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自己本身就是影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畢設週記|零陸 畢業論文案例分析

上篇《畢設週記|零伍》針對大學畢業設計分析,主要釐清議題的發展與操作邏輯,這週調閱了一些以往碩博士畢業論文來討論更明確的研究架構,更深入探討別於畢業設計的操作方法。將以研究觀點、研究架構、操作方法、精彩之處、不足之處分析。


以下為碩博士畢業論文案例(針對操作邏輯與方法)

  1. 真實/虛構空間情境操作(淡江,邱美婷,2003)
  2. 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成大,田倧源,2016)
  3. 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交大,李思敏,2017)
  4. 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交大,林信和,2019)


有別於上篇的四個案例,這次分析的主要並非著重於議題產生的空間,而是在理論基礎上利用獨特的操作模式,產生出經由不同面下詮釋的空間。


《真實/虛構空間情境操作》


  • 研究觀點

以「真實/虛構」為研究撰寫主題,其潛在意義在於探討拉岡的鏡像理論,所延伸出的自我認知與鏡子介面下產生 「真實」、「虛構」 的空間體系,以此論點作為操作設計的主軸。透過前段的觀念確立,與後段設計議題操作,發掘情境空間設計下,產生對於身體感知經驗的衝擊,以及導引出結論中 「異質空間」的相關議題。除了觸發思考空間的方向性,也提供作為未來空間設計與後續相關發展之基礎。

  • 研究架構

探討鏡像理論對於真實與虛構的解釋,再到真實 / 虛構空間相關論述,回到空間 / 情境紛圍如何影響之間的關係,利用虛擬的文本情境進行創作,之後對於現有真實的基地上整體氛圍分析,最後疊加上虛擬的場景,產生異質化的效果。

  • 操作方法
  1. 以文字產生的情境,探討 「虛構」 空間的生成將其解構文本 (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 的文字情境,轉化成拼貼及圖像,藉由類比的思考將八十個影像分成六大主題 (等候、身體肢解、鏡像、死亡、漫遊、情慾)。再將延伸四個主題作為設計場景操作的主軸。
  2. 真實基地空間的涵構,現實基地的空間情境解析,並疊加前面四個場景。
  • 精彩之處
  1. 操作手法上關鍵是將文字(具抽象與想像性)轉化成眾多影像,在將其收斂歸類剩下六種虛構空間,疊加於真實基地場域,使其創造出異質化的場所。這個將抽象性元素轉化並疊加的過程很有趣。
  • 不足之處
  1. 將文字轉譯時,同時也疊加一層主觀的意識,產生的八十張影像,也許沒有那麼的客觀,反而偏向創作的階段,那麼最後得到情境空間也過於主觀。
  2. 為何使用戀人絮語作為文本,也並為提及。但羅蘭巴特的文字對於空間與建築充滿想像。

《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



  • 研究觀點

動態影像與空間設計都是一種建構的藝術,並且具有開放性的詮釋,透過屬於自身的邏輯操作,並同時探究影像/建築的基礎,以此為觀點從動態影像出發,探討它的三個面向:動態的機制為何?如何用動態影像敘事?場景中的運動與運鏡如何交互作用?分別研究這些主題,發展三套方法論,目的是藉之轉換成不同的空間形體創作,並以影像、空間並存、互相關聯的綜合形式為成果。最後以「展覽事件」為載體與舞台將三個方法論與創作成果呈現於臺南的一棟老屋。

  • 研究架構

提出對於議題的三個面向(要面對的方向),定義這三個課題對應的方法,進到方法的組成,經由描述系統來選擇影像參數與操作系統得到經轉換的空間參數,最後將方法呈現成影像與形體兩部分合而為一,最後分別三個課題分別形塑三個方法論生成三個創作。在相同的展覽事件定義為載體與舞台呈現。

