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豐裕社會〉心得|另類的豐裕與貧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初豐裕社會」為人類學者Marshall Sahlins(1920-2021)的著名論述,本文所提及的〈原初豐裕社會〉一文,為Sahlins針對這個命題所撰寫的研討會論文。文中重新檢視狩獵採集社會,解釋其生計模式如何使之成為「原初豐裕社會」,藉此檢討歐洲社會長期存在的進步觀思維,對演化式的意識形態提出挑戰。
〈原初豐裕社會〉作者Marshall Sahlins(圖片來源:uchicago news)

換個角度看採獵經濟

這固然表示他們的豐裕建立在客觀上較低的欲望之上,但不代表他們是因為投注過多時間在應付生存危機,而無暇產生更多的欲望。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為狩獵採集社會描繪出一幅悲慘的圖景:匱乏的生存資源、每天忙於覓食的窘迫、居無定所、無暇顧及生存以外的需求等,完全不可能與豐裕沾上邊。然而作者指出,這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假設前提下:認為人類的需求無限大,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生產來「勉強滿足」較優先的需求,以達到所謂的豐裕。不過,其實人類社會還存在另一種豐裕的方式:只要物質需求有限,特定程度的技術便足以供應所需,進而獲得滿足。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物質不足與有限的特性便是一切的起點,「不足」產生消費者與生產者,而「選擇」則充斥在整個體系的運作之中──企業選擇性的投資、消費者選擇性的消費。於是,匱乏成為一種循環,得失總是一起出現:每一次的選擇便是一次失去,在無限的欲望中,針對可能的目標盡量達到滿足。
然而,狩獵者不需要面對這樣的問題。狩獵採集社會無論是食物的生產,還是非維繫生存的欲望,都由於生產工具和技術相對單純,以及財產、分工上的平等,所有人能藉由共同參與而一起獲得富足。這固然表示他們的豐裕建立在客觀上較低的欲望之上,但不代表他們是因為投注過多時間在應付生存危機,而無暇產生更多的欲望。相反地,他們在食物生產的高效率和非定居的生活型態反而造就更多空閒。狩獵採集社會的人們將物質的可攜性視為判斷好壞的重要準則:由於經常需要移動,過於龐大笨重的物體便相對沒有價值,儲蓄也不是明智的行為。
上述這些關於節制需求的價值觀形成狩獵採集社會的文化,也體現在他們的經濟模式上。因此造就「物質移動的自由性」能超越物質本身的勞動價值和有限性,成為這個社會最終的價值判斷依據。

狩獵採集社會的豐裕

相較於資本主義社會汲汲營營、永無止境追求特定社會所形塑之標準的生活,狩獵採集社會的人們則是在特定且有限的目標中,採取間歇性的工作方式。上述種種重視當下更甚未來的生活態度使他們呈現幾個特色,例如:揮霍、沒有倉儲機制等。這些在現代社會看來容易致使生存危機的行為在狩獵採集社會的背景下,反而是人們為避免一次性過度使用資源、避免遷徙困難而發展出的適應方式。
作者提到,狩獵採集社會所要面對的挑戰是「報酬遞減現象的接近」。這點不難想像:作為一個依賴環境而沒有積極發展出農耕或其他食物生產技術的社會,終究需要面對自然資源取用完畢(或是無法負荷整個社群)的問題。這也證明了移動、遷徙在狩獵採集社會的必要性,而發展技術或生產工具更因為頻繁移動,失去意義。
除了物質上的節制,人口節制也是狩獵採集社會發展出的適應方式。為了資源分配和遷徙的方便性,他們通常保有淘汰人口的措施,人口節制鑲嵌在他們的文化中。由此可見,採獵經濟能透過週期性的活動、人口和物質財富的節制而適應環境,克服自己的弱點,所以不發展、不創新也依舊能豐裕。

