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我,能發現 imB 是詐騙嗎?

2023/05/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我還真沒把握

TLDR

  • imB 的商業模式其實是可行的,但坑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 大多數民眾都忽略平台風險
免責說明:作者現職為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員,因此和加密貨幣市場的繁榮有著 100% 的利益相關,並有極大的可能和讀者有利益衝突。我的任何觀點或想法都不應該是讀者思考或投資的唯一依據,我也並不為讀者的投資負起任何的法律及道德責任,DO YOUR OWN RESEARCH (DYOR)。
  嗨我是拖更方塊仔,上週覺得沒東西寫就發懶。沒想到這週馬上來個 imB 讓我大寫特寫,上天佑我。那我們就開始吧

P2P 借貸的商業模型

  現在 imB 的網站已經掛了,我只能從庫存頁面看案例來判斷他們做什麼生意。簡單來說,imB 大概是靠承作房屋二胎貸的民間擔保借貸機構。那為什麼這種生意會有賺頭,他們不會去跟銀行借就好了嗎?
  答案很簡單,通常會去和民間借貸機構借錢的,通常不是信用紀錄不良(信用卡、信貸),就是需要金額超過抵押品(房屋)的殘值,沒辦法借到,因此會轉向民間借貸機構尋求金援。但由於民間機構沒有強迫借款人還款的強制力,而這類被銀行拒絕的客戶的違約率又較高。因此為了控制風險,通常會採取以下兩種作法:
  1. 收取超高的借款年利率,以確保有人違約時整體貸款仍能保持營收
  2. 將收不回的欠款打折賣給討債公司,讓他們去好好處理一下
  雖然這樣看起來很合理,但超高的年利率也極高的嚇阻借款需求,甚至造成更嚴重的逆選擇:只有還款能力最低下的族群才會願意借錢,這些人又更會違約,造成整個市場無法做大且充斥臭魚爛蝦。
  要做大這個借貸市場,目前的主流是科技公司運用自身的獨家資料(像是被黨一拳打倒的螞蟻金服),想辦法從被銀行拒保的人群中,辨別出具備還款能力的族群,然後藉此媒合借款人和金主,讓金主能因為違約率的降低而降低借款利率,借款人能借到更多的錢,科技公司則抽取微薄的利率和做大的借款量賺取收入。
  但顯然 imB 不是這個模式,他們仍是最土砲的那一種

imB 的模式是可行的嗎

  假設 imB 真的有辦法蒐集到那麼多借款需求。那最常見的就是先代墊放款,然後藉由販賣債權補足差額,並和債權擁有者共享放貸收益。那這樣就可以利用債權人的資金來放大自身的利潤。
  老實說,若 imB 有誠實揭露倒債風險,並公開抽成機制,那報酬還真的是其來有自,算不上是龐氏。畢竟債權人承擔了倒帳的高風險和巨額的平台抽成才得到 11% 的年利率,甚至可以說是拿得太少。因此在商業模型上,根本無法看出 imB 有龐氏騙局的嫌疑。
  然而 imB 的問題在於根本沒有取得客戶,而是以假帳的方式偽造債權,然後以新客戶的本金支付舊客戶的利息,直到泡泡撐不住破掉。但從公開資訊來看,債權人根本無法得知 imB 的龐氏運作。這的確很難將責任歸咎到債權投資人的頭上。

債權人承擔了對手風險

  我相信不少人在 imB上進行了多項債權的風散,達到類債權 ETF 的效果,並認為自己對於風險有進行管控。
  我實在無法苛責,因為這次投資人遇到的是對手風險。在傳統金融中,只要是遇到此類對手惡性倒閉(券商、銀行),政府幾乎都會扛起大眾投資人的損失以避免系統性風險擴散,同樣的,這些機構也會受到嚴格的監管。然而在此次案例中,imB 和 FTX 一樣都同屬於不受政府管轄的私人機構,政府並沒有任何義務進行救援。因此,這 11% 的本身其實也承擔了 imB 惡性倒閉的風險,這也是投資人所忽略的部分。

如何降低損失

   原本是抱著嘲諷的心態開始寫,但研究完後發現自己差點成為只會馬後砲的嘴砲仔。若以我最真誠的想法,我其實不覺得我能成功從經濟性上發現問題,這也是此類風險最危險的地方:
投資人認為自己拿的是合理報酬,但其實根本是狗屎黑天鵝。
對此我的建議是,若要投資此類另類投資(債權、加密貨幣),還是要把交易平台的風險考慮進去,並對平台進行多角化,才能確保自己不會一次受傷就全盤皆輸。衷心希望受害者能從中站起,大家 stay safe !
150會員
11內容數
視讀者需求和方塊仔本人的興致對幣圈 or WEB3 (SEO 逼我的)重大事件進行幹古,完全沒有 Alpha,完全沒辦法賺錢,約會拿出來講對面只會覺得你是智障。但可以讓你理解各種俄羅斯套娃 or Ponzi 是多麽的,脆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