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南門四部曲

更新 發佈閱讀 27 分鐘

(童年)

剛到台灣的我應算是幸福的,家在台北愛國東路,因為年紀太小還不能進小學,只有去讀「貝滿幼稚園」,園址在潮州街,是所基督教會辦理的。 父母都不是教友,只是挑一所最近的而已。每天由下女(當年佣人的稱呼)送去上學,實際就是吃喝玩樂的團聚罷了。

raw-image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每次吃點心時,都要唱歌感謝上帝。最期盼的是看卡通短片,是否是米老鼠和唐老鴨,已不復記憶,但確定是當年最大的享受。同學中「阿齡」是後來隨我一起進小學的,一口氣能說出“蔣總統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溪口鎮人”,是我平生第一個“政治輔導員”,同時,也能反映出當年時局的緊張,思想教育的嚴謹。

有一天一位女老師買了一輛造型奇特的腳踏車, 在當時是一件大事,有如現在鄰居買了一部新汽車一樣,那是部鋁質材料,有許多铆釘鑲合的結構,與當時日式車或英式大東飛虎牌腳踏車都不一樣,等我長大以後才知道,那就是當年海軍軍艦封鎖台灣海峽,將一艘東歐貨輪劫持後,在「物資局」拍賣其貨品,老師的這部車,就是我對這段歷史的見證。

因為個子較高,被老師安排在樂隊當大鼓手,其實,我自己最鍾意的是那清脆的三角鈴,直到今日,雖然「貝多芬」是我最喜歡的音樂家,但是「德伏乍克」第九號交響樂 “新世界" 的第一樂章,卻永遠是我的最愛。原因無他, 就是那清脆的三角鈴聲,讓我回到無憂的童年。

當年路上車輛很少,我是走路上學的,從愛國東路經寧波東街,轉金華街過杭州南路,上潮州街就到「貝滿幼稚園」了。路邊多是住宅區,日式木造的房子,有著前院用矮樹叢當作圍牆,想來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反觀現在十幾層的高樓,還要加裝鐵窗,不由得要感嘆世風日下了。

樹叢多為長青小樹,一種開白色十字花圓葉子的,是我最喜歡的。淡淡的清香有點像茉莉花,一直到了美國,發現那也是圍牆樹的常客。此外,扶桑花也是非常普遍,佣人教我花蕊底部有花蜜,舔有甜味。到了在台中入伍訓練打野外時, 大家都學我舔花蜜,將花朵插在耳鬢,氣得班長跳腳,猛罵“娘砲”,一次採蜜,結果打擾到捷足先登的小蜜蜂,嚇得大家兵敗如山倒,又氣得班長甩帽子罵人,如今想起還都會發笑。

在羅斯福路沒拓寬前,寧波西街是蠻熱鬧的,兩路交口邊是一家「維康中藥店」,還有中醫駐診,不知為何我到如今還記得他叫「汪飛白」,瘦瘦高高的戴副眼鏡,與羅斯福路口大胖子跌打損傷的「余善堂」師傅,形成有趣的對比。中藥店門口有個攤子,賣些奶粉、麥片、罐頭之類的食品,老板夫婦很辛勞的工作,數年後發達了,買了房子自己開店,就是有名的「劉仲記」。走近南昌街口就是「老松勝醬園」,醬油、醬菜、鹹鴨蛋,都是當時最好的。直到如今我深為不解的是,為何沒有鹹雞蛋出售?

南昌街是條熱鬧的商業區,好像什麼都有,印象深刻的是雜貨店和照相館,南國彈子房原本是乒乓球場,有位球后常去練球。二哥則是中意連環圖畫書店,大多是大陸帶來的,一個硬壳盒裝約三本小人書,內容多為<水滸傳><楊家將><薛仁貴>之類的古典章回小說。畫工細膩有文字說明,真的引人入勝。每次我被二哥負責看管時,他就會帶我去看,然而,這是犯家規的,父親說是不衛生的, 早年肺結核流行是會經此管道傳染的。因此,大哥就成為糾察隊來抓我們,貓抓老鼠的遊戲就是如此的經常演出。

有一家製冰店是比較特殊的,先由機器製成碩大的冰塊,再由師傅用巨大的鋸子,鋸成 ㄧ尺見方的小冰塊,供應給菜市場和刨冰攤,是件體力活。肢解過程很神奇,會讓我駐足許久。對過馬路就是一家點心店,他們家的燒賣和千層糕非常好吃,下午四點開鍋時,父親經常帶我在一旁等候。夜市更加熱鬧,中間服飾攤位有對姐妹花,還當選過商展小姐。一位留平頭的中學生,為了追求「梳子公主」每天去攤位買一把梳子,是街坊都知道的公開秘密。

