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室公開支持研究王室與奴隸制的歷史關聯

2023/05/02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提提要

這個月,我們在衛報上讀到一篇新聞,內容關於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支持研究「王室與奴隸貿易的歷史連結」。這引起我們的興趣,過去在閱讀轉型正義的議題時,較常討論的對象大多是德國、南非或西班牙,這三個國家的歷史傷痕有其客觀的相關性:首先,它們都發生在 20 世紀;以及它們的暴行是由上至下的、教條式的暴力,例如納粹領導人齊聚在萬湖別墅討論的解決方案、或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各種歧視法案。
2022 年大英國協政府領袖會議,查爾斯國王(當時還是查爾斯王子)提到必須「承認我們的過去」
圖片來源
但英國對奴隸貿易的歷史反思,似乎不具備上述兩項相關性,它發生得更早、持續更久(從 17 世紀初到 19 世紀中)。且在當時有許多末端參與者以「商業行為」包裝自己的暴行,也因為豐沃的利益使廢奴之路崎嶇難行,在重商主義是顯學的年代,經濟利益更是凌駕人權之上。菁英集團(如王室與國會)不只制定可實現暴行的規則,甚至自己也跳下來當推動齒輪的人——使這臺壓迫與屠殺的機器得以永恆運轉。
今天我們會討論奴隸制的簡略始末、菁英集團在其中的參與,以及在現代社會,他們如何回應自己過去不光彩的歷史。但在閱讀時,我們也要謹記:轉型正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懲罰做錯事的人或團體,而是透過承認錯誤揭露真相,使未來的我們不再重蹈覆徹,也讓受傷的人有癒合傷口的可能。

奴隸貿易與菁英集團的連結

歷史學家 Brooke Newman 公佈一份歷史檔案:在 1689 年,一位叫 Edward Colston 的商人,將價值 1,000 英鎊的皇家非洲公司股份轉移給當時的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皇家非洲公司專營非洲西海岸的貿易,包括象牙、黃金與奴隸,國王成為股東(跟名義上的總督)之後,公司價值翻漲了三倍。這份文件揭露了英國皇室在奴隸貿易的參與有多麽重要。
16 到 18 世紀的英格蘭,特許公司(Chartered company)蓬勃發展。因為海上貿易這項事業雖然利益豐沃,但也伴隨巨大的風險和成本,例如說貿易過程可能會遭遇風暴、賴帳或對方驅逐商人的政策而血本無歸,因此國家會賦予公司一些特權,讓投資人能夠放心挹注他們的資金。貿易壟斷權是最常見的特權,它確保一個區域內的貿易只能由這家公司來進行,阻絕國內的其他競爭者。以現代來看,會覺得這些「區域」大得不可思議,像是哈德遜灣公司(這公司現在還在!)最初被授予的貿易範圍是「從哈德遜灣往內的所有海洋、海峽、海灣、河流、湖泊與小溪,連同所有土地、國家與領土」,這範圍大過現代加拿大領土的三分之一。
前述的皇家非洲公司也是如此,它被授予非洲西海岸的貿易壟斷權。特許公司需要王室授權才能開張,不意外地,不少皇室成員成為奴隸經濟的受益者與支持者。衛報有一篇報導整理從伊莉莎白一世以來,英國皇室與奴隸貿易的關係;但至今英國皇室尚未承認其在奴隸貿易擔任的重要角色。
國會也曾經是維繫奴隸制的強大力量,為什麼會是如此? Edward Colston 的經歷能夠提供我們一些線索。他出生自商人家庭,早年參與非洲西海岸的奴隸貿易;後來,他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與財富,擔任布里斯托選區的議員,成為國會的一份子。許多國會成員或他的家族從殖民地汲取龐大財富,最顯著的例子也許是東印度公司的關鍵人物 Robert Clive。既然我們知道有這層利益關係存在,當國會否決廢奴法案時,也就不感到意外了。

