縮在監控螢幕上時,會有種一切都很尋常,就像是在看電視的感覺。
但是當我將視野從小螢幕放大、延伸退至監控螢幕外的空間時,
便會看見鏡頭範圍之外各式各樣的燈具、各種顏色的燈、架子、夾具、
反光板、濾光片、鋁梯、收音師的碳纖維竿子與收音麥克風,
還有圍成一圈的黑衣劇組人員,屏氣凝神,盯著眾人一起成就的畫面。
這種鏡裡鏡外的對比,一直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地方,
原來劇組不只是等待光線、等待畫面,多數時候是在製造畫面。
具體點說,燈光組製造不同的光線,好讓現場看起來像泛著清晨的陽光、
中午炙熱的光線、下午奶油色陽光;美術組利用陳設營造80年代風格,兩
者再加上後期調光師,創造出了時間的不同組合。
還有,一場親密的吻戲,但其實旁邊有一群人在看著兩人親親,
甚至場外吻技指導,但是看電視劇或是電影時,
根本看不到鏡頭外的這群扛著工具的工作人員,
還有這場如此順暢的吻戲是如何被製造出來。
關於製造畫面這個概念,使我想到「擬音」這部紀錄片,
片中擬音師透過各種生活中的器具(破碗、玻璃紙、舊皮鞋等等)來模擬各種音效。

而這就是電影,「製造畫面」、「創作故事」,
我們看影片時進入故事中,情緒被牽動著而歡笑悲泣,
但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鏡頭後的工作人員正拿著什麼器材努力工作著。

圖/文 - 謝振允
編輯 - 歐順
#外行人看臭拍片
avatar-img
4會員
47內容數
所謂的「幕後花絮」的主角,永遠都是「幕前」的演藝人員。在這裡,則是真正的幕後故事。 為什麼拍片人總愛稱自己是「臭拍片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在布幕拉開的瞬間,用力摔碎一面被擦得雪亮的鏡子。任憑那些鋒利渣滓,撲倒在地,刺傷赤裸的腳掌,鏡面反射舞台光線,瑣碎地照亮呼吸和聲音,形成新的,另一個名字的自己......我會懷念這段對於聲音和身體,盛大且虔誠的日子。
大家都知道對同一件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就會有不過視角,不同視角就會有不同視野,進而產生不同感受。 電影同個腳本,運鏡方式不同,拍出效果也完全迥異。是長鏡頭背景入戲亦或人物表情特寫,同是發生一樣的事情,觀眾接收到的訊息肯定不同。
  前面淺談完了角色,這邊就來說說「場景」,也可以說是「環境」。   下一篇則是場景與鏡頭的最後:「特寫」。因與場景息息相關,因此如此先後。   為避免與分鏡重疊,所以這邊不會說太多,只會分享下手方向而已:D   ※再次聲明:以下提及的「畫面」、「鏡頭」等,都是將文字想像成「眼睛可見的實際演繹
  主題說得很簡略,場景是啥,鏡頭又是啥?   我們在前面說了那麼多有點教科書的鬼東西,為的就是應用在這裡啊!   場景與鏡頭,其實都是在說「畫面」,文字就是文字,畫面需要用文字生出來,「畫面感」也成了一個很抽象又很實際的東西。   下面,讓我們把自己當成導演,去嘗試所謂的運鏡吧!(大導演們別
Thumbnail
在影院觀影,一邊回想起旁人津津樂道關於這導演的種種色彩。 你已然錯過那個時代,沒經歷沒感動。 直到此時走進推崇者的殿堂。 經過光影的洗禮,像是海浪拍打,一次一次。 感到海水的冰涼與戲劇性,感到悲哀與深情,感到憂愁與無奈。 日常的對話、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鏡頭,然後魂魄在鏡頭之外遠去。 「愛自己是很
腳本討論完之後,依照約定的時間走到錄影的場地。工作人員將公共空間打造成微攝影棚,曾與同事吃飯的吧檯,成了新聞室裡的主播檯。左右兩旁的燈光打在我身上,溫熱的氛圍正起。但當我發現只有鏡頭在眼前,而不是聽眾時,突然可以理解演員說著對著鏡頭演戲的感覺,真的有點不知道該看哪裡,自然有些尷尬與不自在。
Thumbnail
在小劇場中,觀眾形成三面。 在小劇場裡,同時也是排練場。 在排練場裡的鏡面與演員化妝台也掀開布幕,讓觀眾一窺排練場的究竟。 雖然是小小的劇場,透過鏡面、觀眾的三面與化妝台的鏡子映照中,觀眾如同身歷其境置身於戲的情結。 視線穿過舞台,同時看見了舞台上的演員,同時也看著與你同樣注視著演員的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在布幕拉開的瞬間,用力摔碎一面被擦得雪亮的鏡子。任憑那些鋒利渣滓,撲倒在地,刺傷赤裸的腳掌,鏡面反射舞台光線,瑣碎地照亮呼吸和聲音,形成新的,另一個名字的自己......我會懷念這段對於聲音和身體,盛大且虔誠的日子。
大家都知道對同一件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就會有不過視角,不同視角就會有不同視野,進而產生不同感受。 電影同個腳本,運鏡方式不同,拍出效果也完全迥異。是長鏡頭背景入戲亦或人物表情特寫,同是發生一樣的事情,觀眾接收到的訊息肯定不同。
  前面淺談完了角色,這邊就來說說「場景」,也可以說是「環境」。   下一篇則是場景與鏡頭的最後:「特寫」。因與場景息息相關,因此如此先後。   為避免與分鏡重疊,所以這邊不會說太多,只會分享下手方向而已:D   ※再次聲明:以下提及的「畫面」、「鏡頭」等,都是將文字想像成「眼睛可見的實際演繹
  主題說得很簡略,場景是啥,鏡頭又是啥?   我們在前面說了那麼多有點教科書的鬼東西,為的就是應用在這裡啊!   場景與鏡頭,其實都是在說「畫面」,文字就是文字,畫面需要用文字生出來,「畫面感」也成了一個很抽象又很實際的東西。   下面,讓我們把自己當成導演,去嘗試所謂的運鏡吧!(大導演們別
Thumbnail
在影院觀影,一邊回想起旁人津津樂道關於這導演的種種色彩。 你已然錯過那個時代,沒經歷沒感動。 直到此時走進推崇者的殿堂。 經過光影的洗禮,像是海浪拍打,一次一次。 感到海水的冰涼與戲劇性,感到悲哀與深情,感到憂愁與無奈。 日常的對話、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鏡頭,然後魂魄在鏡頭之外遠去。 「愛自己是很
腳本討論完之後,依照約定的時間走到錄影的場地。工作人員將公共空間打造成微攝影棚,曾與同事吃飯的吧檯,成了新聞室裡的主播檯。左右兩旁的燈光打在我身上,溫熱的氛圍正起。但當我發現只有鏡頭在眼前,而不是聽眾時,突然可以理解演員說著對著鏡頭演戲的感覺,真的有點不知道該看哪裡,自然有些尷尬與不自在。
Thumbnail
在小劇場中,觀眾形成三面。 在小劇場裡,同時也是排練場。 在排練場裡的鏡面與演員化妝台也掀開布幕,讓觀眾一窺排練場的究竟。 雖然是小小的劇場,透過鏡面、觀眾的三面與化妝台的鏡子映照中,觀眾如同身歷其境置身於戲的情結。 視線穿過舞台,同時看見了舞台上的演員,同時也看著與你同樣注視著演員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