「南門市場」對我而言是進了「大觀園」,在沒有冰箱的時代,主婦每天早上都要去菜場採購新鮮食材,一進大門就是油炸攤,麻花、散子、雙胞胎已讓我心花怒放,芝麻餅、光餅的歷史典故,使得平淡變成可口。跟著就是魔幻般的魚丸攤,老闆手握魚漿,由虎口處一擠一個,掉入滾開水的大鍋裡,熱騰騰的蒸氣瀰漫中,白白胖胖的魚丸就一個個的浮在水面。活雞、活鴨、活魚是我最好的生物教材,殺雞、刨魚更是解剖學的啟蒙。

早年台灣物質條件較差,雖在首善之都的台北,也沒有太多的享受,每個人多少都得分攤點家事或工作,我雖最小也不例外。家裡當時有佣人洗大件頭的衣物,但母親仍經常要我陪她洗些細緻的東西,對那肥皂泡泡總是有興趣的,炎熱的台北將手浸在水裡,也是一種享受,不是嗎? 如今想來那是我與母親最親近的時刻。

將衣物用夾子夾在繩子上是項細活,一不用心掉到地上,得重新再洗過。就算沒挨罵,但也會產生相當自責, 一件完美的作品,怎能接受不經心的瑕疵呢?何況,午後收下曬乾衣物那種健康的氣味,是現代洗衣烘乾機永遠取代不了的。跟著的摺衣服的學問更大了,堆積如山的衣物,在母親的巧奪天工的妙手擺弄下,服服貼貼的整齊的排好了隊。有自知之明的我,則是選擇了不會出錯的摺襪子。

拆毛衣、洗毛線、曬毛線、繞毛線、打毛衣都是一套學問,除了最後一項是較專業以外,我算是出師的了。拆看似簡單,但總結還是用雙手作為框架最為合適,隨時可以調整長短鬆緊,真正面對面和母親的相處,一生中能有幾次?洗的水溫極重要,不能太冷,否則會縮水的。太髒、太細的線要特別處理,曬需要翻轉幾次,保持全都曬到乾方可。繞則是我最喜歡的遊戲了,從一小球逐漸一層層的繞成一大球,煞是好玩,是建立工作成就感,重要的一步。此外,還得小心家貓「小咪」的偷襲,一但毛線球落了地,要從小咪的掌中拿回來,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酒矸倘賣沒"是最早台語的幾種叫賣聲,當年的推車老爹絕沒想到,現下的新頭銜"物資回收處理人員"有多拉風,拖著車每天都有數次的巡迴,但因涉及金錢交易,沒小孩參與的份。"大餅、饅頭、豆沙包"則是山東老鄉的專利,退伍老兵騎部腳踏車,後座一支木箱,用麵粉布袋裝著熱騰騰的叫賣,讓每家的小孩都會山東話了。"又香又脆芝麻餅喔"則是上海叔叔口音的叫賣,"豁林郭"是台語扶苓糕叫聲,"休罷章"就是後來郭金發唱紅的燒肉粽。另外還有"桂圓稀飯"只有在晚上才會出現。

古色古香的車子,敲著清脆的鈴聲,是賣早餐醬菜的。用竹板敲擊聲做買賣的,是餛飩麵推車。同業的福州老鄉賣魚丸湯,則是用湯匙敲湯碗。”叮叮噹噹”的鈴聲是賣冰淇淋的推車,"叭布"老爺汽車喇叭聲,是後來出現"沙力文冰淇淋"腳踏三輪車的花招。

用竹筒做出響板聲的是烤蕃薯,賣杏仁豆腐冰的則吹單音小喇叭,炸臭豆腐不須叫,大家都會聞香而至。效果最好的則是賣麵茶、泡餅、梅茶的推車,尖銳的蒸氣哨音,劃破寧靜的社區,讓大家都知道它的到來。賣麥芽糖的是挑擔子敲小鑼。關係企業爆米花則如大砲發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澆上麥芽糖,壓扁後,裁成塊狀的”米乓”則是小朋友的最愛。

轟隆的巨響、撲鼻的米香、鮮白的米花、芽糖的甜蜜,正如我快樂的童年。

(小學)

進入「台北省立女師附小」居然還要考試?也無從準備就得披掛上陣,完成了生平的的一次考試,當時絕沒想到,這輩子將會要考這麼多的試! 倒底是考小孩子的,都是很簡易的問題。印象較深的是將各種形狀的木塊,崁入同形的凹洞裡、畫一個小人、 寫幾個數字、這類的測驗而已。放榜居然名列實驗班,家人好奇請教於老師,原來我畫的小人有五個手指頭,數字的8居然有三個圈,藝術性向良好,大有發展的潛力所致。

一年級就有八個班級,每班約有六十人, 男女合班,隔壁座是個漂亮的女生,住在金華街,很能幹,會用漂亮月曆紙當包書皮,將書保護起來。也會用一塊毛織布抽紗,再將毛邊紮成小辮子,而做成一張手帕,對我而言真是神奇。一整天的觀察,總算找到她的“缺點”,回家向母親報告, "她的字很爛, 寫個“一”字都是彎彎的”,母親笑罵說道:笨孩子,那是 “練過的” 字體!