  • 操作方法
  1. 方法一:動態呈現建構,影格的堆積變化經追蹤,以空間「邊緣」的連續化同步轉換成形體,屬類比式的。
  2. 方法二:敘事劇情建構,影像敘事與空間情節的各種因子互相對應,程序性地以空間語彙「線」與「板」的歷時變化來轉換,屬象徵式的。
  3. 方法三: 運動與運鏡建構,以場景中角色與攝影機兩者運動路徑的量體化來操作,屬類比、象徵皆具的。
  • 精彩之處
  1. 利用三種個別的方法論形塑出動態影像,由不同面向出發所產生的對話是其設計更具說服力。
  2. 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將未知的與複雜的事物捕捉,也將空間自動化的生產出來,並非如同黑盒子般的產生過程。
  3. 方法二中將一部電影中敘事拆解,從實體組構關係、鏡頭空間化產生基本形式,再經由場景暗示速度、段落長度係數、電影句讀後將形體展現出來,提供一個再現複雜與抽象事物的方法。
  • 不足之處
  1. 對於方法論下所產生的裝置,抽象的藝術價值高,但如何與使用者互動,則留給後人的想像,並未給予最後的定義與分析。
  2. 在乎的是過程大於最後呈現,唯一創作的東西就是一開始所做選擇的影像,但最後所呈現的作品應該成為feedback loop,持續不斷在進化而非停留。

《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


  • 研究觀點

探討空間如何成為開放、流動的媒介,如同一面能映照出個體形貌與慾望的鏡子,讓所有人都從中找到各自的共鳴,進而發展個體的獨特性。研究從一種被稱為「靈光」的經驗出發,透過剖析「靈光」的來源,瞭解文學與藝術如何對觀者傳達信息,觀者又是如何接收與自主詮釋,藉以探討建築與空間設計領域的機會。拉岡的「鏡像理將空間假設為居中負責傳遞訊息的媒介,從使用者與設計者兩方為觀看視角,分別檢視空間之於兩者的意義。透過「符號」 在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輔以當代「共同參與」及「地方營造」等空間運用觀點,以一場「環境劇場」的設計演練為模擬,企圖歸納出「鏡像空間」的設計操作方法。

  • 研究架構

第一章將會討論使用者如何於目前空間中自我建構的困境,並期望透過觀看的行為,透析出隱藏在空間背後,主導一切的權力所在,並從中找出突破的可能;第二章將會從設計者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建構帶有想像的、曖昧的符碼,讓觀者得以接收到隱藏在其中的訊息,達到溝通目地,並找出在空間領域實踐的可能;第三章將以一個設計作品為例,透過回顧實際操作的過程與成果,進一步探討「鏡像空間」的特質與建構方法。

  • 操作方法
  1. 方法一:日常的異質佈置,獨立且特異的個體性是如何被忽略,以及在日常中又是如何受到空間規訓。建築作為一面鏡子,映照出了各種平常看 不見的權力結構;而這面鏡子,又是否能讓人們從看見理想的自己呢?先援引各方研究,顯露個體性存在的事實,爬梳各種日常空間背後的權力佈署機制,試圖找出個體可以突破的場域。
  2. 方法二:異質的日常活動,他們通常是負責做出鏡子的人。而這一面面鏡子是否成功讓他們看到了心中裡想的反射像?本章將探討這些鏡子對建築設計者的意義為 何,並且剖析他們(包含作者本人)如何透過操作各種概念的「符號」,去建構出形貌迥異、透露著不同訊息的鏡子。
  3. 方法三:一場設計演練,希望藉由重述設計操作的過程,探討所謂完整「鏡像空間」的構成步驟與可能的呈現樣貌。並延伸探討空間作為一種傳達訊息的「媒體」, 在當代的可行性與影響力。
  • 精彩之處
  1. 將建築比擬成為鏡像理論中的鏡子,利用設計者與使用者兩者的對話所產生的不同空間型態,加抽象的空間,或是機能概念,甚至也可以是無法掌控的使用者,藉以彰顯出人的個體性。
  2. 觀察到個體有不同的詮釋與見解,個體性是真實存在的,從心理學、從眼睛的軌跡、從觀看的方式,都可以看出面對外在刺激,每個人會不 斷汲取自己過往的獨特經驗,建立對自己的觀察與面對世界的準則。
  3. 整體目的是為了達到如同其他藝術領域一般開放解讀的彈性。同時又具備「自然運作」、「共同創作」與「持續流動」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提供讓空間達到如同文學與藝術品一般、鏡像的效果,讓所有人都能透過這個空間建立起自身的獨特性,蠻認同此觀點。
  • 不足之處
  1. 最後選擇使用參與式設計,好像忽略對於前面兩者觀點所誕生有趣的空間型態,直接給予開放性的答案,對於鏡子的操作不那麼的詩意。也許對於多重且開放性的詮釋不單單只丟這個正解。
  2. 在每一個小設計中所得到的答案並未沿用至後來的設計中,單純的形塑出各種觀點的表達,就後回歸的一場設計演練,就未能如同前一篇所分析的畢業設計案例具有空間獨特性。