寫在閱讀之後

無限的需求制定無止境的目標,每次選擇附帶的失去在自由市場的循環中不斷重演,我們開始關心除了努力滿足那些源源不絕的需求之外,是否還有剩餘。
作者認為,狩獵採集社會在既有的環境條件之下,採取一種客觀上較低的生活水準,並搭配適當的、剛好的生產手法,使人們的物質欲望容易被滿足,進而達到豐裕。這也揭示了貧窮乃文化的產物,必須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關係,貧窮的概念才能被創造:單獨看狩獵採集社會或資本主義社會,他們各自建構了屬於自己的豐裕,但若比較兩者,狩獵採集社會仍可能擁有物質、文明的「貧窮」。
對於歐洲長久以來的進步觀思維,作者藉著狩獵採集社會的豐裕提出挑戰。人類社會的富足不一定因文明科技的進步而實現,相對簡單、相對停滯不前的狩獵採集社會亦能憑著長期在有限的環境條件下發展出來的適應方法,實現豐裕的可能。儘管他們的物質文化在客觀上相對現今社會匱乏,但不表示他們貧窮且悲慘。相反的,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階級反而在經濟體系的運作中根植了「朝貢關係」,人們不全然擁有生產的報酬,科層化的組織管理使生產成果必須經歷層層剝削,才回到人們手上。
無限的需求制定無止境的目標,每次選擇附帶的失去在自由市場的循環中不斷重演,我們開始關心除了努力滿足那些源源不絕的需求之外,是否還有剩餘,使匱乏也有了普遍性,造就我們今日的社會。
avatar-img
7會員
9內容數
一個大學生的思考與咀嚼,各式各樣書籍、舞台劇、電視劇或電影的觀後感、摘要與心得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晨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KANO》為2014年上映的電影,由馬志翔執導、魏德聖與陳嘉蔚編劇。劇情敘述在日治時期,混合日人、臺灣漢人和原住民,且毫無勝績的「雞尾酒球隊」——嘉義農林棒球隊在日籍教練的帶領下,首次代表臺灣遠征日本甲子園大會的故事。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由魏明毅所著,為一部以碼頭工人為中心,分析基隆港碼頭社會的民族誌。書中的時間線橫跨半個世紀,以新自由主義、跨國供應鏈興起為節點,敘述碼頭工人的過去與現在、輝煌與墜落……
《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由人類學者 James L. Watson 主編,書中由五位人類學家分別對北京、香港、臺灣、南韓、日本五地的麥當勞進行田野調查,以麥當勞本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如何進軍東亞市場。相對於充斥著著對速食產業「生產面」的諸多研究,本書特別選擇以「消費」為主軸……
《異星入境》(Arrival)敘述一群橢圓形不明物體降落在地球上十二個不具有共同意義的地點,且這些外星人沒有明顯行動和意圖。為瞭解他們來訪的目的,美國軍方邀請優秀的語言學家 Dr. Louise Banks 前往基地進行研究任務。整部電影藉由 Louise 對外星語言的研究過程,以及世界各地對未知物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劇情主要圍繞位於臺灣農村的「葛洛伯文創藝術中心」及其周邊人物所發生的故事,主要角色皆為社會中被忽略的小人物──打零工的自由業者、拾荒者和無家者。透過電影將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所衍伸的價值觀,和社會上層的奢靡腐敗赤裸地呼應,形成強烈的對比。
《KANO》為2014年上映的電影,由馬志翔執導、魏德聖與陳嘉蔚編劇。劇情敘述在日治時期,混合日人、臺灣漢人和原住民,且毫無勝績的「雞尾酒球隊」——嘉義農林棒球隊在日籍教練的帶領下,首次代表臺灣遠征日本甲子園大會的故事。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由魏明毅所著,為一部以碼頭工人為中心,分析基隆港碼頭社會的民族誌。書中的時間線橫跨半個世紀,以新自由主義、跨國供應鏈興起為節點,敘述碼頭工人的過去與現在、輝煌與墜落……
《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由人類學者 James L. Watson 主編,書中由五位人類學家分別對北京、香港、臺灣、南韓、日本五地的麥當勞進行田野調查,以麥當勞本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如何進軍東亞市場。相對於充斥著著對速食產業「生產面」的諸多研究,本書特別選擇以「消費」為主軸……
《異星入境》(Arrival)敘述一群橢圓形不明物體降落在地球上十二個不具有共同意義的地點,且這些外星人沒有明顯行動和意圖。為瞭解他們來訪的目的,美國軍方邀請優秀的語言學家 Dr. Louise Banks 前往基地進行研究任務。整部電影藉由 Louise 對外星語言的研究過程,以及世界各地對未知物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劇情主要圍繞位於臺灣農村的「葛洛伯文創藝術中心」及其周邊人物所發生的故事,主要角色皆為社會中被忽略的小人物──打零工的自由業者、拾荒者和無家者。透過電影將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所衍伸的價值觀,和社會上層的奢靡腐敗赤裸地呼應,形成強烈的對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財富擁有兩種不同的世界觀--掠奪和創造。掠奪型觀點認為所有資源是有限的,而創造型觀點則強調現代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這篇文章討論了這兩種世界觀的運用和財富的創造策略。
Thumbnail