放學回家將佣人支開,隨她家的三輪車去她家,又是生平第一次到女生家作客,可把她的媽媽嚇壞了,以為我會回不了家。其實在幼稚園時代,我已天天都走過她家門口,吃了她媽媽的點心,就急忙的被三輪車送回。而母親已在家門口等我了,回到家好像並沒有挨罵。

南門附近的街道不少,但路況都不是很好,在大環境的物資缺乏下,公共建設顯然非常落伍。除了偶而搭個便車三輪外,大多都是步行, 對我而言說是逛街,倒不如說是遠足,還比較是貼切。

公園路、中山南路和愛國西路的快車道都是柏油路面,可能是總統會經常經過的關係吧。愛國東路則是水泥板路面,我比較喜歡,除了車輪經過接縫時會顛簸一下外,不像柏油路到了夏天,就會融化成粘粘的。 當兵時,到了台中市,發現大多的道路仍是水泥路面,不禁大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慢車道及其他次要道路,則多是石子路面,剛鋪好就像怎走在沙灘一樣。被汽車壓久了,一道道的輪印,將路面壓的凹凸不平,下雨後就是水"泥"路,太陽天就是"揚灰"路。當時市政府會派出灑水車來防治,成效有限,會噴水又開得很慢,倒是成為孩童們追逐的對象,駕車的司機也變成對罵的天敵。

南門市場門口的「羅斯福路」不知為何?修了非常久,被輿論批評為繼「萬里長城」、「大運河」以至的「第三大工程」。想來是人謀不臧吧?居家附近的路面,則會被當時主要燃料煤球,燃燼後呈磚紅色的灰燼,敷蓋的變成彩色化。由於時代的變遷,石子路、水泥板路、灑水車、煤球都被淘汰,此情此景也就不復出現。

「女師附小」的風水真的不錯,出個「馬英九總統」也算是個傑出代表作了!六年教育,師長們盡心盡力,學生也都努力性上。面臨聯考,惡補和打罵教育偶有發生。品德教育極好,叫一聲 “野孩子” 就會讓你無地自容了。有游泳池卻從未開放,顯然是行政人員逃避責任的心態所致,真不可取,台灣四面環海,真會游泳的會有幾人?「少年籃球」運動的示範,是由「附小」源起,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鍛鍊出強健的體格,還培育了幾位甲級球員。「竿球」簡單好玩,「轉塔」樂趣十足,都是附小特有的器材,也是老同學見面必聊的話題。

出了「南門」就是南昌街,右側是「公賣局」是一棟「巴洛克」式的建築物,非常獨特,是我心儀的建築物之ㄧ。左側是「樟腦局」除了辦公室以外,沿著愛國西路到羅斯福路,都是大型的儲油槽,周邊的排水溝,不知為何,特別的寬深,上下學路過時都會特別小心,好在沒多久就拆建成「財政部」大樓了。難得的是,沿著南昌街兩邊的行道樹都還保留著,那可都是名貴的樟樹啊!

學校的正前方就是宗主國「台北女子師範學校」,每年都會派出實習老師來校,充滿熱情的愛心教學是小朋友最美的回憶。沿著公園路接著就是「氣象局」,門口的草坪是中午放學路過,必到遊玩之處。右手第一間宿舍的院子有桑樹,是我養蠶寶寶的糧倉。氣象局的頂樓天台有許多儀器,比較引起我注意的是地震記錄儀。表上的曲線高低顯示地震的頻率,回到學校則立刻扮演專家宣佈獨家新聞。每天早上朝會時,會看見白色升空的氣象測量汽球,就是在這裡施放的。

再過去就是「北一女」後門的圍牆和「三軍球場」的邊緣建築物。在介壽路前調頭,路邊都是公家宿舍區及若干違章建築。「氣象局」對面的違建,則發展成小吃店商業區。附近的上班族經常光顧的關係,生意非常熱鬧。「陝西館」是長鬍子「于右任院長」常去的館子。最靠近學校的一家是個攤子,賣的是蔥油餅,有如披薩大小,學校福利社也有代售,當年一片(約六分之一)五毛錢,再加一枝小美冰棒,那才叫做幸福!

學校的後門座落在中山南路,是條在當時相當漂亮的大道。中央的快車道是柏油路面,兩旁安全島種植高高的椰子樹,沒有南洋海島的風味,倒像是兩排威武的衛兵。慢車道當然是石子路,環境好的小朋友家裡會派三輪車來接,每逢下學時,就可看到成排的車夫聚在一起在等候。後門第一條巷子裡有一間小賣店 ,是由一位70多歲的老太婆經營著,賣些零食糖果及玩具,大家都叫她“後門阿婆”,其名聲遠超校長。只要她上午推出的產品,到了下午則全校都可看見。她教我的第一句台灣話是"攪泥納",經人翻譯得知是"猴小孩",我立刻回擊一句"靠腰"即是"哭喊饑餓",想來至今都沒有人知道,我那三斧頭的台語,師出何人?

