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宏觀】從1970年通脹危機看如今美國經濟問題

2023/04/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回顧1970 ~1980(通脹危機inflation crisis) 歷史,滯漲(stagflation)可以是消費端(消費國) 觸發通膨預期心理,也可以供應端(原物料出口國)觸發連鎖反應,兩者造成的供給低下、需求大增,都可能帶來通膨預期心理,甚至引發滯漲。
其中由供應端來看,成本推動型所觸發通漲連鎖反應,影響性更大且風險更全面。如果現狀持續,全球經濟將進入更深層的困境。
近期對全球宏觀經濟的觀察如下,如今的美國的經濟現狀和1970年通脹問題的形成有些相似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因素:
一. 1960年代美國在戰爭上耗費太多的資源(如今美國在全球反恐戰爭以及各種區域衝突中花費巨資):
1. 越戰的爆發
二戰後美國僅僅幾年的短暫休息,後續還是持續耗費資源在戰爭,1955~75年 參與越戰美軍約270萬人(1970美國當年總人口約2億),耗費在越戰的國防開支約7,380億美元以上(美國1970年GDP僅10,730億),但越戰不像二戰有戰敗國可以割地賠款來平衡軍費;1969年7月25日,尼克森在關島發表聲明釋出撤出50萬美軍,最後1973年1月27日才大規模撤,總計耗費了14年。
2. 龐大的開支
面對龐大的軍事開支,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按照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的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10%進口附加費、以及其他經濟政策調整…等;面對龐大的軍事開支,勢必提高美元供給,當然黃金的兌換也逐步出現問題。
3.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美聯儲利用新經濟政策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瓦解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利用脫鉤黃金的美元,順勢擴大貨幣供給支付軍費與退役的美軍,也正式的開啟了美元的鑄幣時代。
二. 貶值的美元引發供給國的反擊:
1. 1973年石油危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禁運最初針對的國家是加拿大、日本、荷蘭、英國和美國,後來又擴展到葡萄牙、羅德西亞和南非。第一次石油危機直至1974年3月結束。
2. 使第一次石油危機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1970年-1.8美元/桶、1974年-10美元/桶、1979年-20美元/桶;10年間每桶原油漲幅達1,110%(約10倍多)。
三. 長期的通脹效應以及物價飆升引發大眾通脹的預期心理
1978年~ 工人和企業開始對於通貨膨脹有普遍的預期心理,使菲利浦曲線逐漸向上移,造成了通膨上升、失業率也同時上升(注.1);薪酬談判中會考慮通膨傷害,令薪資上升、企業成本加速上升,最終使穩定和負斜率的菲利浦曲線就不存在,停滯的企業開始降低投資、降低僱員,最後引發惡性通膨也就是滯漲的形成。 (正常菲利浦曲線,失業率下降,通脹上升,兩者呈現反比關係。)
四. 1970年通脹形成的四階段:
1.個人歸納1970年通脹危機引發滯漲的四個階段:
【擴大貨幣供給】、【供給國的反擊減產 / 漲價】、【通脹的預期心理建立】、【整體失業率攀升,但還是持續通脹】
這些因子的發生機制如下:
第一階段:在通膨發生前,耗費太多資源在戰爭,不得已使用大量的金融手段來擴大【貨幣供給】。
第二階段:脫鉤黃金的美元貶值,對於原物料供給國賣出產品所獲的貨幣購買力下降,【供給國的反擊減產 / 漲價】。
第三階段:面對不確定 企業調薪/工人還是很難請,大眾【通脹的預期心理建立】。
第四階段:企業獲利壓縮,降低投資、降低僱員,【整體失業率攀升,但還是持續通脹】。
2. 為何近40年來美國沒有發生過停滯性通膨?
由1980~2020進40年來金融危機,剛好都在金融市場惡化是由消費端需求下降所引發的;而剛好近40年中國經濟的開放改革產業的擴張,供給端總是供給充足,供應端所造成的問題規模影響性也較消費端來的小。
3. 文獻回顧新凱因斯學說區分兩種不同的通漲:需求拉動型(總需求曲線位移所致)及成本推動型(總供給曲線位移所致),其中滯漲(停滯性通膨)是由成本推動型通漲導致。因此成本所推動的通漲影響性與風險更全面。
4. 2020年~看淨零碳排政策 及 11月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要求生產端的碳排放量要求 ,也是嚴重加劇了生產者的營運成本,而這樣的成本將持續向消費端推進,甚至限制懲罰舊傳產工業地的擴張;當然這些就是我們必須付出的綠色成本。 (PS.當然我也是傾向支持原物料應該要適度的漲價,畢竟為了地球的永續必須多付出一點成本是理所單然的)
5. 當然要觸發通脹需要在很多條件下,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持續的寬鬆的貨幣政策下;縮減購債(TAPER)與升息是不可避免且急迫的選項。
五. 結論:
現階段由供應端造成的成本推動,比較像是在1975年的初期,[滯脹]趨勢尚未發生;由全球綠色經濟發展概況及展望可得知,減碳推動是一場遠超過10年以上的抗戰,但當綠色經濟劇烈的強迫產業轉型所產生的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個人預計未來1~5年通脹還是會居高不下,這樣的狀態下可能觸發大眾長期通脹的預期心理。
回顧[停滯性通脹]的四個階段,[擴大貨幣供給]、[供給國的反擊減產 / 漲價]、[通脹的預期心理建立]、[整體失業率攀升,但還是持續通脹],反觀現今似乎有些相似之處如下:
第一階段:2018美中貿易戰+2020 COVID-19,不得已使用大量的金融手段降息+QE[擴大貨幣供給]。
第二階段:FED在大量地貨幣政策前瞻指引,宣稱通膨是供應鏈引起通膨是暫時性的,各國貿易國不再持續購買美債,全球工廠中國面對未來排碳大戶的限制條款、逞罰性的關稅, 【供給國的開始限制企業擴產/甚至要求減產】。
第三階段:全球能源危機以及供應鏈危機導致物價飆升,薪資為了適應物價提升而調漲。
1會員
44內容數
此系列專題針對全球央行政策,工具箱,動態做出評論以及分析。包括聯準會後面的目的,動機以及流程做出詳細的分析和提供獨到的見解。同時也將全球的央行歷史以及經濟週期聯繫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