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国先贤与国际银行势力的角力
曾经不知在哪里看过一句话:上帝无法改变过去,唯有历史学家可以!这跟“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大概是一个意思吧。
但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即使能歪曲历史,也只是玩弄那些事件本身。他们无法洞悉真實事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這才是歷史被歪曲的重點。
战争、经济萧条以及其它人为灾难的策划者们并不想让人知道其背后的真相。所以较真儿的历史学家们只能从其它的渠道去挖掘信息,比如当事人的记录、日记或回忆等。通常这些信息都很难寻找。
美國的獨立戰爭就是這樣一個處處閃爍著陰謀的事件。大多數人都被歷史學家牽著鼻子,只能關注波瀾壯闊的民間反抗史詩、熱血沸騰的大陸會議,以及閃耀著神傳智慧光芒的“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
我今天想問大家几個問題:
- 獨立戰爭之後,美國人民真的獲得獨立了嗎?
- 美國人民的敵人,真的是大英帝國嗎?
- 戰爭的費用究竟是從哪裏來的?
以上這三個問題,構成了本文的主題。我無意於列舉那些早已家喻戶曉的歷史事件。當我們驚嘆於人民力量的偉大時,有時背後的真相并沒有那麽偉大。
一、政府、債務貨幣與債務償還
再次提醒各位讀者,我所敘述的歷史也許與你瞭解的有所不同。
在回答“美國爲什麽要獨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理解一個重要概念——債務貨幣。今天整個世界都是基於這種貨幣體系在運作,美元、英鎊、日元、人民幣……沒有任何例外。
當“國際銀行家”們向世界各國政府貸款時,他們創造出了債務,不管這些錢是用在戰爭、基建或是當權者個人的揮霍。
政府則透過“中央銀行”這個機構按照債務來印發貨幣。這種債務貨幣也被稱爲“法幣”(Fiat Currency)。它本身沒有任何價值,也沒有用金銀等貴重金屬作背書。它的信用來自政府的承諾。
你我都知道,政府的承諾值多少錢……?發放貸款的國際金融勢力也知道!
如果銀行發現借貸者沒有錢還房貸,他們可以收回作爲抵押物的房屋。但是你要怎樣防止政府拒絕償還債務呢?這曾經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但是有錢人總是會有辦法。
銀行家們想出了一條妙計,叫做——“政治勢力平衡法”。在歐洲也被稱爲“大陸均勢政策”。所有享用了貸款的政府都會發現,在外部,一定會存在一個或多個國家勢力與之相制衡;在内部,也有一派或多派政治勢力時刻讓它如坐針氈。如果你細心調查,就可以發現幾乎所有方面都受到了銀行家們的貸款和扶持。
世界就這樣處於一種非常微妙的平衡中。爲了權力和榮耀,沒有哪一派能夠賴賬(當然,時刻也在想著怎麽能夠賴賬,比如法國)。反過來説,當陰謀者想要打破某種平衡的時候,他們有的是辦法製造矛盾和爭端。
時至 18 世紀中葉,歐洲大陸囤積了 150 萬陸軍和 400 多艘主力戰艦。各種巧立名目的戰爭此起彼伏,有王位繼承、領土糾紛,也有“老子看你不順眼”等理由。
此時,全面掌控北美殖民地和印度貿易的大英帝國,就是銀行家們看不順眼的存在。這個大塊頭有點囂張,要想個什麽辦法削弱它的力量才行。
二、美國爲什麽想要獨立
1776 年獨立戰爭爆發之前,北美大陸上的英國殖民地十分富庶。但重要的不是這一點,而是當時殖民地的民衆是真的富有,因爲他們沒有“政府債務”。
有這樣一個故事,説的是本傑明·富蘭克林,我們家喻戶曉的美國開國先賢之一,有一次在英國和一些銀行家聊天。有人問他:你認爲美利堅地區爲什麽會如此富有?富蘭克林說:原因很簡單啊,我們按照工業和貿易發展的合理比例發行自己的“殖民地代金券”(Colonial Scrip)。
這種代金券的發行在 1760 年代之前非常謹慎,因爲當時北美存在兩個巨大的問題。
第一,由於英國政府的限制,北美無法開采金銀等貴金屬礦藏;
第二,13 個殖民地之間沒有統一的貨幣標準。1 英鎊紙幣的價值在波士頓和相距不遠的費城之間都有不小的差別。