後門對面是「聯勤總部」的邊門,除了一道牆,什麼都沒有。誰會知道到了今天,居然就是「中正紀念館」”大中至正"牌樓的所在地?走到底就是信義路,不過馬路是陳副總統的家,圍牆很高什麼也看不見。對面的「東門游泳池」倒是夏天常去的地方,路頭則是「中央黨部」,一棟紅磚造的建築物,門口有個小公園,還有大型防空洞。我們常去和練武功的安全警衛瞎扯,他們也把我們當猴子耍。

小學同學隨著歲月時光,都漸漸老了,學校也早就改建了,除了四顆大王椰子樹,認不出當年的任何痕跡。但那一分親情,那一分懷念,長存在心頭。

(公園)

「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是首善之都的首善大道,為了紀念老總統的豐功偉績而命名。雖然有點個人英雄主義,但也不是件大不了的事,後來為了意識形態而改掉,反而變成本末倒置的錯舉。小學放學後,常繞路到「總統府」前,時間巧合遇到降旗的部隊,則尾隨而行。但多因步伐太小而跟不上,好在樂隊到達後還要整理一下,等到喊口令時,我們大多已趕到廣場前了。只見所有車輛行人全部都肅立敬禮,在樂隊奏出國歌及國旗歌,頂層閣樓的禮兵緩緩地將國旗降下,夕陽餘暉中,此時此景居然會有點傷感。

總統府前右手邊的「三軍球場」是當年各式各樣重大活動的場地,是一座木架結構的建築物,四面透空上有屋頂,非常經濟實惠,印象最深的是「克難籃球隊」的球賽及張小燕的民族舞蹈表演。「女師附小」的少年籃球隊也在這裡獲得過冠軍。成人比賽,還有觀眾會因裁判不公,會將草蓆座墊擲入場中的奇景,永難忘懷。

「三軍球場」對面就是「新公園」, 我一直猜不透那裡才是老公園?「中國廣播公司」就在公園路及介壽路口,是當年代表官方的傳聲筒,而安排的節目則是平頭百姓休閒時的最佳娛樂。丁秉燧、白銀、白茜如、徐謙、崔小萍等名主持人,都是鼎鼎大名家喻戶曉的。陳逸安、魏龍豪、吳兆南的相聲,則是我百聽不厭的節目。

跨越公園路是「台北賓館」,以前好像是日本總督的官邸,是一棟非常漂亮的巴洛克建築物。一向是門禁深嚴,常人不得其門而入。我倒有幸進去三次,第一次是隨父親祭悼黨國元老陳果夫先生,只見滿堂白花、白色輓聯肅穆哀傷,不是小孩該去的場合,無意間我卻因此作了一次歷史的見證。第二次是父親「同濟大學」校友會,好玩得多。雖然我一向不愛吃酒席,更不愛聽大人聊天,但當天居然見到心目中的偶像,高欣伯魔術師和陳逸安、魏龍豪兩位相聲大師的風範。第三次是個巧緣,一個夏天的日子在公園路上遇見一位小朋友,問我要不要陪他釣魚? 我反正沒事欣然同意,沒想到他哥哥是衛兵排長,手一揮我們就在荷花池裡釣了一下午的魚,因為從未有人去釣,魚都很笨,,連我這隻菜鳥都滿載而歸,只是被曬得像烤熟的蝦子,被母親斥責了一頓。

很不幸「新公園」會座落在學校和我家之間,為了遲歸不知挨了多少次罵!母親非常好奇短短的公園路,為何會要走到二三個小時?諸不知在公園裡,有塊巨大的吸鐵石,我們"遊俠"們一經過,就會被吸進去,無法抗拒。

從「中國廣播公司」邊進入公園,就是兒童遊樂場、滑梯、鞦韆、爬架、蹺蹺板在學校都有,只是公園的會大一點而已, 玩累了,我們喜歡到最角落的一個”S"型的鞦韆床,躺在上面蕩來蕩去,相當遐意。萬一有人先到,看見一群頑童侵入,大多會識相的讓位,唯有「北一女」的學生,總是在那兒三姑六婆的,雲啊!詩啊!的尋夢,拼死不走。我們的絕招就是像無賴般的插嘴,希望她們知難而退,有時頗為奏效,但若干潑辣型的,家中有弟妹的老手,則兇惡難纏。只好罵聲"好男不與女鬥"便悻悻然而去。