《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


  • 研究觀點

真實的狀態不必然有什麼道理,但設計者卻必須在其中尋求某些隱藏的秩序,作為自身作品中成形的邏輯,藉此塑造作品趨向一個與真實環境契合的關係。其中除了以人為主體的思考外,還包含了諸多物質材料與現象橫跨在人與人、人與環境中間,故稱之為介質。本設計論文集即是以介質作為設計者思考的主體,觀察並研究屬於個別介質本身的特性與道理,延伸其變化的可能性,透過此介質主體,專注於設計條件之外的時間脈絡與社會處境,嘗試擺脫設計者自身對於既有形式的成見與習慣,再反推介質如何影響與改變與人間的關聯,企圖以一種非作者本身作為思考的出發點,作為發展建築形式的另一個方式。

  • 研究架構

挑出三個介質作為設計發展,分別發展四個設計,四者並無關聯,但皆以介質本身的特性來進行設計思考。

  • 操作方法
  1. 方法一:以水作為網路社群進入真實環境的表徵,一方面以水平面的高低即時反應人群的互動關係與空間變動,另一方面容納週遭環境的公共活動,延伸作為都市重要的開放空間。
  2. 方法二:抽離都市複雜環境的影子,作為承載都市歷史中存在過的遺跡與證明,轉換成都市藝廊中的空間印象,連結不同時間中,共同的空間記憶。
  3. 方法三:以模板特有構造方式與營建流程(重複使用)作為住宅建築生命週期中增、改建的空間策略,並將變動視為必然的空間需求,發展出相對應的空間形式。另外企圖將學院中的展場設計,回歸真實社會的生產系統,將單一的設計目標,延伸為整體性的思考,整合不同社會領域的資源,表達永續的基本精神。
  • 精彩之處
  1. 利用三種不同性質的介質,經由不同的特性找出對應的操作方法,再經由都市觀察對於平目上的操作,得出與一般設計操作邏輯不同的答案。
  2. 方法二中的城市中的影,如同前一篇的2021淡江建築蔡妮可《寶藏儼信所》在前期的研究中,找尋都市歷史中存在過的遺跡與證明,但兩者不同的是,《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直接觀察後分析平面的邏輯將其轉譯,《寶藏儼信所》則是觀察到現象紀錄並譜記成為新的空間元素,前者看似比較直觀且較容易理解,後者利用分析直接取得都市藝廊中的空間印象。
  3. 利用虛構的創作與設計,找出隱藏於其中的秩序,重新定義作為創作的邏輯,讓人去理解真實的設計,這個過程中,運用現有的不同性質的介質來表達,
    我認為是好的方式,較《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更容易理解。
  • 不足之處
  1. 並未說明選擇這三個介質的理由,但或許能提出都以介質為出發,也許在設計方法與操作上能有什麼共同性。
  2. 雖然成果較容易理解,同時也較《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比較不能跳脫發展建築形式的方法。
  3. 最後成果都拘泥於現有的平面或材料上的特性直接轉化成空間,就失去表達空間中詩意的部分。

總結



  • 針對研究觀點

《真實/虛構空間情境操作》《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都在前期真實與虛構的議題分析上花很多心力,不論操作方式為何,他們都希望能利用設計出虛構的作品,重新反應真實的世界,並且能發展建築另一種形式。


