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總統魯拉初次訪華的啟示 (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José Cruz/ABr, CC BY 3.0 BR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br/deed.en>, via Wikimedia Commons
還記得那是2004 年 5 月下旬的一天,我正在北京某一報攤翻閱著各大中文日報,發現關於巴西總統魯拉訪華的新聞,鋪天蓋地的佔據了所有報紙的頭版頭條。媒體對此事的關注程度毫不遜於魯拉總統抵華之前巴西駐京大使館的大廳裡所呈現出的熱情。一週之前,一位巴西外交官員就預言道,未來歷史學家將把此次訪問定位為兩國邦交的“分水嶺時刻”。他發表此番言論的時候,我們正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家餐廳品嚐著巴西烤肉。這位外交官大概太過樂觀,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話語也反映出那段時期中巴關係的深化是始料未及的。
魯拉總統在 2003 年初上任之際,雄心勃勃的試圖改寫全球政治版圖,並將中國、印度和南非視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合作夥伴。他構想了一個以巴西為主角的多極世界秩序。與此同時,中國對大豆、鐵礦石和其他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迅速​​促成了與巴西緊密的商業聯繫。繼 2004 年 5 月訪問北京之後,僅數月之隔,魯拉總統便在巴西利亞迎來了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回訪。儘管這一系列互訪影響深遠,至今仍在不斷構建著兩國的雙邊關係,但它們也帶來了諸多挑戰,這對20年前的巴西外交官來說,大概是很難料及的。鑒於魯拉本週試圖重啟與中國的關係,他大約有必要回顧一下2004 年 5 月的北京之行無意間帶來的後果。
重振雙邊關係
魯拉總統首次訪華意在重振巴西與中國的關係。要了解此行的象徵意義,我們須將時間回溯至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當時正努力尋求與各發展中國家進行更深入的政治接觸。
1989 年天安門事件和蘇聯解體後,中國一度陷入外交孤立,因此轉而向巴西示好。那年,軍隊坦克駛入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抗議活動,中國與西方長達十年的蜜月期也隨之結束了。在如此環境下,中國便將目光轉向了巴西等發展中國家。
整個 90 年代,中國都是有目共睹的可靠的地緣政治盟友。中巴兩國在國際舞台上均採取多邊主義的方式,遵循相似的原則,即互利合作、不干涉內政和尊重主權。他們推動建立一個多極國際體系,試圖打破霸權國家一統天下的局面。 這一地緣政治的相似性以及衛星合作項目的建立,使得1990 年,時任中國副總理的朱鎔基在訪問巴西利亞時,將中巴關係描述為“戰略同盟”。
然而實際上,兩國結成“戰略同盟”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當時巴西在東亞的外交側重的是日本,而非中國。整個 90 年代,兩國除了衛星合作項目和分散的商業利益外,雙邊關係並無進展。儘管中國經濟增長迅猛,但巴西商人對投資該國仍興趣索然。 1999年,時任中國駐里約熱內盧的領事陳獨慶(後晉升為駐巴西大使)曾告訴我說,大多數巴西商人“似乎並沒有把中國的經濟崛起太當回事”。他惋惜的感嘆道“那些對中國市場感興趣的少數人又缺乏長期投資策略。”
然而,到2004 年魯拉總統訪華時,兩國雙邊關係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將目光投向拉美商品,藉此促其經濟增長,從而大力推動了巴西農企部門。在政治層面,魯拉決心促使巴西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尋求與中國、俄羅斯、南非和印度建立戰略關係。巴西還希冀與德國、日本和印度一道在聯合國安理會獲得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巴西外交官員相信能夠穩獲中國的支持。這些官員認為,中巴兩國有相似的地緣政治訴求,因此巴西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獲得席位符合中國的利益。但問題是,對於中國而言,商業利益已取代了地緣政治考量,成為中巴關係的主要推動力,正如魯拉在與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會晤時所覺察到的一樣。
(待續)

此文的英文全文貼在下面,如若有興趣,請前往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文版稍後會發布。文章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感謝您的閱讀,祝週末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因爲他們使用邏輯來判斷,就是國家利益。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曉得,中國在外交上已經陷入到了非正常的外交關係裏,這有點像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狀況,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