出了「兒童遊樂場」就是古羅馬式的水池,有米黃色大理石的屏障,點綴出懷古的思情,我認為是公園最有情調的景點。再走幾步靠近「台大醫院」邊的假山區,地形地貌複雜,則是遊俠們真正最愛的戰場。在學校上課時,利用時間用廢紙折紙彈,下課則用橡皮筋彈射,非常好玩。女生也會參與,但她們怕痛,不作戰但幫我們折子彈,很夠意思!好景不長,立刻引起訓導處的注意勒令停止, 遊俠們只得轉戰公園了。雖然是紙做的彈,殺傷力還是很厲害,中彈後會起一個小紅腫點。數年前在美國,巧遇遊俠「小天」對我說,我的一顆子彈打到他眼皮眉毛之間,腫了好幾天,如果往下幾公分,打到眼球,“台誌就大條”了!回想真是少年輕狂。

穿過公園中心道路,就可走到「棒球場」,早年棒球隊只有「海、陸、空三軍隊」及「華南、彰化、第一銀行隊、合作金庫隊」,但多是練球難得比賽,到了少年棒球時代,我們都是專家級的球迷人物了! 過了棒球場向襄陽路方向是「網球場」,而且是紅土的球場,我大哥曾去打球,技術不好老是輸,連啦啦隊的我都沒興趣了。後來球場不知是經營保養費用太高?還是覺得是服務族群太小?改建了五座中國式的亭園,也是不錯的主意, 日後一次經過,看見一些不很體面的人,躺在那兒睡覺,遊興大減,悵然而歸。

由棒球場向衡陽路前去,一池綠波蕩漾呈現在眼前,若是夏天荷花遍開美不勝收。遊俠們的興趣則在捉蝌蚪,從有尾巴到2隻、4隻腳的,最後斷尾而變成小青蛙。一幕永不會忘記的生物演進課,就呈現在眼前。我個人比較中意的是一棵不知名的樹,斜岔出池中, 趴在上面幾乎可以用手就撈得到水面,得意非常。曾被其他遊俠們惡作劇,搖晃的喊救命,到如今還會被拿出來取笑。

池中心有一座石頭的拱橋,坡度很高,女士們穿高根鞋,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從橋洞取景是攝影家的最愛,但我也見過多次,因腳架傾斜而將整個相機泡湯的悲劇。穿過小橋,前面就是露天音樂台,造型很美,半圓型像個貝殼一般。由於是開放式的結構,沒法收票,所以表演者多為公家機關或慈善團體,一排排的座椅呈扇狀排開,也是一種美麗幾何圖形的景觀。

回到噴水池,右側是「中國之友社」的背面,那是涉及洋務的高級社交場所,聽說有酒吧、舞廳和保齡球館,在那時候遊俠們誰也沒見過「保齡球」,看不見也就算了,偏巧保齡球館就在一牆之隔,只能聽到隆隆的滾球聲及擊中球瓶的轟然聲響。可讓當時的我們想破腦袋也猜不透,究竟是個什麼情景,到了中學,中山北路的「榮星保齡球館」 開放,才解決我們相思之苦。到了高中,「中國之友社」也對外開放,吃過飯,也跳過舞,,但保齡球館卻在數年前就以拆除,讓我留下一絲未能一親芳澤的惆悵。

公園的外圍在公園路側,除了鄰近「台大醫院」,「台北賓館」,「中廣公司」及「公園路派出所」,就是一大排公車車站,實在乏善可陳。一左轉上襄陽路與館前街呈丁字路口,算是公園的大門,兩側都是賣冰水及零嘴的攤販,紅紅綠綠的瓶瓶罐罐,相當的誘人。每次經過都要咬緊牙關,才能全身以退。「博物館」前的小廣場,熱鬧非凡,擺地攤的小販、套圈、氣槍打靶、比比皆是。我比較中意是變魔術的,都是簡易的道具型的戲法,諸如撲克牌、火柴盒、九連環等現買現賣的行當,至於茶葉蛋和落花生則是最普遍的零食。

馬路對面則是機關行號,在南陽街邊是「復興幼稚園」,後來整條街都是補習班,大家都叫它「補習班街」而不知其街名了。在館前街邊則是「退輔會」和「物資局」,再過來的「土地銀行」是棟雄偉的羅馬式 的建築物,雖我從未在那兒開過戶,但直到現在,還是我喜歡的建築物之一。

「博物館」是巴洛克式建築物的代表作,也是當年台北著名地標之一,圓頂巨柱石階迴廊,氣勢雄偉。一樓是圖書館辦公室及兒童閱覽室,沒錯,我在那裡學到的知識,不比學校少到那裡。二樓是展覽館,除固定展示台灣本地歷史文化外,還經常有特展。我對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圖騰,服裝狩獵工具及舟船,很早就有相當的認識。至於開台的英雄鄭成功和清朝大臣施琅、沈保禎、劉銘傳的故事如數家珍,現在回想,當時雖然野了一點,但還真學到了不少社會教育!

