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總統魯拉初次訪華的啟示 (一)

2023/04/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José Cruz/ABr, CC BY 3.0 BR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br/deed.en>, via Wikimedia Commons
還記得那是2004 年 5 月下旬的一天,我正在北京某一報攤翻閱著各大中文日報,發現關於巴西總統魯拉訪華的新聞,鋪天蓋地的佔據了所有報紙的頭版頭條。媒體對此事的關注程度毫不遜於魯拉總統抵華之前巴西駐京大使館的大廳裡所呈現出的熱情。一週之前,一位巴西外交官員就預言道,未來歷史學家將把此次訪問定位為兩國邦交的“分水嶺時刻”。他發表此番言論的時候,我們正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家餐廳品嚐著巴西烤肉。這位外交官大概太過樂觀,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話語也反映出那段時期中巴關係的深化是始料未及的。
魯拉總統在 2003 年初上任之際,雄心勃勃的試圖改寫全球政治版圖,並將中國、印度和南非視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合作夥伴。他構想了一個以巴西為主角的多極世界秩序。與此同時,中國對大豆、鐵礦石和其他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迅速​​促成了與巴西緊密的商業聯繫。繼 2004 年 5 月訪問北京之後,僅數月之隔,魯拉總統便在巴西利亞迎來了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回訪。儘管這一系列互訪影響深遠,至今仍在不斷構建著兩國的雙邊關係,但它們也帶來了諸多挑戰,這對20年前的巴西外交官來說,大概是很難料及的。鑒於魯拉本週試圖重啟與中國的關係,他大約有必要回顧一下2004 年 5 月的北京之行無意間帶來的後果。
重振雙邊關係
魯拉總統首次訪華意在重振巴西與中國的關係。要了解此行的象徵意義,我們須將時間回溯至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當時正努力尋求與各發展中國家進行更深入的政治接觸。
1989 年天安門事件和蘇聯解體後,中國一度陷入外交孤立,因此轉而向巴西示好。那年,軍隊坦克駛入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抗議活動,中國與西方長達十年的蜜月期也隨之結束了。在如此環境下,中國便將目光轉向了巴西等發展中國家。
整個 90 年代,中國都是有目共睹的可靠的地緣政治盟友。中巴兩國在國際舞台上均採取多邊主義的方式,遵循相似的原則,即互利合作、不干涉內政和尊重主權。他們推動建立一個多極國際體系,試圖打破霸權國家一統天下的局面。 這一地緣政治的相似性以及衛星合作項目的建立,使得1990 年,時任中國副總理的朱鎔基在訪問巴西利亞時,將中巴關係描述為“戰略同盟”。
然而實際上,兩國結成“戰略同盟”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當時巴西在東亞的外交側重的是日本,而非中國。整個 90 年代,兩國除了衛星合作項目和分散的商業利益外,雙邊關係並無進展。儘管中國經濟增長迅猛,但巴西商人對投資該國仍興趣索然。 1999年,時任中國駐里約熱內盧的領事陳獨慶(後晉升為駐巴西大使)曾告訴我說,大多數巴西商人“似乎並沒有把中國的經濟崛起太當回事”。他惋惜的感嘆道“那些對中國市場感興趣的少數人又缺乏長期投資策略。”
然而,到2004 年魯拉總統訪華時,兩國雙邊關係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將目光投向拉美商品,藉此促其經濟增長,從而大力推動了巴西農企部門。在政治層面,魯拉決心促使巴西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尋求與中國、俄羅斯、南非和印度建立戰略關係。巴西還希冀與德國、日本和印度一道在聯合國安理會獲得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巴西外交官員相信能夠穩獲中國的支持。這些官員認為,中巴兩國有相似的地緣政治訴求,因此巴西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獲得席位符合中國的利益。但問題是,對於中國而言,商業利益已取代了地緣政治考量,成為中巴關係的主要推動力,正如魯拉在與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會晤時所覺察到的一樣。
(待續)

此文的英文全文貼在下面,如若有興趣,請前往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文版稍後會發布。文章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感謝您的閱讀,祝週末快樂。
萬德煦 (Eric V.B.)
萬德煦 (Eric V.B.)
致力於國際問題研究,愛好東亞歷史與語言,美國史丹福大學歷史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碩士,曾在台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擔任訪問學者,目前在東京大學教授全球問題研究,東亞歷史,學術論文寫作與公眾演講等課程。很高興認識大家,希望能與大家進行有趣的討論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