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2022 Openbook 年度翻譯書的推薦,我才發現托芙.迪特萊弗森(Tove Ditlevsen, 1917-1976)這位丹麥國民作家。查了網路發現,托芙一生創作近三十部作品,包含長短篇小說、詩集與回憶錄。作品常見於丹麥音樂及電影中,也被選為小學生教材。她更獲得丹麥文壇最重要的「金桂冠文學獎」肯定,哥本哈根三部曲裡出現的學校、廣場還以她的名字命名,深獲丹麥國民喜愛。
哥本哈根三部曲裡出現的學校、廣場以托芙的名字命名。
三部曲分別為《童年》、《青春》與《毒藥》,以托芙第一視角寫成,被視為自傳小說。讀完三部曲,我深切感受到這位才華洋溢、聰明又敏感的女作家對於創作與自我追尋的瘋狂。
《童年》與《青春》分別詮釋了托芙從小到青年時代與家庭的關係、自我的認同、對寫作的追求。托芙在50歲的時候寫下《童年》,形容童年就是「一副長而窄小的棺木」,字裡行間充滿小女孩時期不被理解的困頓與絕望。 兒時的托芙,經常遭受母親的冷暴力,儘管待在家裡同一個空間卻常被當隱形人。母親刻意的冷淡與疏離,造成托芙壓抑孤絕的性格。想跟母親互動卻又害怕被拒絕,心驚膽戰的生活成了童年主旋律。
「童年它也永遠都不合身。只有在某一天,它如蛻去的死皮完全脫落,你才能鬆一口氣,平靜地聊起它,一如聊著一個已經痊癒的疾病。」
以前不懂冷暴力多麼傷人,在各種關係裡經常也是一言不合就沉默,長大了才懂冷暴力的傷害其實不亞於任何一種生理外傷,遺留下來的傷疤也更深層、更難完全去除。閱讀《童年》的時候,完全能理解兒時的托芙在冷漠的家庭中得不到關愛是多麼挫敗與壓抑。書裡對於童年的描述格外晦暗:
🏷「時間流逝,童年變得如紙一般,單薄而扁平。它疲憊且破爛不堪,在低潮的時候看起來,童年無法持續到我長大。」
🏷「而我總是夢想著,有一天我會遇見一個特別的人,他會願意聆聽我,也了解我。我在書裡讀過,我知道這一類人是存在的,但是在童年的街道上,我一個也找不著。」
🏷「童年它也永遠都不合身。只有在某一天,它如蛻去的死皮完全脫落,你才能鬆一口氣,平靜地聊起它,一如聊著一個已經痊癒的疾病。」
◠◠◠◠◠◠◠
緊張的家庭氛圍,讓托芙深感自己的格格不入,於是寄情於閱讀及書寫:「我覺得,我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我找不到一個人,可以和我聊聊有關那些將我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問題,以及填滿我心裡那些有關未來的想法。」
早在6歲,托芙就試著將當下的心情寫成詩句,祕密地創作詩歌。直到哥哥翻出她的創作筆記本,鼓勵她投稿,才讓她無處言說的幽微心事有了被閱讀、被理解的可能。儘管兄妹關係不甚友好,但哥哥還是為托芙開啟了成為作家的契機,讀來覺得命運的安排真是奇妙!
◠◠◠◠◠◠◠
《青春》裡,托芙對於創作那股炙熱的心情展露無遺。當同年女孩急著在舞會上找到伴侶、母親催她嫁人,托芙卻只在意自己的創作有沒有被刊登出版的機會,滿心期待能遇到賞識她作品的知音。
青年時期的托芙,將創作視為生命的全部,對人際關係卻始終小心翼翼,她的早慧與敏感讓我在閱讀時一直想到歌手安溥aka張懸。在一篇安溥與父親焦仁和的訪談中,焦仁和比喻張懸就像「留得枯荷聽雨聲」的林黛玉。
📮「你再怎麼小心跟她說話,都還是會傷了她。」焦仁和嘆氣。
《青春》最後,托芙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詩集。一名自成風格的女作家逐漸成形。
◠◠◠◠◠◠◠
三部曲中最高潮迭起的就是《毒藥》了,閱讀的時候看著托芙逐漸邁向藥物成癮、走向瘋狂的過程真的好緊張!
《毒藥》來不及說的是,托芙最終因大量使用安眠藥自殺身亡。
《毒藥》裡,托芙不僅追求寫作巔峰,也在輾轉的愛情關係中尋找自我。她細膩的描繪了自己的四段婚姻,其中不乏有為了創作考量嫁給編輯。
最驚心動魄的當屬第三段,被醫生卡爾以藥物制約的婚姻。為了將托芙留在身邊,卡爾以注滿藥物的針筒餵養托芙的渴求,助長了癮,讓托芙長期處於昏睡混沌的狀態,無法寫作。對托芙而言,注射藥物達到的迷幻狀態等同於沈醉在創作中為她帶來的幸福感,於是她不斷臣服於毒品,也不停嘗試戒斷。而《毒藥》來不及說的是,托芙最終因大量使用安眠藥自殺身亡。
◠◠◠◠◠◠◠
《毒藥》裡的托芙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幸福 — 無論是透過創作或是婚姻 — 都令人驚訝這位作家竟以如此極端自我的行為回應自己的人生。尤其《毒藥》始終帶著一股坦然直率的氛圍:坦然面對自己破碎的婚姻、對婚姻的不忠、對毒品的慾望,甚至是對兒女的漫不經心⋯,像第三者一樣無情的揭露自己的多重面向,讓我在閱讀時無比讚嘆!三部曲最推薦《毒藥》。
⊹ 哥本哈根三部曲直到2019年於國際間出版才引爆全球「托芙潮」(Tove f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