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多重人格的應徵者,能不能假扮出另一種人格?

不是多重人格的應徵者,能不能假扮出另一種人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完成了一場演講,有人在提問單上問了一個蠻有趣的問題,因為求職者普遍會在履歷上美化自己的人格特質,該如何確認真實性?在回覆這問題前可以先來延伸探討另一個問題。

一個人能否在履歷及面試時成功偽裝成另一種特質?例如大家很喜歡寫的主動積極、學習速度快及細心負責,我覺得如果應徵者是高超的騙子是有可能做到的,透過仔細揣摩這些特質的心理狀態、行為模式,並設計好一套腳本、行為事例來應對所有提問,就能偽裝成功。但大多數應徵者並不是高超的騙子,所以才來應徵工作而不是成為詐騙集團首腦。

因此履歷上寫的內容可以透過幾個方式來檢視:

1. 反覆詰問

人的真實性格與特質是不容易改變的,透過與應徵者討論他的經歷,用不同問題追問他做了什麼、為什麼這麼做、還會怎麼做等等,利用不同層次的問題,可幫助發掘其真實特質。甚至是施予一點壓力,反問他並不如履歷上所說的特質,觀察應徵者的反應,引導他說出其他例子,也能更了解他。

或許一開始執行時會造成面試時間太冗長,但其實熟悉後就能掌握到關鍵,精簡一點3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能力、特質的評估。我有幾次面試經驗,20分鐘內就被問到好幾個很關鍵的問題,想藏都藏不起來。

2. 測評工具

性格測驗也是常用的方式。或許很多人質疑坊間測評工具的效用,但其實一份專業的測驗,都會建立在心理學的理論上,並通過統計的信效度檢測而產生。

所以捏造出來的性格很難通過性格測驗的檢測,除非你受過心理系的專業訓練,了解每個題目背後的意義、題目間的關聯,才能避免答題的結果產生矛盾。

3. 照會

人資會透過不同管道來打聽應徵者的真實評價。除了應徵者提供的聯絡人資料,也會透過人資自己的管道、用人主管的同業關係來打聽,確認有無隱瞞或造假的資訊。

如果透過以上的方式都還無法揭穿應徵者的謊言那也沒關係啦,反正人資要把人處理掉的方式有很多種啦~

raw-image


avatar-img
饅的深夜HR人生劇場的沙龍
60會員
36內容數
無規則,請隨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朋友前陣子教了Bare Minimum Monday這個詞,這個詞的精神就是週一只做最低產能的工作付出。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朋友前陣子教了Bare Minimum Monday這個詞,這個詞的精神就是週一只做最低產能的工作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