英國歷史的永恆污點

我們現在的飲食離不開的調味,對生活數百年前的英國人來說,可能也是如此。歐洲商人在探索新航路後,將許多新穎的商品帶回祖國,其中逐漸成為歐洲最重要的消費品。在 1780 年,英國每人平均消費 20 磅的糖。亞當斯密曾如此評價:「糖的利潤遠大於我們已知的其他作物」。但糖帶來的不只利潤,也帶來難以計量的死亡與苦難。
糖的主要種植作物是甘蔗,特別適合種植在加勒比海上的海島,許多海島是當時英國的殖民地,例如巴貝多與牙買加。但這裡的氣候潮濕炎熱,難以吸引歐洲勞工,因此島上除了富裕的農場主與少數白人之外,大多是來自西非海岸的奴隸工人——並不是他們較適合炎熱的環境,而是他們沒有選擇。
從 17 到 19 世紀初,英國是大西洋奴隸貿易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貿易商把槍枝與貨品帶到西非,與當地的領導人交易奴隸,並帶到美洲販賣,藉此賺取大量財富。根據研究,這段時間總共有約五百萬名奴隸遭到販賣,許多人根本連目的地都還沒到,就死於極度惡劣的運輸環境。
大西洋三角貿易
圖片來源
雖然這段期間英國與法國時常處於敵對關係,但在奴隸貿易裡卻是一丘之貉。法國在加勒比海也有許多亟欲奴隸工人的甘蔗園,因此是奴隸貿易中的最大買主。奴隸經濟曾是歐洲殖民帝國不可或缺的支柱,也是保守派政治家努力辯護的對象。18 世紀不斷壯大的廢奴運動,加上經濟利潤下降、國內製造工業興起等原因,奴隸貿易最終在 19 世紀初遭到廢止,至少在英國是這樣。

歷史的反思:更多敘事、更多真相

拆除 Edward Colston 雕像

Edward Colston 來自英國的布里斯托,曾經擔任皇家非洲公司的負責人,這家特許公司在 17 世紀壟斷了英格蘭與西非的貿易,除了黃金、象牙等貿易品外,也從事惡名昭彰的奴隸貿易。Colston 從商致富,在布里斯托留下許多慈善遺產,他去世後,這個城市有不少學校、音樂廳或街道用他的名字命名。2020 年 BLM 活動在美國爆發後,一股拆除歷史爭議人物雕像的運動傳回歐洲,Colston 的雕像被抗議者拖到河中丟棄。

衛報的轉型正義計畫:Cotton Capital

2020 年,衛報目前的擁有者斯科特信託(Scott Trust)主動委託研究衛報創辦人 John Edward Taylor 與奴隸貿易的關聯——後來證實他與使用奴隸勞工的原棉公司有合作夥伴關係,而且衛報早期的投資人中,11 位有 9 位都曾參與奴隸貿易相關的事業。
研究結果發表後,衛報發表道歉聲明,並承諾投入更多資源在相關的研究領域。他們後來也發起名為 Cotton Capital 的專題,報導關於大西洋奴隸貿易如何影響曼徹斯特(衛報總部的所在城市)、英國與整個世界。
「我們正在面對與道歉的事實,是我們的創始人和他的投資人從對人類構成罪行的行為中獲取財富。作為一家即將進入第三個世紀的新聞組織,這個可怕的歷史必須用來強化我們利用新聞報導揭露種族主義、不公正和不平等的決心,並追究有權力者的責任。」
—— 衛報總編輯 Katharine Viner。

英格蘭教會為過去與奴隸的連結道歉

英格蘭教會的內部基金,過去曾投資另一家在 18 世紀從事奴隸貿易的特許公司——南海公司。他們也從歷史檔案中發現,許多捐款來源的捐贈者都透過奴隸經濟汲取財富,像是前文提到的 Edward Colston。2022 年,英格蘭教會也為這些過去道歉,並決定投入資金於相關的輔助與研究計畫。
「教會已經體認到,了解過去對於理解現在是非常重要的,並會確保教會在未來盡可能最好地支持英格蘭教會的工作和使命。」
—— 曼徹斯特主教 David Walker

