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邑城隍廟-邑主姑娘劉滿姑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盟主大元帥林爽文天運元年,臺灣史上風雨飄搖的年代。
林爽文軍以雷霆之勢四出攻伐,僅兩天就攻入彰化城,知府孫景燧被殺,知縣劉亨基(約1730~1787)被林爽文大軍包圍,其子持刃衛父(劉知縣有子劉利鎬、劉利鉞,衛父者為長子,次子當時在大陸求學,倖免於難),斬殺林軍二人,奈勢寡不敵,劉知縣一家十餘人被害。其女滿姑,時年十七歲,為免受林軍所辱,逃至後院水池,欲跳池自盡,旁人勸解說:
「林軍只殺官員,不殺婦女,你快走,別做傻事。」
滿姑回道:「覆巢之下無完卵,現在不死,到時候想求死都不可得!」於是縱身一跳,卻因水淺自殺不成,在淤泥中不斷掙扎。
這時林軍攻入後院,看她頗有姿色,把滿姑從泥中拉起,好言勸慰,要她跟著林爽文軍隊走,卻遭滿姑唾罵,林軍大怒道:
「乖乖聽話免死,否則就做無頭之鬼。」
滿姑毫無懼色,答曰:
「我是個名家女,哪裡會怕死!你們生在太平盛世,卻甘為逆亂;到時候官軍一到,會把你們碎屍萬段!」
林軍知道此人不可屈,竟殘忍的割下他的口鼻,滿姑依舊罵不絕口,最後不幸遇害。而其母張氏幸為義民所救,內渡至福建,由次子接回湖南。
劉滿姑殉難後一年半,福康安及福建巡撫徐嗣曾為之上奏乾隆帝,請求旌表,理由如下:
「劉滿姑以弱女罵賊,抗節捐軀,志節均屬可嘉,而死難尤為慘烈,實堪憐憫。伏惟皇上褒獎節烈,微末不遺,理合奏懇聖恩,飭部贈卹旌表,以示彰勸。」
乾隆的回答是:
「劉亨基之女滿姑,雖伊父居官玩縱,以致釀成事端,而其女抗節捐軀,亦不忍令 其淹沒,著交該部照例旌表,並入該處烈女祠,以昭褒獎忠節,不遺微末之意。」
這裡頗值得注意的是,乾隆肯定劉亨基有個好女兒,但劉亨基臭名遠播,乾隆帝認為這次釀成民變,和劉亨基為官「聲名狼籍,玩縱廢弛」難脫干係,不但沒了撫卹,並下旨抄家。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因為劉亨基官聲太臭,老百姓恨之入骨,故事變後,人人欲殺之而後快,劉滿姑的死,實受其父所累。
後曾有文人將林爽文事變中殉難的師爺壽同春、監生李喬基和劉滿姑三人並稱「臺灣三仁」。
朝廷雖下旨,准劉滿姑入祀台灣烈女祠和湖南節孝祠,朝廷並補助30兩,讓劉家可以為滿姑建牌坊。但有趣的是,當時台灣並無烈女祠,所以准是准了,但無祠可入,後來是1822年彰化知縣吳性誠建忠烈祠,才將劉滿姑入祀,其父兄也一同受祀。
我說吳知縣,乾隆抄劉家,還說劉亨基居官玩縱,你卻在忠烈祠拜劉知縣,這算不算打「先皇」的臉?
全臺為節烈女塑像的並不多,劉滿姑塑像何時所刻不知,但日人入台後,將原本忠烈祠改為「彰化寺」,屬日本佛教系統(現為彰化市龍鳳寺),劉滿姑自然不能繼續在此受祀,於是移入城隍廟,故彰化縣城隍廟至今仍供奉邑主姑娘-劉滿姑軟身神像。兩百多年過去了,劉亨基跟其長子早已無人記得,而劉滿姑仍在城隍廟享萬世香火。
劉滿姑的故事,見證了戰爭的慘忍,也讓我們更珍惜沒有戰爭的太平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