特展多為名家書畫展覽,有時是農工商展,相當熱鬧、最精彩的是國軍的「克難成果展覽」。規模最大、展出最多、尤其是模型的戰車飛機,真是我夢寐以求的寶貝。至於真刀真槍飛機大砲,對仍是孩子的我,興趣反而不大。博物館地下室很大,好像是藏書庫,陰森森地。自從同學騙我說有鬼,就沒再下去過。

面對「博物館」,再左轉上懷寧街就熱鬧了, 因為與衡陽路交叉,是一個商圈。最有名的就是「三葉莊」的三色冰淇淋,白色是牛奶, 菊黃色是橘子,灰色是芋頭,當年是一元三粒,真是價廉物美的國民冰品。對街的「公園號」桂花冰鎮酸梅湯,也不遑相讓。大太陽底下,一杯下肚,保證讓你冷得發抖!沿著懷寧街則是一大排小吃店,有的也做出名氣,像是「渝園」川菜成為大餐廳,我最喜歡的一家叫「如意村」北方館,蒸餃、酸辣湯、大滷麵百吃不厭。

從懷寧街向車站方向走,過了土地銀行就會與武昌街交口,向前幾步就是重慶南路,轉角的攤子也是賣冰淇淋的。特色是葡萄乾冰淇淋,在我印象別處都沒有,因此經常捐輸零用錢不少。斜對面是有名的「明星咖啡廳」,是當時高檔的西餐廳,文人雅 士經常流連,沒我小孩的份,不過,我倒給它取了一個”黃房子”的代號,因為門面是鮮黃色,非常特別!對面就是「城隍廟」,香火很旺,一幅橫匾寫道”你也來了”警世功效不錯,總教人不寒而凜。廟門口是一家「汕頭餐廳」,魚丸是自己製作的,特別好吃!

不想穿過後面的「城中市場」的雜亂,就得走上沅陵街,跟衡陽路對比它是條背街。有另外一種的熱鬧及繁榮,記得有不少布攤子,也有賣衣服布鞋的。回頭走到底,又回到重慶南路就是「中華書局」。沿邊的路邊攤叫「小上海」,小籠包、蟹殼黃、餛吞、及本幫小炒,都非常道地。

重慶南路和衡陽路交口,是最火紅的商圈。從公園走起,過了「公園號」,就是「老大房西餐廳」,又是一家高檔的西式飯店。奇怪的是,小時候吃西餐總是覺得吃不飽,雖然聽說麵包是管飽的,但就是差了那麼一點。隔幾個店面是一家上海菜館叫「三六九」,後來改了幾次名字,但好像直到現在,還是供應上海菜。

轉角就是「東方出版社」,一本兒童讀物<東方少年>,從創刊號陪伴我到中學,是本高品質的課外讀物。科技、文學、歷史、地理都有相當的介紹,張艾嘉唱的歌”童年”中,爭奪寶劍的「諸葛四郎」、「哭鐵面」,就是書中漫畫裡的角色。「阿拉伯的勞倫斯」及「北極星飛彈潛艇」都是從那兒知道的,陳定國和羊鳴漫畫大師是我的偶像。同類性質的讀物還有「學友」,也是相當不錯的。

對面三葉莊的旁邊有一家賣郵票的,不知為何,當時非常迷集郵,因此,時常站在櫥窗前當“衛兵”,響往著五顏六色的小紙片,代表的山川人物、奇花異獸。再隔壁是間體育用品店,我經常去用他們的空壓機,為我的各種球類打氣。再來就是「文星書局」,大大有名是當年文壇代表之一。轉角是一家照相機店是高檔物品,我只有當西洋鏡看看罷了。

斜對面是「正中書局」,好像是公家機關辦的,再過去是「集大莊文具店」有毛筆、鋼筆等文具出售。幾家西藥房都有當時名醫駐診,沒事最好別來。「伍中行」是賣南北貨的,「菊水軒」是本地糖果餅乾的老字號。其他多家書局和綢緞莊,是商圈的主力。至於金鋪則是地下經濟的大本營,「錦江飯店」是商圈中的最佳餐廳。斜對面的「國貨公司」是附近最高的樓房,也是唯一的百貨公司。

(城門)

古代人們安家落戶辛苦經營後,修築城牆防護天災人禍,有了城門和城樓,方便了進出交通和瞭望守衛。若干年後,卻成為都市發展和交通的障礙,城牆拆除改成陽關大道,城門僥倖留下,也只能成為歷史的回憶。

小學時代學校大門右側,公園路與愛國西路交口就是「南門」雄偉的建築物,城樓上書有「麗正門」三個大字,當年的明代城樓,燕脊朱牆烏瓦,結構比較純樸很有古風。出了「南門」正對的就是南昌街,研判是條主幹道,連接羅斯福路,可以直通新店、坪林到宜蘭。