在匱乏時代,人們的生活仿佛一場無止境的追逐,追逐著那有限的資源,追逐著那稀缺的幸福。擁有多少資源,似乎成為衡量生活品質的唯一標準。那時,物質匱乏,簡單的一餐飯、一件新衣,甚至是一個溫暖的住所,都是奢侈品。生活的每一天,都在為了明天的生計而努力,每一分一秒,都被迫面對生存的壓力。
Thumbnail
金錢與生活態度息息相關,財務思維不一定能夠複製貼上,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本次閱讀的進化致富本能的「金錢猛獁象」,從古代人類史開始探討我們的祖先如何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求生存,以及這些生存的本能在現代中如何影響我們的金錢行為。透過這些歷史和心理
Thumbnail
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從「需要」到「想要」的轉變過程,以及如何透過策略性的創新思維來創造和提升商品的市場價值。他的思考邏輯主要是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即人類的行為基本上是根據「需求」賦予動機,有有二個原則:原則一:如果需求被滿足後,就不會再做出行為,且需求是有階級
Thumbnail
1. 生產力經濟學,源自於Adam Smith國富論,但很可惜並無後人將其引申,普通經濟學理論太過強調需求的變化,卻忽視生產活動的變動段均衡價格及產出的影響。 2. 這個理論寫在這裡,作為後續投資理財的重要參考依據!
Thumbnail
生存究竟為了什麼? 大多數人都只為求生存而天天追趕金錢, 難道生存就只能為錢嗎? 新一代認為努力沒回報, 那不如活在當下? 總是被負評的高慾望和低慾望生活有錯嗎? 現時各國物價高企,大事小事都需要錢的世界下,很多人的收入僅僅只能應付生活所需,扣除基本的生存成本,如住屋,交通,水電煤等支
……(如果)積累財富是出於生活上或物質享受上的需要,那麼不難想像,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社會的總經濟需求總可以在提高到某一點時得到得到充分的滿足。但是,由於財富的爭奪實際上是以歧視對比為基礎的謀求聲譽的競賽,因此有一個確定的目標並接近它是不可能的。
Thumbnail
1.基本概念 自利,對社會是有好處的。 貪婪是好的,自私的作用,造就看不見的手。 期待我們晚餐不是來自他人的善行, 不談我們需要的東西,而是出於他人自身利益的考慮, 靠得是自利自愛,談對他們的好處。 供給與需求相等時,東西就會完美地被定價。 馬爾薩斯的陷阱,讓我們要擔心無窮無盡
我們是天生的獵人,隨時都在狩獵,而狩獵的對象標示著自己的文明程度,現在位於何處。 對人類整體是如此,對個人來說也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財富擁有兩種不同的世界觀--掠奪和創造。掠奪型觀點認為所有資源是有限的,而創造型觀點則強調現代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這篇文章討論了這兩種世界觀的運用和財富的創造策略。
Thumbnail
在匱乏時代,人們的生活仿佛一場無止境的追逐,追逐著那有限的資源,追逐著那稀缺的幸福。擁有多少資源,似乎成為衡量生活品質的唯一標準。那時,物質匱乏,簡單的一餐飯、一件新衣,甚至是一個溫暖的住所,都是奢侈品。生活的每一天,都在為了明天的生計而努力,每一分一秒,都被迫面對生存的壓力。
Thumbnail
金錢與生活態度息息相關,財務思維不一定能夠複製貼上,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本次閱讀的進化致富本能的「金錢猛獁象」,從古代人類史開始探討我們的祖先如何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求生存,以及這些生存的本能在現代中如何影響我們的金錢行為。透過這些歷史和心理
Thumbnail
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從「需要」到「想要」的轉變過程,以及如何透過策略性的創新思維來創造和提升商品的市場價值。他的思考邏輯主要是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即人類的行為基本上是根據「需求」賦予動機,有有二個原則:原則一:如果需求被滿足後,就不會再做出行為,且需求是有階級
Thumbnail
1. 生產力經濟學,源自於Adam Smith國富論,但很可惜並無後人將其引申,普通經濟學理論太過強調需求的變化,卻忽視生產活動的變動段均衡價格及產出的影響。 2. 這個理論寫在這裡,作為後續投資理財的重要參考依據!
Thumbnail
生存究竟為了什麼? 大多數人都只為求生存而天天追趕金錢, 難道生存就只能為錢嗎? 新一代認為努力沒回報, 那不如活在當下? 總是被負評的高慾望和低慾望生活有錯嗎? 現時各國物價高企,大事小事都需要錢的世界下,很多人的收入僅僅只能應付生活所需,扣除基本的生存成本,如住屋,交通,水電煤等支
……(如果)積累財富是出於生活上或物質享受上的需要,那麼不難想像,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社會的總經濟需求總可以在提高到某一點時得到得到充分的滿足。但是,由於財富的爭奪實際上是以歧視對比為基礎的謀求聲譽的競賽,因此有一個確定的目標並接近它是不可能的。
Thumbnail
1.基本概念 自利,對社會是有好處的。 貪婪是好的,自私的作用,造就看不見的手。 期待我們晚餐不是來自他人的善行, 不談我們需要的東西,而是出於他人自身利益的考慮, 靠得是自利自愛,談對他們的好處。 供給與需求相等時,東西就會完美地被定價。 馬爾薩斯的陷阱,讓我們要擔心無窮無盡
我們是天生的獵人,隨時都在狩獵,而狩獵的對象標示著自己的文明程度,現在位於何處。 對人類整體是如此,對個人來說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