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很適合年齡橫跨大部分18-30歲未來想要成家的女性看的書,作者以經濟學的角度來進一步對婚姻市場做分析,來建議這段區間的女性能夠依此做出策略。
書中提到現在的社會現象是條件不錯、年齡約三十歲的男女單身比例的懸殊差距,其實不難觀察到現在許多工作穩定、長得也討喜的女子到了約三十歲仍是隻身一人,而反觀不論什麼條件的男子,在這樣的歲數卻常常都有了另一伴,到底是為什麼造成這樣的市場現象,作者提出了以下幾點的觀察。
整體女性社經地位的提升及男性的集體弱化
相對於過往,女性在職場、教育上受到的限制較多,其實要找到條件比自己本身好的是比較容易的,而現在女性在玻璃天花板的情況改善許多、職場拚搏的機會相對提升,向上晉升的同時也擠壓到原先可能是男子來接替這個的位子;又加上現代的人們擁有上一代所提供較優質的生活環境,也進一步讓現代男性少了需要一肩扛起的壓力,社會大眾對男性需要負擔一切的想法也漸趨開明,但這也導致這一代男性呈現集體弱化的狀態。當女性整體能力提升,加上男性整體弱化,市場的供需出了問題,許多條件整體不錯的八十分女性是越來越難找到相稱的另一伴。
生理演化上的影響導致不同性別的傾向
單以演化的角度來說,人類這個物種的存續,女性因為生育的風險高,演化的結果會讓雌性在面對生育下一代上傾向於「等待」,等待最佳的基因來讓自己承受撫育的風險;相對男性的演化策略則是以「散佈」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雄性會以主動出擊的方式來確保基因能夠延續,本能上也會選擇年紀較輕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這樣的演化的結果在我們基因中植入繁衍所需具備的本能傾向,如男子會努力去追自己想要的對象,在不斷的測試、驗證、修改,會有一套自己的追求模式,懂得找出自己的價值進而去提升自己的魅力;而相對女子則是習慣在被追求的腳色,在戀愛的過程中並沒有跟著提升自己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流逝,很殘酷的喪失了優勢。
因應策略:增加母數、提高期望值、降低最大靜摩擦力
女性先天條件會有年齡時效性,應改變原先苦苦等待的策略,更主動地去認識其他人、了解理想對象的條件,在年輕時提升認識的人數,把整個群體的母數提高,期望值才能因此提高,相對的選擇也會較多,更有機會找到適合的另一半;透過更積極的去認識不同的朋友,而不是一直處於被追的一方,也能降低資訊不對稱的風險,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做簡單的篩選,排除那些面試起來感覺很棒但實際上表現不如預期的人選。那有些女子習慣設立一道道關卡來測試候選人,書中提到這樣一道道門檻就像是要讓物理上的最大靜摩擦力,作者也提醒不要設立刁鑽或是不合邏輯的條件來當作試探門檻,應該降低太高的門檻以免篩掉了許多其實不錯的對象,應以實際的相處(所謂的動摩擦力中)去做判斷才是。
適度的妝點自己,提升他人好奇心,增加開始的機會
那一段戀情的開始,就是要引起雙方的好奇心,而男子相對女子來說是更為視覺導向的生物,不要排斥妝點自己的外在,有些人會強調自己的內在才是真正吸引人的,但若一個人沒有辦法讓另外一個人有想要認識進一步的感覺,那又怎麼會進一步去發現更多有魅力的特質及內涵?這點我也是被作者有點點醒的感覺,剛開始會不太喜歡說自己整天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好像所有的價值都被物化成簡單的外在軀殼一般,但會不會這其實是對自己某方面不夠有自信的展現?真的接受了這樣的價值以後,發現其實讓自己看起來體面不只自己看了喜歡,也讓人更加的覺得我的所作所說更有說服力,的確是一舉兩得,過去的抵制好似就變得有點無意義了。
寫這篇心得的時候難免會想說會不會讓人覺得這本書把女子寫回了傳統的社會框架下,但在反覆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並沒有讓人不舒服的感覺,作者也開宗明義地說了本書的目標族群是18-30歲有想要結婚的大部分女子,以更有策略的市場分析、經濟的供需及風險管理的角度來分析戀愛及婚姻市場,有許多的洞見是非常有趣且吸引人的,特別是看到最後的附錄的主計處統計數字,會讓人驚覺這樣的策略真的是必須越早開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