沿著愛國西路向西 700 公尺,應該是古城牆的遺跡,一路經過台北女子師範、警備總部、和右側的省政府和財政部的宿舍,還有後來改建招待外賓的「大同之家」,現在都規劃改建成總統官邸了。再過了博愛路就是「小南門」正式名稱為「重熙門」,係供騾馬商賈貨運的便道,可以通達博愛路、廣州街、中華路,中心診所(和平醫院前身)、貓狗醫院集中地。我頗為質疑如此規劃,清朝在植物園裡的「巡撫官衙」不就座落在城外了嗎?研判可能斜出由「南海路」向西,轉和平西路再接「小南門」比較合理。

「小南門」城牆再沿中華路向東 850 公尺,到西門圓環就是「西門」又稱「寶成門」的原址,由於比較繁華最早就被拆除了,早年設有「迎官亭」接待清朝官員渡海來台。附近只有憲兵司令部、紅十字總會、新生戲院、紅樓劇場、新世界戲院、西瓜大王和中華商場。成都路直通水門和台北港碼頭想必是幹道,附近連結內江街、寶慶路、衡陽街、漢中街。

城牆再沿中華路向東 1000 公尺,到延平南北路就是「北門」又稱「承恩門」圓環了,附近有郵政總局、鐵路局、美國大使館、打字機一條街(現照相機一條街),連結忠孝西路(原中正路、八德路)接近台北火車站、公路局車總站、公共汽車總站等交通樞紐,熱鬧可想而知。延平北路是早期最大商區,整條街都是商店,直通台北大橋和擺渡碼頭聯通三重,可到南部。

城牆繼續沿忠孝東西路向東 2500 公尺,到中山南北路口直角轉向南,經過台大醫院、台大醫學院、教育部到達「東門」又叫「景福門」。在民國 55 年就被蓋建成「清朝琉璃瓦亭閣式建築」的城門。附近有台大醫學院、台北賓館、中央黨部、省政府宿舍和三軍球場。連結道路中山北路景觀大道還可通往圓山、士林、大直、陽明山、淡水。介壽路為首善之區,仁愛路和信義路直達當年尚未開發的東區。城牆沿中山南路向南 1800 公尺則接回到「南門」,完成全線。