也就是説,由於北美民間銀行睿智和剋制的發行沒有金銀背書的紙幣,所以當時並沒有可見的通貨膨脹發生。然而這種體系存在一個弊端——如果發行紙幣的是由政府控制的銀行,那麽很容易通過超量發行來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摧毀中產階級,讓他們陷入無法逃脫的債務之中。
更嚴重的是,只要壟斷這個銀行的經營權,就等於控制了整個國家。
説者無心、聽者有意。富蘭克林的話很快傳到了羅斯柴爾德及其合夥人耳中。他們驚喜的發現,如果運作順利的話,他們有辦法通過金融手段一箭雙雕:
- 挑起北美殖民地與大英帝國之間的矛盾,最好引起戰爭;
- 把 13 個殖民地整合成一個,並通過中央銀行來控制其聯邦政府,作爲英國的制衡者。
要達成上述目標,必須想辦法廢止前面提到的殖民地“代金券”。他們使用的手段是游説和賄賂英國議會和政府官員,立法强行禁止北美殖民地發行自己的貨幣。那怎麽發展經濟呢?他們規定北美人民只能通過抵押自己的財富向英國控制的銀行貸款。
這就是不要臉的進行財富轉移了。在 1760 年代,英格蘭銀行透過嚴苛的貸款條例强行縮減北美的流通貨幣總量,這導致北美出現大量的企業倒閉和失業潮。
主流歷史告訴我們,獨立戰爭的起因是北美人民對英國政府苛捐雜稅的反抗。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富蘭克林和一些明智之士當時公開表示:
如果不是英國從殖民地拿走他們的錢,導致失業和不滿,殖民地很樂意承擔茶葉和其它事務那些小稅。
“無代表、不納稅”(tax without representation)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
殖民地居民其實并不關心大洋彼岸的政治。況且,英國向北美地區徵稅的總額只佔 13 個殖民地國民生產總值的不到 1%。這能讓人民出離憤怒嗎?我很懷疑。
今天美國人民向自己的政府繳納遠高於此比例的稅款,好像也沒見誰生氣啊。
富蘭克林曾經闡述過獨立戰爭的真正原因:
喬治三世國王拒絕讓殖民地自己經營誠實的貨幣體系,從而將普通人送入貨幣操縱者的魔掌中,這可能是革命的主要原因。
但是後世的普羅大衆很少有人意識到,高稅收、失業、破產等經濟困境,都是陰謀者通過通貨膨脹和政府債務操控國家和人民的手段。以英國爲例:1694 年的國債為 125 萬英鎊;1698 年變成了 1600 萬;1815 年時 8 億 8 千萬;1945 年二戰之後達到 225 億英鎊。
200 年間政府債務增加了 2 萬倍!
回到殖民地話題上,此時英國對殖民地壓迫的表象已經產生,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讓鬆散的殖民地團結起來?
有一個社團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共濟會的作用
1717 年 6 月 24 日是近代宗教史和政治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但是在主流史學界沒有這樣的説法。
這一天,英國的四個共濟會分會在倫敦聚會,成立了所謂的“總會”(Grand Lodge)。
在此之前的共濟會主要是以“石匠行業協會”的面目存在的一個密修團體,供奉耶穌為上師。爲什麽是石匠呢?因爲傳説耶穌在公開佈道之前曾經作過石匠的工作。這是共濟會在中世紀逃避教會迫害的一種方法。
當“總會”成立之後,這個密修團體就走到了前臺,其形式更像是宗教教會而不是職業行會。有研究者認爲,這個“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共濟會完全被“撒旦教”所控制。
從這以後,他們更傾向於在宗教和社會的精英階層發展會員。其宗旨也變成了:
- 用世俗理性思考代替祈禱、懺悔等靈性修行;
- 用科學邏輯取代宗教中的神性。
這股潮流很快就傳播到法國,並於 1730 年代早期飄洋過海來到了美利堅。1731 年北美第一個共濟會分會在費城成立,1733 年波士頓分會成立。費城分會的創會會員中有本傑明·富蘭克林。
名爲“聖約翰會”(St John Lodge)的費城分會剛成立就與後來成爲英國總會大長老的諾福克公爵(Duke of Norfolk)搭上了綫。這位公爵為北美指派了一位長老,名叫丹尼爾考克斯(Daniel Coxe)。爲什麽要浪費筆墨介紹這個不那麽有名的人?
因爲考克斯是第一位公開提出建立北美“殖民地聯邦”的人!
