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1 自己的問題,還是要靠自己

更新於 2023/04/0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常常都會接到很多金剛兄弟與朋友訊息,希望我能幫忙他們度過生活上的種種困難。有些困難,嚴格來說,還真不是「困難」,只是一點工作上的挫折、或是不順利、或是過多的期盼,但對當事人來說,「求不得」,便是困難;「事與願違」,便是困難;「逆境來襲」,便是困難。

我常常在想,現在的人,心靈上真是太脆弱,實在不夠堅強。碰到一點不順遂,就感到灰心喪志,就在唉爸叫母的,實在要不得。會導致這樣的情況,一來是過往的生活實在過的太好,沒有經過磨練;二來是對宗教的瞭解不夠,產生了一昧的寄託。

對於一,這是社會發展本來就會產生的變異,沒有錯,只是在越便利、越舒適的環境下,相對的,也減弱了人對於環境與事物的變化的接受度。

至於二,我一直在分享中重複的提示,宗教是要理性、智慧的學習,若淪為祈求的方式時,那只是一種迷信。得到的只是「暫時性假象的滿足」,而非「真實永恆的解脫」。

學佛,就是要把業力、習性轉變,這樣後續的人生,與輪迴的生生世世,才能越來越清淨與幸福。如果用祈求的方式,寄望能讓後續的人生與生生世世清淨與幸福,那是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朋友啊!金剛兄弟啊!改變命運,還是要靠自己!加持、祈福、法會、替代、灌頂,都是短暫的。唯有自己一心一意的努力,轉變自己的業力與習性,才是恆常的改變!

加油吧,共勉之~


下方節錄蓮耶上師(持靜者)部落格的一段話,供大家參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為何別人給你的答案, 自己沒辦法為自己的問題提供解答呢? 只是在當中, 沒做好一個小點而已, 也就是怎樣由別人的答案, 轉化為屬於自己的答案那樣, 如果哪個技能是自己的, 哪要怎麼使用,就可以如何使用, 而不是行為或是工作等的, 需要等待別人的允許, 才能使用或是行動。 由自己的問題, 後面和
    Thumbnail
    兩人對於信仰的成熟度是否相同? 對於追求真理或實踐基督徒精神的態度是否一致?
    Thumbnail
    聚焦你能聚焦、預判你能預判;何不承認,你其實很不會賺錢,而非人家不給。
    Thumbnail
    【在下筆之前,提醒自己的問題】 有陣子社群網路的按讚數明顯影響我的身心,我想找回自己分享的初心,我想起《百萬粉絲經營法則》𥚃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段話,作者提到有1600萬臉書粉絲的歌手Prince Ma每次創作前會問自己的問題: 「·我為何會在這裡? ·我可以如何為他人提供服務與價值
    最近,一位攜帶腦疾丈夫來調理的妻子詢問老陳:"一般,看到調理的效果出來,需要連續調理幾次呢?(因為她想一次為先生,連續預約"復康巴士"幾次的時間,比較順利可以安排:"抵達+離開"老陳工作室的時間,以累積有效的調理+恢復的果效。結果是如果善用自癒能力,客人打多結合平整+脈診=發展投資最佳成本效益的科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吳照麟,66歲的法定老人,也是大家"科技養生"路上的好友。 話說老陳3年+10,000人次的"平衡整復+科學脈診"下來,客人最常在調理後的提問是"為何只是輕輕的活化身體相關部位的肌肉,就可以帶來身體失衡的歸位+帶動後續的身體修復?" 結果是藉助身體自己的”觸發+修復“力量,實現健康恢復+
    大家好,我是吳照麟,66歲的法定老人,也是大家"科技養生"路上的好友。 老陳經過三年的工作室"平衡整復"服務,已經在最近超過10,000人次的服務總量;同時,也發現許多的客人在面對身體健康問題時,伴隨許多的疑問?這些疑問不僅影響他們對是否身體生病了或只是身體轉好反應?+病症或病因的判斷?+調理或吃藥
    Thumbnail
    之前聽到大學生的煩惱,有一句話讓我深思很久,也再次認知到自己真的受惠於太多人事物。 「不知道怎麼獲得資訊,週遭的朋友只是一直打工,大家只討論唱歌吃飯玩樂,根本不知道實習或者學習知識的方式,當然網路上很多資源,但也不知道怎麼選擇。」 這也讓我回想家長總會說「要考好學校才可以過好生活啊!」 以前單純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為何別人給你的答案, 自己沒辦法為自己的問題提供解答呢? 只是在當中, 沒做好一個小點而已, 也就是怎樣由別人的答案, 轉化為屬於自己的答案那樣, 如果哪個技能是自己的, 哪要怎麼使用,就可以如何使用, 而不是行為或是工作等的, 需要等待別人的允許, 才能使用或是行動。 由自己的問題, 後面和
    Thumbnail
    兩人對於信仰的成熟度是否相同? 對於追求真理或實踐基督徒精神的態度是否一致?
    Thumbnail
    聚焦你能聚焦、預判你能預判;何不承認,你其實很不會賺錢,而非人家不給。
    Thumbnail
    【在下筆之前,提醒自己的問題】 有陣子社群網路的按讚數明顯影響我的身心,我想找回自己分享的初心,我想起《百萬粉絲經營法則》𥚃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段話,作者提到有1600萬臉書粉絲的歌手Prince Ma每次創作前會問自己的問題: 「·我為何會在這裡? ·我可以如何為他人提供服務與價值
    最近,一位攜帶腦疾丈夫來調理的妻子詢問老陳:"一般,看到調理的效果出來,需要連續調理幾次呢?(因為她想一次為先生,連續預約"復康巴士"幾次的時間,比較順利可以安排:"抵達+離開"老陳工作室的時間,以累積有效的調理+恢復的果效。結果是如果善用自癒能力,客人打多結合平整+脈診=發展投資最佳成本效益的科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吳照麟,66歲的法定老人,也是大家"科技養生"路上的好友。 話說老陳3年+10,000人次的"平衡整復+科學脈診"下來,客人最常在調理後的提問是"為何只是輕輕的活化身體相關部位的肌肉,就可以帶來身體失衡的歸位+帶動後續的身體修復?" 結果是藉助身體自己的”觸發+修復“力量,實現健康恢復+
    大家好,我是吳照麟,66歲的法定老人,也是大家"科技養生"路上的好友。 老陳經過三年的工作室"平衡整復"服務,已經在最近超過10,000人次的服務總量;同時,也發現許多的客人在面對身體健康問題時,伴隨許多的疑問?這些疑問不僅影響他們對是否身體生病了或只是身體轉好反應?+病症或病因的判斷?+調理或吃藥
    Thumbnail
    之前聽到大學生的煩惱,有一句話讓我深思很久,也再次認知到自己真的受惠於太多人事物。 「不知道怎麼獲得資訊,週遭的朋友只是一直打工,大家只討論唱歌吃飯玩樂,根本不知道實習或者學習知識的方式,當然網路上很多資源,但也不知道怎麼選擇。」 這也讓我回想家長總會說「要考好學校才可以過好生活啊!」 以前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