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痛,心、肺恐遭殃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影響關節之外,還有慢性全身性發炎所引起的併發症。

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患者可能會關節疼痛,早晨有僵硬的感覺,並可能會持續1至4小時,經過慢慢活動之後才會比較緩解,有些病患也會感到疲倦、全身無力不舒服。

疾病中期,由於關節持續慢性發炎,也連帶影響周邊的軟組織,造成肌腱、韌帶疼痛,關節軟骨也可能慢慢被破壞。
疾病後期,如果發炎沒有控制好,就連較硬的骨頭也可能被侵蝕,導致關節變形,可能讓手指出現像天鵝頸的變形,還可能造成肌腱斷裂,甚至若發生在下肢,可能會影響行動,必須坐輪椅。
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增加脊椎骨折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為50、60歲,骨質已漸漸流失,尤其是女生通常已進入更年期,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加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就可能影響骨質,在接受低劑量類固醇治療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骨質密度比一般人低,脊椎骨折的風險就比較高。
建議患者可同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了解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想要改善骨鬆問題,首先要把發炎的問題控制好,減少骨質流失,也可以補充鈣質,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


心、肺、皮膚都有併發症

留美萍醫師指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的免疫系統疾病,所以它不單單只會攻擊關節,也會攻擊身體其他地方,例如皮膚,可能合併血管炎,或皮下出現類風濕性結節,結節可能長在骨突起處、伸肌表面或關節周邊部位,甚至長在肺臟裡面。有些病患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或者心包膜炎、心肌炎,少部分病患可能會影響腎臟。也有些病患眼睛會被攻擊,引起鞏膜炎、漿膜炎等。
留美萍醫師表示,曾經遇過病患來求診,抱怨的症狀不是關節痛,而是下肢有血管炎的問題,造成皮膚慢性潰瘍。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其實病患也有慢性多發性關節炎,但都不是很在意,直到下肢出現血管炎、慢性潰瘍,才接受檢查,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和皮膚潰瘍都漸漸改善。


依照疾病活動度,調整藥物的組合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幾種,留美萍醫師指出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近年來還有針劑或小分子口服的生物製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黃金期是在前三到六個月。確診後,大部分會先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等藥物合併治療,以半年為觀察期,如果仍舊沒辦法控制好發炎指數,就會考慮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根據臨床觀察,大概二至到三成的病患可能需要調整藥物,進入到生物製劑接續治療。

偶而也有少數患者在初期控制得很好,但是因為長期熬夜、壓力太大導致疾病突然發作起來,藥物沒辦法壓下來只好使用生物製劑。醫師都會依據病患個別狀況調整藥物種類與用量。


什麼是生物製劑?

留美萍醫師解釋道,生物製劑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來控制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所產生的發炎反應,有抑制T細胞、抑制B細胞、或阻斷誘發發炎的細胞激素,像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介白素(IL-6、IL-1)。

使用各種生物製劑前都需要評估病患適不適合,包括是否有B型肝炎、C型肝炎、潛在性肺結核等,確定沒有問題才能施打。施打生物製劑後也要仔細監測是否有副作用產生,例如影響肝功能、嗜中性白血球下降、或血小板下降。在治療過程中,大概2至3個月就會幫病患抽血檢測肝功能、血球數目。


提升治療順從性,改善生活品質

留美萍醫師表示,有些患者服藥順從性不好,可能把藥領回去但都沒有吃,讓病情很難控制,相較生物製劑是透過注射給藥,可以確保病患每次回診都有確實施打藥物,提升醫囑性、維持治療效果。

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調整口服藥物,或者也有可以單獨施打的生物製劑,因為有機會減少口服藥物的量,不用每天吃那麼多藥丸,讓病患較願意配合治療。
留美萍醫師舉例,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老師,罹患中重度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日漸腫痛的關節讓她哪裡都不能去,前半年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但是評估疾病活動度仍舊處在高活性,於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數月後關節疼痛顯著改善,她又可以恢復以往的活動,跟朋友聚會、旅遊,享受退休生活。


正確日常保健,幫助病情穩定

留美萍醫師提醒,想讓病情穩定,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囑用藥、定期回診。再來就是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可以熬夜,平常要規律的運動,別讓自己壓力太大,抽菸、喝酒這些都要避免。
飲食方面請正常均衡飲食,減少中藥材進補,例如人蔘、靈芝、牛樟芝…等。補品吃多了可能讓免疫系統更錯亂,疾病就更加嚴重不好控制。醫師都會告訴患者,如果不確定保健食品適不適合,就請帶來諮詢。患者應避免食用苜蓿芽,因所含成分可能活化免疫系統,造成免疫異常反應。

