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這些銀行怎麼突然說倒就倒了?

2023/04/2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潘朵拉的盒子>英國畫家Waterhouse 1896

前言

前一篇文章中,我提到矽谷銀行SVB破產與後來的瑞信被併購事件摧毀了投資人對於永續AT1債券的最終信任。投資人納悶著,這些出事的銀行年年通過各國央行的壓力測試,而且一級資本適足率CET1遠遠超過巴塞爾三號協定所要求的7%標準甚多。
為什麼還是說倒就倒了?這中間是有甚麼不能說的貓膩嗎?
要聊聊這個藏著掖著的小秘密,我們得先從甚麼是CET1開始說起。

甚麼是CET1 ratio

CET1 ratio( Common Equity Tier 1)是一種衡量銀行資本充足程度的指標,CET1代表“核心一級資本”,即銀行的最優先資本類別,通俗的說就是股本。
CET1 ratio表示銀行的CET1資本占總風險加權資產的比例。這個比率通常被用來評估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財務穩定性,以及是否符合監管機構的資本要求。
例如,如果一家銀行有100億元的風險加權資產,其中CET1資本為10億元,那麼它的CET1 ratio就是10%。
因此,CET1 ratio越高,銀行就越有能力承受風險,因為它有更多的資本用於彌補潛在的損失。
資本,可以分作一級/一級補充/二級資本

巴塞爾三號協定

巴賽爾協定是全球主要的銀行巨頭與各國金融監管官員們於1988年在瑞士巴塞爾成立了"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發布,主要在規範銀行必須達到最低資本要求,目的在於「避免銀行因為槓桿開太大而倒閉」
次貸危機前,像雷曼兄弟或德意志銀行這些投行機構透過各種技巧規避限制,加大槓桿,獲取出售金融商品的高額利潤。當時的雷曼一級資本率甚至低到僅3%,通俗的比喻就是股東拿三元本金出來,槓桿33倍,玩100元的金融遊戲。
因此,當次級房貸違約潮來襲,房貸抵押債券與堆疊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價格稍稍下跌,雷曼就率先崩潰了。
次貸危機後,各國再度升級了巴塞爾協定,加強了對於銀行資本分類、資本適足率及槓桿比率的限制,稱之為巴塞爾三號協定Basel III。
巴塞爾三號協定於2010年12月發布,旨在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水平和市場透明度,以減少金融風險和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引入了一系列新的規定和要求,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一條緊箍咒即:
  • 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銀行增加核心資本(CET1)最低資本為4.5%,額外要求2.5%的緩衝資本,總最低要求為7%,並細化風險加權資產的計算方法和要求。
簡單說,就是以前像雷曼這些金融機構可以用$3玩$100的生意,現在可不行了,最最起碼要叫股東掏更多錢當股本出來,起碼要用$7才能玩$100的生意。
2022年美系銀行的CET1大多超過10%以上,大摩MS甚至達到15.24%
2022年歐系銀行的CET1 整體比美系銀行更高,不在這張表上的瑞信CS也達到14%

精美包裝下的虛假安全感

從上面兩張圖可以清楚看到,經過BaselIII的折磨砥礪,到去年為止,幾乎所有的銀行都超過其要求的CET1 >7%甚多,尤其歐系銀行表現得更好,幾乎都達到兩倍以上的水平。
別小看要銀行CET1從過去的3-4%拉高到7%,甚至目前的14%好像只是增加幾個百分點而已。
銀行總資產動輒數千億,甚至上兆美元。每增加1%的核心資本,就等於要求銀行股東多拿出近百億美元的錢出來擴充資本。
而且核心資本越高,股東權益報酬率就越低。這對於銀行的獲利能力與股價都是負面不利的。
而從這幾個月的眾多銀行被擠兌而破產倒閉/被接管/被併購層出不窮來看,似乎巴塞爾三號所構築的馬其諾防線在FED的升息循環大法面前完全不堪一擊?
這就要說到隱藏在CET1規範幾十頁後某行小字眉角了,如文章開頭就說到的巴塞爾三號所要求7%的核心資本適足率公式=
一級核心資本/銀行持有的風險加權資產
一級核心資本適足率