Thumbnail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訪問了歐洲,包括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他在不同國家的訪問引發了不同的公眾反應,包括對他在巴黎高規格接待的不滿、塞爾維亞民眾對中塞關係的正面看法以及匈牙利民眾對於中國的反應複雜。習近平此次訪問對中國與大歐互動產生重要影響,但也引起了爭議。
Thumbnail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美國多次對拉丁美洲國家進行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干預,直接或間接改變拉美各國政府政策,使其維持親美反共立場,確保美國在拉美的利益。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Thumbnail
2000年,馬其頓政府高層人事變動,新副總理、外交部長不希望繼續跟臺灣建交,立刻宣佈斷交並跟中共建交。諾魯曾建交斷交兩次,最近跟中共斷交並向臺灣訴求更大的援助。其他斷交國家中,部分因中共的金援或其他利益而斷交。
Thumbnail
回顧近期國家斷交的事件,分析斷交對國家主權的影響,以及與外界交往的變化。40年前,斷交引發憤慨,而今反應平靜;針對在輝哥任內與我們斷交的國家,進行深入分析。此外,文章還回顧了李登輝時期及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外交政策,並對不同時期斷交的原因進行觀察。
Thumbnail
巴西在1942~1994這半個世紀當中飽受高通貨膨脹所苦。過去三十年終於逐漸擺脫通膨陰影。
Thumbnail
2023/12/21 大陸外長王毅將這局低盪稱為舊金山願景,怕是過於浪漫...越南今年5月也與共軍海警發生過水砲衝突,拜登10月訪越大陣仗升級兩國「全面戰略夥伴」。但從習近平兩個月後緊接著訪越,締結「命運共同體」(越方譯為「共享未來共同體」),顯然越共有更多左右逢源的技巧(「竹子外交」)。
Thumbnail
隨著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 (Brasília) 的開工、落成到遷都,至今已超過一甲子,現在是全巴西第三大城,擁有近三百萬的人口,也形成了首都圈的新方言 - 巴西利亞方言。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因爲他們使用邏輯來判斷,就是國家利益。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曉得,中國在外交上已經陷入到了非正常的外交關係裏,這有點像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狀況,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
Thumbnail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訪問了歐洲,包括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他在不同國家的訪問引發了不同的公眾反應,包括對他在巴黎高規格接待的不滿、塞爾維亞民眾對中塞關係的正面看法以及匈牙利民眾對於中國的反應複雜。習近平此次訪問對中國與大歐互動產生重要影響,但也引起了爭議。
Thumbnail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美國多次對拉丁美洲國家進行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干預,直接或間接改變拉美各國政府政策,使其維持親美反共立場,確保美國在拉美的利益。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Thumbnail
2000年,馬其頓政府高層人事變動,新副總理、外交部長不希望繼續跟臺灣建交,立刻宣佈斷交並跟中共建交。諾魯曾建交斷交兩次,最近跟中共斷交並向臺灣訴求更大的援助。其他斷交國家中,部分因中共的金援或其他利益而斷交。
Thumbnail
回顧近期國家斷交的事件,分析斷交對國家主權的影響,以及與外界交往的變化。40年前,斷交引發憤慨,而今反應平靜;針對在輝哥任內與我們斷交的國家,進行深入分析。此外,文章還回顧了李登輝時期及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外交政策,並對不同時期斷交的原因進行觀察。
Thumbnail
巴西在1942~1994這半個世紀當中飽受高通貨膨脹所苦。過去三十年終於逐漸擺脫通膨陰影。
Thumbnail
2023/12/21 大陸外長王毅將這局低盪稱為舊金山願景,怕是過於浪漫...越南今年5月也與共軍海警發生過水砲衝突,拜登10月訪越大陣仗升級兩國「全面戰略夥伴」。但從習近平兩個月後緊接著訪越,締結「命運共同體」(越方譯為「共享未來共同體」),顯然越共有更多左右逢源的技巧(「竹子外交」)。
Thumbnail
隨著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 (Brasília) 的開工、落成到遷都,至今已超過一甲子,現在是全巴西第三大城,擁有近三百萬的人口,也形成了首都圈的新方言 - 巴西利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