有關節炎的病患會比較怕冬天,因為冷天氣容易讓關節比較僵硬疼痛,要盡量做到保暖,如果覺得關節僵硬不舒服,可以適度熱敷,緩和疼痛僵硬。


貼心小提醒

類風濕性關節不是不治之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應與疾病和平共處。隨著醫療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許多藥物可以好好控制發炎,避免關節破壞變形,使患者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留美萍醫師再一次叮嚀患者,務必要按時用藥、定期追蹤,日常生活要作息正常、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要任意使用補品。如果有任何不舒服,請儘快回診和醫師討論。
本圖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痛,心、肺恐遭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3會員
61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免疫懷孕 關於TNF 處理#TNF問題 在過去這段時間,繼續處理特殊的免疫懷孕問題。有些媽媽的數字和操作手法,可以提供借鏡,驗證了 [少不如多] 。 本篇主要寫TNF 處理方案 ,跟現行的做法竟然多有出入需要更多驗證,但可以試試看。
avatar
免疫懷孕不寂寞___婦產科宋碧琳醫師
2024-05-05
本日休診|S1E16 健康飲食不保證免疫?醫師夫人也罹大腸癌! ft. 陳自諒院長、林家億院長、洪嘉玲夫人、郭于誠醫師總是在宣導民眾健康觀念、幫助民眾進行篩檢的新竹億安診所院長林家億,居然發現自己的夫人洪嘉玲也罹患了癌症?!院長將對太太的內疚之情轉化為動力,積極地與她一同分享自身的經驗,並更加投入衛教宣導工作,希望能讓更多民眾早日發現並接受治療。
Thumbnail
avatar
桌長10
2024-04-22
《疾病的隱域》從自律神經失調、自體免疫疾病到長新冠的診斷困境,看見代表我們這個世代的慢性疾病異世界當疾病無法被根治,我們只能與它共處── 一本獻給所有因慢性疾病所苦之人的共情之書
Thumbnail
avatar
臉譜出版
2024-02-15
【特別護士|愛佳】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關節炎內容目錄:1.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2. 類風濕關節炎的血液檢查。3. 類風濕關節炎藥物。 主要的特徵是對稱性,四肢的關節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當免疫細胞開始從血液中大量聚集於關節內壁(滑膜),同時分泌許多促發炎性的細胞激素,使發炎不斷持續、關節液聚積,導致滑膜反覆發炎而變厚.....
Thumbnail
avatar
楊依靜
2023-10-29
【護理師|愛佳】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內容目錄:1. 乾燥症的發病原因。2. 確診的條件。3. anti-SSA/Ro, anti-SSB/La臨床意義。4. 檢查項目。「乾燥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攻擊淚腺和唾液腺分泌淚液與唾液的能力。大多數乾燥症的患者,會出現眼乾和口乾等主要特徵,同時伴隨關節和肌肉疼痛,但健康和預期壽命不受影響。
Thumbnail
avatar
楊依靜
2023-10-29
免疫媽媽得新冠重點10點 1. 如果手上有藥就先服用藥物,可以跟產檢醫師先拿3天備藥 2.安排視訊看診作通報(領保險和休假證明) 明天11/14 開始是隔離是 5+n ,再安排跟婦產科醫師作視訊 (有些婦產科醫師可視訊領藥但不通報) 所以可以安排不同醫師作不同的安排 3.3. 11/14開始是5 (ㄧ人ㄧ室隔離)
Thumbnail
avatar
免疫懷孕不寂寞___婦產科宋碧琳醫師
2022-11-13
免疫懷孕 高B cell % 調整法 B cell % 調整法 今天的重點在於B細胞 族群被觀察到 NK 非常低,一般都在10%以下 B cell % (CD19 標記) 卻非常高.高過20% 以上 這群病人也是非常不好著床.不好懷孕. 而且越打脂肪乳越慘.NK越來越低,B越來越高 B細胞就是屬於抗體免疫.靠著釋放抗體來 B細胞裡面有分
Thumbnail
avatar
免疫懷孕不寂寞___婦產科宋碧琳醫師
2022-10-02
為什麼風濕(免疫疾病)病人要運動?為什麼風溼(免疫疾病)的病人要運動?這篇文章從生理層面著手說明,並依照目前證據給與洽當的運動建議。
Thumbnail
avatar
復健醫師John
2022-08-25
哈佛大學免疫學醫師:核四永久傷害細胞核,萊豬安全劑量可代謝美國哈佛大學免疫學博士、成大醫學院臨床醫學所教授謝奇璋醫師,以及醫師公會全聯會永續發展智庫副召集人吳國治醫師今(28)日在一場座談會指出,從毒物學的觀點,毒不毒是劑量的問題,所以萊豬不等於毒豬,若監控在遠低於產生作用的劑量之下,萊劑會在體內代謝,並不會產生細胞反應;相反地,核能汙染一旦產生,會永久
Thumbnail
avatar
凱夫斯基
2021-11-28
我的自體免疫疾病治療經驗談(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克隆氏症...) 我在這邊的文章,都會儘量減少專業術語,好讓大家都能看得懂,並且更了解中醫的治療模式      目前,還沒有很明確的研究能證明自體免疫疾病的機轉,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中醫在這一大項疾病也是有很大的介入空間。      自體免疫疾病可怕的地方,是自己的免疫細胞,會
avatar
芳泉中醫
202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