學者期盼英國皇室打破沉默,面對過去

與皇家非洲公司關係密切的英格蘭國王威廉三世,在倫敦市區斥資建造一座行宮——肯辛頓宮,三百多年後,這座行宮依然是王室成員的住所,目前是威廉王子在倫敦的居住地。衛報的記者做過一篇報導,指出雖然這座行宮的建設於威廉國王成為股東的不久後,但整座行宮可供參觀的區域裡,卻沒有任何關於國王參與奴隸經濟的說明。
致力研究王室財富與奴隸制連結的歷史學家布魯克紐曼表示:
「Colston 現在因歷史學家的專業研究和布里斯托的倡議者而聲名狼藉,但事實上,比起投資並給予奴隸制和奴隸貿易王室支持的國王和女王來說,Colston 遠不如他們重要。」
在位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曾多次對英國的奴隸貿易歷史表達後悔。2018 年他參觀迦納一處歷史上曾是奴隸貿易的主要港口,將其描述為「駭人聽聞的暴行」。2022 年在盧安達,他也提到必須「承認我們的過去」,包括奴隸貿易的歷史。
英國王室日前宣布已贊助一項研究計畫,內容是英國王室與奴隸貿易的關聯,並在 2026 年發表,這項計畫將有權檢視王室的收藏和資料庫,是有史以來王室首次公開支持關於奴隸貿易歷史的研究。有許多人看好王室踏出的第一步,認為官方主動正視歷史能夠激勵其他民間機構發起相關研究,但也有學者認為贊助「一項」計畫是遠遠不夠的,期盼王室能夠給出更多資源,成就更全面的研究成果。

問題與討論

大家對揭露歷史的看法?

玠庭:德國對轉型正義做得相當全面,柏林跟波昂都有許多歷史博物館,裡面有相當多納粹文件與檔案,都是完整地呈現出來。他們在基本教育時就會充滿對歷史的反省,有時甚至會讓外國人覺得有點矯枉過正,認識有些朋友會對自己的國家感到自卑的那種程度。但我認為宣示意味很重要,要讓大家知道這個歷史行為是錯的。
冠廷:轉型正義有三個主要的方式:公佈真相責任歸屬,以及對受害者的補償,目前英國這個案例大多都在「公佈真相」,但也有少數的單位如衛報有試著去作出補償。可能因為年代久遠,後兩者的方式比較難達到,所以很多都用贊助研究的方式,讓學者能夠發表更多研究,把真相呈現在大眾面前。現在中正紀念堂也有相關展覽(蔣介石的功過並陳),對中華民國而言也是邁出一小步。
脩博:日本的轉型正義力道較弱,有去過廣島,那邊有對核爆的事宜去做一些展覽,但是對於二戰慰安婦等就完全不承認。所以覺得日本應該要加強轉型正義的作為。
冠廷:德國在剛戰敗被英法美蘇四國佔領,當時西方佔領區實行去納粹化的行動,要求德國人必須要觀看納粹德國對猶太人施予暴行的紀錄片之類的,但根據佔領區記者的描述,當時被強迫觀看的人,有些會閉上眼睛或將頭轉向旁邊,這件事被認為是戰勝者的正義,因此頭幾年的去納粹化行動非常的失敗。
政陽:日本人其實是蠻自卑的國家,他們的方向可能是如何避免未來再發生一樣的事情。因為日本放棄交戰權,日本的年輕人比較不關心國際議題,也不太討論,例如國旗的變化從旭日旗到現在把光芒拿掉,可能會被認為是一種對歷史的清算,以及撕裂社會的一種仇恨。
玠庭:日劇《初戀》裡有一段劇情:男主角去當兵卻被別人嘲笑,大家會覺得現在日本又不打仗,幹嘛去當兵,會認為當兵是一件可笑的事。
冠廷:日本有些人會提出希望恢復主動交戰權,會想知道日本的人怎麼看?
政陽:日本對此有正反兩方意見,恢復主動交戰權這件事有好有壞,反戰的人可能就不會贊成,另外有些人會擔心會被牽涉進其他國家的戰爭,例如若是美國幫助台灣跟中國打仗,日本是不是需要因此出兵等。自衛隊是個特別的組織,需要有很強的武力但又會受到限制,且沒有交戰權,例如日本人不能將核武的技術用在軍事武器的研發,所以在這方面的產業會被限制。
玠庭:衛報的 Cotton Capital 計畫,使他們企業形象大幅提升,同時達到轉型正義的目的。台灣的轉型正義感覺連真正在意的人都已經提累了,每次被提出就會被轉移成政治操作,或是覺得怎麼到現在還在提這件事,但事實是這些歷史事件一直沒有被真正妥善的好好處理過。

你對於這次的分享或是轉型正義有沒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會員
21內容數
我們是一群因為想要突破同溫層、拓展視野、關心世界脈動而聚集起來的同好,每週六固定聚會,分享在國際新聞上的所見所聞,並深度討論。我們關心的地區橫跨世界各大洲、討論的議題包括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因為世界很大,讀書會很小,歡迎和我們有相同熱忱的朋友在線上和我們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