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釣魚:亞洲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AMS)監控中心美國國慶日龍潭啟用
【Comment】「馬總統也談到,六年前他赴歐洲瑞士日內瓦訪問時,曾獲丁院士邀請,聽取AMS計畫簡報;四年前他與丁院士談及AMS計畫之進展,深受感動」
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DGvaEgxzMQ&feature=related
亞洲AMS監控中心在臺啟用 中科院能力受國際肯定(2012-07-04)◎軍聞社(2012.07.04)https://www.mnd.gov.tw/PDA/Publish.aspx?p=53717
(軍聞社記者林敬傑桃園三日電)我國航太科技開創新里程碑!AMS太空磁譜儀亞洲監控中心今天在國防部軍備局中山科學研究院龍園研究園區舉行啟用典禮,足證中科院具有執行太空規格電子模組研製能力,深受國際航太科研團隊高度肯定。上午的啟用典禮,由總統馬英九先生、國防部長高華柱、AMS計畫總主持人丁肇中博士、前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博士、NASA副署長葛斯登梅爾(William H. Gerstenmaier)等人共同出席剪綵,啟用這座世界第二、亞洲首座監控中心正式啟用,並開始執行廿四小時系統功能監控與隨時上傳地面站台所下達的監控指令。對於我國憑藉在太空磁譜儀(AMS)計畫中的卓越表現,獲選籌設亞洲首座監控中心,並通過美國太空總署(NASA)肯定,葛斯登梅爾代表NASA感謝我國的貢獻,並表示沒有中華民國的支持及協助,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國人應引以為傲。丁肇中博士致詞時,暢談基礎科學研究與生活水準發展的關係,並強調,基礎研究的原始動力是人類的好奇心,也是技術和工業發展的原動力,而基礎科學所帶動的技術成果,深刻影響通訊、交通及醫療等諸多領域,有助提昇人類的生活品質。馬總統致詞時表示, AMS計畫是由諾貝爾獎物理學家丁肇中院士擔任計畫總主持人,全球共有十六國參與,期間歷經十七年的設計、研製及測試階段,迄今已順利完成偵測宇宙射線粒子的磁譜儀,並於去年五月由奮進號太空梭乘載發射升空,成功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上,預計進行長達廿年的宇宙反物質(Anti-Matter)及暗物質(Dark Matter)搜尋任務,以解開宇宙大爆炸的奧秘。馬總統指出,我國研發團隊自始至終均未缺席該項科學界盛事,並在中央研究院、中山科學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交通大學及漢翔公司等七大研究機構及民間企業的共同合作下,促成AMS計畫誕生,成為全球八大主要貢獻國之一。馬總統強調,AMS計畫預備在歐、美、亞三地籌建監控中心,以接收宇宙射線數據及監控AMS系統功能狀態。而在丁肇中院士團隊的帶領下,我國順利爭取在臺設立「亞洲監控中心」,並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及AMS計畫專家的指導下,該中心於上月十五日順利通過測試與查核,成功與歐、美各中心聯網,此項成果不僅展現我國科技研發的驚人實力,更贏得國際的重視與肯定。 馬總統表示,為因應監控中心的人才需求,中科院已派遣六名種子專家至「美國詹森太空中心」(JSC)及「歐洲粒子研究中心」(CERN)接受實作培訓,並投入輪值監控作業;此外,國防部已核准逐年召募研發替代役投入AMS計畫的監控作業,今年召募的六名大專碩士生均已通過測驗,將於年底執行任務。但鑑於募兵制即將實施,總統也提醒,未來仍須繼續延攬對基礎科學有興趣青年投入。 馬總統也談到,六年前他赴歐洲瑞士日內瓦訪問時,曾獲丁院士邀請,聽取AMS計畫簡報;四年前他與丁院士談及AMS計畫之進展,深受感動,尤其AMS計畫預算高達一千億美元(約合新臺幣三兆元),龐大經費實非單一國家所能支付,且會引發投資效益的批評,但如同丁院士所言,AMS計畫為奠定國家未來廿、卅年應用科學基礎,將造福後代世人,為國家培育出新一代基礎科學的研究人才,締造雙贏局面。 隨後,馬總統頒發「AMS電子系統研發計畫」主持人荊溪暠博士工作獎金,並參觀「AMS亞洲監控中心」的運作狀況,慰勉研發團隊辛勞。
太空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AMS◎孫維新/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fprint?ID=3442
在太空中尋找反物質的國際科學實驗計畫。太空磁譜儀計畫由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主持,包含由太空梭攜帶飛行的儀器原型AMS-01,及裝置在國際太空站上的AMS-02。這個計畫由來自16個國家數十個研究機構的數百位科學家共同參與,預計2010年開始運作,為期3年。
太空磁譜儀為一尖端粒子物理學實驗,主要的科學目標是從宇宙射線中尋找「反物質」,另一個科學目的是研究「暗物質」的起源,以解開宇宙形成之謎。宇宙中的物質分為「正物質」和「反物質」,如負電子和正電子,兩者基本性質相同,但電荷相反。由「質能變換」的定理可知,高能光子(能量)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轉換為兩個粒子(物質),一為正物質,另一為反物質,這個過程稱作「對生」;但當基本性質相同的正反物質相遇,則會消失而轉變為兩個光子,這個過程稱為「對滅」。天文學家相信,宇宙初生之時,應該有大量的正物質及反物質存在,但兩者互相「對滅」,直到幾乎所有的反物質都已經湮滅,僅存極為少量的正物質,才構成了我們這個以「正物質」為主的世界。因此要解開宇宙初啟之謎,反物質存在的多寡數量就十分重要。這個計畫中的太空磁譜儀運作的原理如下:當高能帶電粒子進入儀器內部,因為帶電的關係受到磁場的影響,產生軌跡偏轉。若帶正電則粒子的軌跡向右偏轉,帶負電則會向左偏轉,因此可由粒子運行軌跡判斷捕捉到的粒子是正物質還是反物質。
1995年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同意在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上裝置太空磁譜儀,1998年儀器原型AMS-01先期登上「發現號」太空梭,進行資料收集實驗飛行,提供了大氣以外到離地380公里間的全新數據,發現赤道區的正電子數量是電子的4倍。2003年因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而使整體計畫延遲,2008年美國政府簽署法案,同意在2010年以太空梭將太空磁譜儀搭載升空,裝置於太空站上,開始運作。
裝置於國際太空站上的太空磁譜儀AMS-02重7噸,直徑約3公尺,內部有650個微處理器,30萬個數據採集通道。磁譜儀採用低溫超導磁鐵,建立更強的磁場,以捕捉更高速的粒子,AMS-02的磁場強度約是AMS-01的16倍,具有遠較AMS-01靈敏的偵測能力,被稱為「測量帶電粒子的哈柏望遠鏡」。
臺灣有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中山科學院、成功大學等單位參與太空磁譜儀計畫,其中中山科學院負責的電子系統獲得高度肯定。除了中山科學院之外,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大學負責電子系統的監造與物理特性分析,成功大學負責超導磁場量測與驗證等工作,國家太空中心則負責儀器電子元件熱分析測試,及支援儀器熱控系統設計工作。
【相關報導】
AMS監控中心 李羅權:振奮
複式配置 國防科技應用
科學人本色 專注做一件事
探索太空 科學人才待傳承
台灣科技能力 NASA相中
台AMS監控中心 美方肯定
AMS監控中心 落腳台灣
太空磁譜儀監控中心 落腳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