風險加權資產

我們剛剛已經說了很多放在分子的一級核心資本,但還沒有說到分母的那個"風險加權資產"。所謂風險加權資產是指銀行將不同類型資產的風險進行加權後計算所得到的資產總額。
通常情況下,銀行持有的資產可以分為不同類型,例如現金、債券、貸款、房地產等。這些資產面臨的風險也不同,例如現金的風險較低,而房地產的風險較高。
因此,銀行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需要將不同類型資產的風險進行加權計算,以反映銀行的風險水平。
巴塞爾委員會根據不同類型的資產進行風險加權係數的設定,再乘以資產的數量,最終得出風險加權資產的總額。例如:
  1. 政府債券:風險加權係數通常在0%至20%之間,具體數值取決於發行國家信用評級的高低。
  2. 房屋貸款:風險加權係數通常在35%至75%之間,具體數值取決於貸款的性質和所在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風險。
  3. 企業貸款:風險加權係數通常在75%至150%之間,具體數值取決於借款企業的信用評級、產業和還款能力等因素。
  4. 股票和股票型基金:風險加權係數通常在250%至400%之間,具體數值取決於該股票或基金所屬產業的風險水平和市場流動性。
  5. 金融衍生品:風險加權係數通常在100%至1000%之間,具體數值取決於衍生品的類型、市場流動性和交易對手方信用評級等因素。
當然,不同國家監管機構可能會有自己的規定和標準,會對風險加權係數進行修改和調整。
CET1%一級核心資本適足率公式

虛假的安全感

各位客倌發現了嗎?所以如果一間CET1為100億的銀行,買了1兆美元的美國公債,那麼你以為他的一級核心資本適足率會是100億/10000億=1%,是一家開了高槓桿的冒險銀行。
然而,實際上卻是100億/(10000*10%)億=10%。(公債的風險加權為0-20%,我們取中間值10%計算),搖身一變成為符合巴塞爾三號規範的安穩績優生。
也就是說,在巴塞爾三號的這種風險加權計算下,如果股東不想要拿出/要不到更多的股本來擴充分子,那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卯起來買低風險加權的資產作為分母,用看不見的高槓桿來賺投資公債與儲戶存款之間微小的息差。
矽谷銀行SVB的總資產約2120億美元,其中62%,也就是1300億投入在高評級的公債與房地產抵押債
矽谷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大概在22.5億左右(12.5+5+5=22.5)

以矽谷銀行為例

我們以矽谷銀行暴雷前的資料來看,第一張圖顯示其總資產高達2120億美元,但他的核心資本大在只有22.5億。如果不加權簡單粗暴的計算CET1ratio=22.5/2120=1%。
也就是矽谷銀行股東只有掏出$1,買了$100元的各種資產,剩餘的$99都是跟儲戶還有發債借來的。
但經過風險加權後,因為SVB買了一大堆低權重的國債與MBS,因此下圖顯示在投資人眼前的數字則變成12%完全符合銀行高標準規範的模範銀行。當然其他銀行也都是如此的計算自家CET1 ratio。
進一步加深這個危機的是,美聯儲對各家銀行的年度壓力測試的風險評估中,預設當銀行抵押與風險投資減損時,將處於低利率環境。(這也很合理,經濟衰退的時候,利率應該是很低的)
因此,各家銀行每年都順利通過壓力測試。(因為從來沒有測試高利率環境對銀行資產減損的影響)
但當銀行為了符合資產風險權重的調整而買了一堆對利率最敏感的國債與MBS,卻又遇上了五十年來最快速升息的環境。
那麼銀行滿手對利率敏感的"安穩"資產發生鉅額減損,造成儲戶恐慌擠兌,也就是必然發生的結果。
-------------------------------------------
持續輸出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點擊愛心,留言,分享。若能打賞贊助創作的咖啡錢,那是對我莫大的精神鼓勵,感謝您。
感謝四月份打賞贊助讀者c.a Tsai , 胖子K*2,landring 本專欄的忠實付費訂閱讀者,讓人類學徒能在寫作之餘,買杯咖啡醒醒神繼續爬格子耕出有趣的金融科普文給各位。
人類學徒在此作揖感謝。
--------------------------------------------
人類學徒方格子專欄的新功能:沙龍討論區剛開張了,歡迎各位讀者朋友前來湊個熱鬧啊!
歡迎來到重新復活的臉書粉絲頁與金融人類學徒互動交流: 迷惑的金融人類學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5K會員
276內容數
一輩子都在國際金融領域浮沉,步入中年的人類學徒,熱愛烹飪美食之餘,喜歡在書海中考古金融史。在短視頻稱王的年代,依然熱愛用方塊文字,與朋友們分享人類學、歷史、金融、財經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