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花拳繡腿,只怕一招精練
我身邊短線交易長期成功的人,並不是花拳繡腿,而是只會一招半式。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些大神,只會專精少數他熟悉的標的,或是只交易某一種線型,如果還是覺得太抽象,我可以再說的具體一點,舉例我身邊有一個朋友買鴻海的股票,他就是非常熟悉鴻海在什麼價格是低,什麼價格是高,他就一筆金錢,進進出出鴻海,平均年化報酬一點都不輸大盤。
另外一個是,他只熟悉某一個技術指標,而且只有一個標準,比如說只熟悉五日線,跟二十日線,當五日線突破二十日線,他就買,而二十日線跌破五日線他就賣。這些人的特質是,他如果只參考這個指標,其他的KD指標,布林通道,PEG,甚至新聞他都不管,他只做他熟悉的技術指標。
所以我很喜歡兩個比方,一個是李小龍說過,他不怕一個人練千百招,只怕一個人把一招練的爐火存菁。第二個是在股票交易市場中,你要當獵人還是獵物,獵物要耳聽四面,眼觀八方,稍有風吹草動,就要立即反應,而獵人通常都是在某一個地方,原地等待,直到獵物出現,一槍斃命。
短期交易的本質
基本上長期交易的本質,大家很容易理解,你所買的就是企業長期的價值,也就是基本面。而短期交易就不可能是買基本面了,因為任何一間公司在短期基本面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你要知道短線交易,你買的就是市場情緒,而不是企業本身的價值。
當你有這個思維,你短線交易的勝率就比別人高出一半了,因為你就不會把短線做成中線,中線做成長線,長線做成遺產捐獻。所以你要知道這間公司好與壞,跟這間公司有沒有未來性,都跟短線交易者沒有關係。你只要知道群眾情緒,大家在短期是看好的人多或是看壞的人多。
這就是很多科學家,經濟學家,數學家沒有辦法在股市中獲利的原因,因為這些專家對財報與基本面數據的敏感度,所以他們會覺得他們能計算出市場的走勢,但是短期驅動市場的是情緒,而長期才是基本面,而這些聰明與一流的科學家,經濟學家,數學家幾乎沒有辦法接受自己錯誤,而沒有耐心與心理素質等帶到價值回歸。
成交量比價格跟線型還要重要
竟然短線買的是情緒,所以成交量會比價格跟線型重要,成交量代表在買的一方覺得便宜(認為買了還會漲),而賣的一方(認為已經高點了)所以賣掉變現,當意見分歧的時候,才有你做短線的空間,那要如何解釋成交量跟市場的心態呢?大概說明如下說明:
當然還有多空拉鋸戰,但是拉鋸戰對於你想猜測短期市場走向,就比較沒有簡單的指標,而看懂了成交量的訊號對我來說是短期最重要的指標,當市場跟你了解的標的行情有爭議的時候,接下來的反應才有你短期獲利的空間。
確認好你的買入原因與賣出原因
當你看到成交量大時,你加入本文的重點了,那就是拿出你精練的一招。
如果你是對個股價格很了解,我們舉統一為例,發現統一突然成交量大,且跌破你的歷史低價,而你判斷統一這麼大的公司,基本面不太可能一天馬上就很大的變化,所以你就進入持有,然後等待價值回歸而賣出。
如果你是看線型我也舉統一的例子為例,如下圖有黃色的五日均線(週線),紫色的二十日均線(月線),藍色的是六十日均線(季線),你知道長期當五日均線在二十日均線以上,而二十日又均線在六十日均線以上,這樣發散的三個線型又是短線在長線上,就是多頭,而且4/6號交易日出現14K相對大的成交量就買入。賣出技術指標有兩種學派,第一種是等五日線下降到跟二十日線交叉時,或是成交量破14K,或相較接近14K市場行情變得不明朗,或是不同。比方說某天出現超過14K的成交量,但是變得不是看漲的人多,而是不明顯或是看跌的多,也是可以出場的標準。
入場前建議你設定好你的交易(投資)框架
短線交易是最好訓練自己的交易(投資)框架,因為最短的時間可以去了解自己的不足,而交易框架是什麼呢?就是買什麼?怎麼買?買了之後怎麼辦?最重要的是第三項,你買了之後怎麼辦,跟你的看法一致後,要慢慢加碼還是開小槓桿呢?如果跟你看法不一致,要在幾天或是幾個價位去停損呢?而這個交易框架,會隨這你的交易經驗後,會有感覺,判斷會更準確。
因為短期交易,除非你開了很大的槓桿,不太會有很大的潰敗,所以你的市場感會很好,但是並不會讓你的長期投資能力進步,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訓練你對市場的敏感度,還有你紀律性的交易,但是很坦白說,我身邊大多數的人,都不適合做短線投資,那有沒有好的方法去訓練你的交易框架跟對市場的敏感度呢?
唯一的辦法就是用具市場規模的ETF標的來做短線,缺點是上漲的空間與時間都沒有個股來的刺激與快速,但是他至少是不會破產的標的,所以很適合用這個標的來練習,至少可以克服你的心理素質。
複雜的股市簡單化,簡單的交易重複化
短線交易最重要的心法,就是把複雜的市場,簡單到你非常熟悉的方法,然後找到這個方法重複做,水平愈高的人,是輸少贏多,或是輸小贏大。因為不可能有方法可以百分之百戰勝市場,你只能用自己最了解,最適合的方法,戰勝短期的市場,了解市場情緒,我個人覺得短期交易是我師又上常說的一句格言:「兩歲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八十歲的老人卻不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