我在想像, 台北市古代的市區真的不大,從學校大門邊的「南門」到小南門、到西門、到北門、到東門、再回南門,總長距離不到七公里!普通人一小時就可繞城牆一圈!經年累月長期的發展,人們披荆斬棘的建設,台北終於可側身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之ㄧ。每次回到臺北登高木柵貓空,遠眺繁華高樓四起的市區,心中卻仍舊在探索著幾座古城門。(寫於加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門神的沙龍
17會員
216內容數
蜀山巴客春申子,矽谷呆胞花旗郎,闖蕩江湖一把劍,論談古今紙半張.笑迎天下有緣人,茶代酒來花生香.痛飲三杯不曾醉,秉燭長談夜未央
門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05
家中三兄弟,陽剛之氣比較足,打鬧廝殺之聲,終日不絕於耳。我排行老么,大多是扮演跟屁蟲角色,想稱“大俠”機會不大。自小跟二哥到小書店,看連環圖「七俠五義」「水滸傳」和「還珠樓主」文字本的「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等,經常都會被大哥活逮,因為父親不准。主要是書籍老舊,當年,「肺病」多經此媒介。
Thumbnail
2023/07/05
家中三兄弟,陽剛之氣比較足,打鬧廝殺之聲,終日不絕於耳。我排行老么,大多是扮演跟屁蟲角色,想稱“大俠”機會不大。自小跟二哥到小書店,看連環圖「七俠五義」「水滸傳」和「還珠樓主」文字本的「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等,經常都會被大哥活逮,因為父親不准。主要是書籍老舊,當年,「肺病」多經此媒介。
Thumbnail
2023/06/21
鐵馬精神鐵馬家庭環球之旅的壯舉,在2003年8月到達舊金山灣區時,引起莫大的轟動,造成高潮,幾次對外發表的活動,均因時間不湊巧,而未能共襄盛舉;一切的資訊,都藉由媒體的詳盡報導而得知.萬萬沒想到,在他們返台前的數小時,於世界日報休息室不期而遇,真是無巧不成書,緣份到,跑不了!
Thumbnail
2023/06/21
鐵馬精神鐵馬家庭環球之旅的壯舉,在2003年8月到達舊金山灣區時,引起莫大的轟動,造成高潮,幾次對外發表的活動,均因時間不湊巧,而未能共襄盛舉;一切的資訊,都藉由媒體的詳盡報導而得知.萬萬沒想到,在他們返台前的數小時,於世界日報休息室不期而遇,真是無巧不成書,緣份到,跑不了!
Thumbnail
2023/06/20
早年在台灣的房子有竹籬笆,牆頭大多會中些爬藤來美化,我曾試過蔦蘿、龍吐珠、三角梅等等,但是都有落葉和枯枝的煩惱,清理起來確實麻煩。後來經友人介紹改種金銀花,清香秀麗幾乎是長青,每當夏日輕風徐來,暗香浮動,真是享受。初到美國創業維艱,工作家庭兩頭忙,實在沒有閒情怡緻,去整理庭園。
Thumbnail
2023/06/20
早年在台灣的房子有竹籬笆,牆頭大多會中些爬藤來美化,我曾試過蔦蘿、龍吐珠、三角梅等等,但是都有落葉和枯枝的煩惱,清理起來確實麻煩。後來經友人介紹改種金銀花,清香秀麗幾乎是長青,每當夏日輕風徐來,暗香浮動,真是享受。初到美國創業維艱,工作家庭兩頭忙,實在沒有閒情怡緻,去整理庭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第一次造訪西門町是我高中一年級的春假(1987年),當時參與學校社團《左中青年社》,特別與社員同學上台北採訪年輕女作家《簡媜》,當時她的新書「月娘照眠床」散文集,甫於洪範書店2月出版。那是1987年的故事,自國小六年級寒假轉學到後山的花蓮後,經過四年後我才再次重返台北的街頭。
Thumbnail
第一次造訪西門町是我高中一年級的春假(1987年),當時參與學校社團《左中青年社》,特別與社員同學上台北採訪年輕女作家《簡媜》,當時她的新書「月娘照眠床」散文集,甫於洪範書店2月出版。那是1987年的故事,自國小六年級寒假轉學到後山的花蓮後,經過四年後我才再次重返台北的街頭。
Thumbnail
台灣,我最愛的一方水土,生於斯長於斯,東南西北中,空間軌跡未必真能留下什麼,記憶裡的還能記得多少...
Thumbnail
台灣,我最愛的一方水土,生於斯長於斯,東南西北中,空間軌跡未必真能留下什麼,記憶裡的還能記得多少...
Thumbnail
(童年) 剛到台灣的我應算是幸福的,家在台北愛國東路,因為年紀太小還不能進小學,只有去讀「貝滿幼稚園」,園址在潮州街,是所基督教會辦理的。 父母都不是教友,只是挑一所最近的而已。每天由下女(當年佣人的稱呼)送去上學,實際就是吃喝玩樂的團聚罷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每次吃點心時,都要唱歌感謝上帝。
Thumbnail
(童年) 剛到台灣的我應算是幸福的,家在台北愛國東路,因為年紀太小還不能進小學,只有去讀「貝滿幼稚園」,園址在潮州街,是所基督教會辦理的。 父母都不是教友,只是挑一所最近的而已。每天由下女(當年佣人的稱呼)送去上學,實際就是吃喝玩樂的團聚罷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每次吃點心時,都要唱歌感謝上帝。
Thumbnail
二十天的探親旅途-時光交錯
Thumbnail
二十天的探親旅途-時光交錯
Thumbnail
國小的時候放學都到阿嬤家寫作業,直到媽媽下班以後才來接我們回家,阿嬤家的味道至今仍然擁有著魔力,眼睛一閉上就感覺自己穿越回小時候,一樣的空間、一樣的阿嬤、一樣的飯菜香,不一樣的是心境,年紀越大越感謝,感謝歲月如此美好的被味道巧妙記憶下來了,並且留在我的心裡、腦海裡直到今時今日。 對比起來台北的冬天
Thumbnail
國小的時候放學都到阿嬤家寫作業,直到媽媽下班以後才來接我們回家,阿嬤家的味道至今仍然擁有著魔力,眼睛一閉上就感覺自己穿越回小時候,一樣的空間、一樣的阿嬤、一樣的飯菜香,不一樣的是心境,年紀越大越感謝,感謝歲月如此美好的被味道巧妙記憶下來了,並且留在我的心裡、腦海裡直到今時今日。 對比起來台北的冬天
Thumbnail
久違了台北 一個陌生的城市 我很小的時候,跟爸媽在台北住過幾年 但是我對台北市的印象只有 像砂漠一樣的世貿 西門町的小櫃子滷味 獅子林的茶樓 而那些事應該都是上小學前時的記憶 小時候被媽媽載到世貿一帶 後來才知道像砂漠般的景象叫建築工地 爸爸常去買西門町的小櫃子滷味給我吃 我不記得那時候妹妹是否已經
Thumbnail
久違了台北 一個陌生的城市 我很小的時候,跟爸媽在台北住過幾年 但是我對台北市的印象只有 像砂漠一樣的世貿 西門町的小櫃子滷味 獅子林的茶樓 而那些事應該都是上小學前時的記憶 小時候被媽媽載到世貿一帶 後來才知道像砂漠般的景象叫建築工地 爸爸常去買西門町的小櫃子滷味給我吃 我不記得那時候妹妹是否已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