其它同期著名的共濟會會員包括: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弗遜、約翰·漢考克、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詹姆斯·麥迪遜、保羅·李維爾、約翰·馬歇爾等。每一個都在獨立運動中聲名顯赫。
在戰爭爆發前局勢逐漸升溫過程中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共濟會的會所都是愛國者們聚集議事的秘密場所。
1773 年 12 月的波士頓港“傾茶事件”是北美愛國者對英國政府抗議的高潮點。一群人僞裝成印第安人銷毀了東印度公司運來的一批茶葉。後來共濟會公開承認對此事件負責,主事者是當時在波士頓開會的“聖約翰會”會員。
英國政府對此的反應也迅速的讓人驚訝。議會立即通過法案關閉波士頓港,並派遣軍隊駐扎馬薩諸塞。這些法律當然引起了全部 13 個北美殖民地的憤怒。
陰謀者的策略奏效了。成立聯邦政府的呼聲此起彼伏。我們有理由相信,共濟會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爲《獨立宣言》的 56 位簽署者之中,有 53 位是共濟會會員。他們的社會知名度足以讓所有人信服。大陸會議中的情況也是如此。
我想簡單説説兩位先賢,富蘭克林和華盛頓的作用。
其中本傑明·富蘭克林之所以被委以重任,是因爲他在歐洲各共濟會分會中的人脈。在歐洲,他的話是有人聼的。
1774 年富蘭克林拜訪法國的共濟會領袖,商議購買武器的事情。他獲得了法國外交部長維爾熱納(Vergennes)的熱情幫助。這位仁兄當然是共濟會的兄弟。所以除了武器支持,法國政府還拿出了 3 百萬利弗爾(livres)的貸款。
在這裏額外插句話,另一個北美人民的朋友就沒太多人知道了。但是我一定要隆重介紹一下——沙皇俄國。
美利堅民族誕生之際,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Empress Catherine)拒絕了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請求,沒有如他所願派遣 2 萬哥薩克騎兵征戰北美。以當時哥薩克人的戰力,要是去了,估計也就沒有美利堅這個國家了。
俄國爲什麽不受國際銀行勢力的制約呢?很簡單,俄國當時沒有中央銀行,沒有尾大不掉的政府債務。所以俄國在美國的獨立戰爭、南北戰爭,以及後來的一戰之中,都上演了阻擊“世界政府”的好戲。陰謀者恨之入骨,遂扶持共產黨,此是後話。
回到正題上。關於喬治·華盛頓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他臨危受命,帶領北美民兵和友軍戰勝了英國軍隊。華盛頓是共濟會會員。
如果說富蘭克林負責外交事務的話,那麽華盛頓就是共濟會推出來主導軍事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華盛頓幾乎所有的直接下屬,也就是主力部隊的指揮官們,都是共濟會會員。他爲什麽要這樣安排呢?
因爲英國軍隊的主要指揮官們,也有很多共濟會的兄弟。共濟會有一條嚴格的會規——在知情的前提下,共濟會的兄弟不能互相殘殺。
這就能解釋爲什麽在華盛頓接過殖民地軍隊統帥的職責之後,戰場上出現了許多匪夷所思的奇跡。英國軍隊明明可以贏,卻偏偏會輸。北美民兵明明戰力不佳,卻屢屢反敗爲勝。
這讓英國軍隊裏那些非共濟會將領非常抓狂!