  • 針對操作架構與方法

四個案例都給予別於大學畢業設計的操作,不利用前置設計得到空間原型,而是利用議題分析將理論轉譯成為空間,或者建立設計操作的方法,來創造出建築的另一種可能。

  1. 《真實/虛構空間情境操作》將文字轉譯成空間場景疊加在真實的基地。
  2. 《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將選擇的影像運用方法論轉譯成空間疊加影像,事件作為載體,並呈現於臺南的一棟老屋 。
  3. 《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利用鏡像理論的討論,設計者與使用者不同的視角關係,創造出兩者中理想的空間,最後再用一個設計操作給予滿足兩者的操作。
  4. 《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找出三個介質作為設計者思考的主體,觀察並研究屬於個別介質本身的特性與道理,連結至空間中,創造出別於傳統的設計思考邏輯。


對我而言,我期望的架構與操作方法:前置設計能先如同《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所操作的邏輯操作一場實驗,先將建築定調成為動態影像的載體,由兩方(使用者與設計者)對動態影像所呈現的看法作為設計上的辯證,探究出空間對於動態影像的真實,將哲學性與抽象性議題收攏,後來的設計操作模式會希望偏向《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中的方法二,將前置設計放置基地所形塑的動態影像敘事與空間腳本/情節,分析其中所產生各種因子互相對應,共享一個規則或者說是秩序重新呈現。



下一篇《畢設週記|零柒》將會整合前六篇畢設週記的分析與論述,確立目前議題的操作觀點與基地確切的選擇,並給予未來的預期成果與效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4會員
696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作為觀看的概論,本書從各面向(如權力、文化、電影等)討論觀看這件事。計畫一邊重讀一邊筆記,同步分享作為紀錄。
Thumbnail
作為觀看的概論,本書從各面向(如權力、文化、電影等)討論觀看這件事。計畫一邊重讀一邊筆記,同步分享作為紀錄。
Thumbnail
畢設週記|壹拾  畢業設計計畫書
Thumbnail
畢設週記|壹拾  畢業設計計畫書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玖   動態影像展現完美影像的可行性,儘管他們從未真正拍攝。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玖   動態影像展現完美影像的可行性,儘管他們從未真正拍攝。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柒   操作手法與預期成果。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柒   操作手法與預期成果。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陸   畢業論文案例分析。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陸   畢業論文案例分析。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肆   偽裝的真實劇真實的虛構劇。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肆   偽裝的真實劇真實的虛構劇。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参  「動態影像」之於真實的關係,而非真實的本質。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参  「動態影像」之於真實的關係,而非真實的本質。
Thumbnail
一開始只看網頁露出的banner真的蠻難想像展覽的內容,實際看了之後卻覺得藝術家的比喻很意思。有一個展間裡放的是藝術家之前展出的作品說明和他這次對新作的論述。將自己製作的虛擬實境藝術裝置比喻作人在做惡夢的過程真的很有趣......
Thumbnail
一開始只看網頁露出的banner真的蠻難想像展覽的內容,實際看了之後卻覺得藝術家的比喻很意思。有一個展間裡放的是藝術家之前展出的作品說明和他這次對新作的論述。將自己製作的虛擬實境藝術裝置比喻作人在做惡夢的過程真的很有趣......
Thumbnail
致謝 MPlus|云閱讀: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394 「粉飾計畫—封存與抹滅之間?」展場照(圖檔由「粉飾計畫」團隊提供) 我們對於真實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什麼?我們認為所謂的真實是獨立於我們之外 的,我們以為桌上的那枝筆有個「本質」,而這個本
Thumbnail
致謝 MPlus|云閱讀: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394 「粉飾計畫—封存與抹滅之間?」展場照(圖檔由「粉飾計畫」團隊提供) 我們對於真實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什麼?我們認為所謂的真實是獨立於我們之外 的,我們以為桌上的那枝筆有個「本質」,而這個本
Thumbnail
開學前6週 大量且快速地翻閱各種書籍文章,在現階段除了彌補那些躊躇不前的空虛感,同時能透過樹狀圖,慢慢找到可行的主題。而這的確也有所幫助,我開始投入兩件事情的調查。
Thumbnail
開學前6週 大量且快速地翻閱各種書籍文章,在現階段除了彌補那些躊躇不前的空虛感,同時能透過樹狀圖,慢慢找到可行的主題。而這的確也有所幫助,我開始投入兩件事情的調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