1778 年 12 月 27 日,北美聯軍奪回費城之後,華盛頓為了公開表達他對共濟會的支持,“佩劍在身旁,身著共濟會套服,戴著兄弟會的徽章,在三百名共濟會兄弟的簇擁下遊行穿過費城的街道。這是“新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共濟會遊行。”
他們確實應該感謝共濟會。
在戰爭初期,實際上被派往北美的英國軍隊並不多。英國人對北美的親戚們是非常同情的,所以戰鬥熱情一點都不高。在這種情況下,控制英格蘭銀行的羅斯柴爾德動用了黑森公國的雇傭兵。我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簡介”那篇文章中講過黑森公國的歷史。
被雇傭兵裹挾的英國軍隊這才有了點軍隊的樣子。那時候,殖民地民兵是沒有勝算的。
四、金融操控
戰爭的代價是沉重的。
即使有共濟會的全力支持,美國人民仍然不堪重負。1775 年,大陸會議不得已開始印發沒有任何銀行背書的紙幣——法幣(fiat currency)。大多數州都通過了接受該紙幣的法律。這是對聯邦政府帶領全國人民獲得獨立地位的感恩。
然而他們低估了國際銀行家們的實力。僅僅一年之後,這種面值 1 元的“大陸幣”就只能兌換 4 角錢了。但聯邦政府還是印出了 2.14 億元。
在實際流通中,1 元大陸幣的購買力只有 2.5 分錢。通貨膨脹非常嚴重。到戰爭末期,500 元大陸幣才能兌換 1 元的銀幣。
金融操控的惡果顯現,美國的開國先賢們也開始出現重大分歧。
這個分歧就是——美國政府是否應該建立“中央銀行”。
托馬斯·傑弗遜極力反對建立任何此類機構。他説:
如果美國人民允許私人銀行控制貨幣發行,那麽銀行自己和受其控制的企業將通過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成長起來,並剝奪人民的財產,直到他們的孩子醒來時在父輩征服的大陸上無家可歸。
但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則力主建立一家由私人所有的盈利機構,可以通過特殊渠道獲得政府資金。它將有權力憑空印刷鈔票,並收取利息貸款給政府。
漢密爾頓的邏輯是——大多數老百姓都沒能力管理自己的財富。這種事情最好交給富人來處理。他是這樣解釋的:
如果不把富人的利益和財富與國家的利益和財富捆綁,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社會將會分化成少數的豪門富人和多數的大衆窮人。大衆動蕩而多變,很少有正確的決斷。
傑弗遜則反駁說,如果銀行有權力增減貨幣量,就會通過每一屆政府對人民實施長期且一貫的壓迫,最終讓我們淪爲奴隸。
傑弗遜看到了一個陰謀,一個用貨幣操控來瓦解美國共和體制的長期計劃。這一小撮陰謀者當時被稱爲“雅各賓派”。也就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激進民主黨人形成的政治理念。
這種政治理念附體於“光照會”,在美國獨立運動的同一時期開始滲透歐美的共濟會。
非常不幸的是,第一届總統華盛頓沒能發現共濟會中湧動的暗流。他任命漢密爾頓為第一任聯邦財長。1791 年,美國政府授予“第一美國銀行”—— 20 年特許經營權。
美國歷史上第一家中央銀行正式成立。
傑弗遜仍然沒有氣餒。他搬出了美國“憲法”第一條第 8 款:國會有權鑄造貨幣,調節其價值。
根據這一條款,國會只能鑄幣,也就是金屬貨幣,不能印鈔。所以也不能把印鈔的權力交給私人機構實施。
説的很有道理,可是沒人理他。
後來,在銀行勢力的百般壓力之下,傑弗遜總統和門羅總統仍然按期償還了所有戰爭貸款。而且他們覺得,20 年畢竟不長,1811 年這個央行就過期了。
是的,1811 年,第一銀行續約的企圖破滅。所以英國於 1812 年再次發動了對美國的戰爭。現在大家明白是爲什麽了吧——再次迫使美國政府陷入戰爭貸款的債務危機,建立第二美國銀行。戰爭很貴,聯邦政府的債務迅速纍積到 1.27 億美元。
任何時候都有清醒的人,比如哈佛大學校長約瑟夫·威拉德(Joseph Willard)在 1812 年 7 月的大聲疾呼:
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片土地上已出現了許多“光明會”社團。毫無疑問,他們正在努力暗中破壞我們所有古老的世俗與宗教價值基礎。它們顯然與歐洲的同類社團結盟以毀滅我們。如果叛國行爲普遍存在,我們的獨立性當然會下降。我們的共和政府將被消滅。
就像今天一樣,美國人民對警告毫無反應。1816 年,第二美國銀行成立。聯邦政府以資產作爲抵押接受了它印出來的 6 千萬美元貸款。聯邦財政結構被銀行操控。
銀行通過對市場流通貨幣總量的增減,先是製造通貨膨脹,然後通貨緊縮,一手製造了 1819 年的大蕭條。
同年,聯邦高等法院裁定第二美國銀行沒有違憲。愛國者的法律訴訟宣告失敗。那名法官是共濟會會員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
1834 年,央行特許經營權過期前兩年,美國政府再次神奇的償清了戰爭貸款。先賢們創立的以上帝意志爲先的共和體制展現出巨大的魅力。
然而陰謀者是不會放棄控制美國的。他們一定要成功,即使再挑起一場戰爭。
美國内戰在路上。
歡迎轉載,敬請注明出處,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