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15-斬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不是斷開魂結,斷開鎖鍊。

而是次元刀。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

斬斷,就是不服從教令的「法」。

「一曰輕,二曰慢, 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必須的。

治軍七件事,輕慢盜欺背亂誤。這是必須禁絕的。

軍隊中有人犯了這七宗罪,你就是得要處理。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故設斧鉞之威,以待不從令者誅之。軍法異等,過輕罰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斬。」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本是道家的詞。

設下刀斧手,是為了行刑,即為「斬」。斬的目的,則是為了斷。

諸葛亮特別強調,軍法是很特別的。即使過錯很輕,處罰依然要很重。只因為戰場之上,沒有犯錯的空間。

「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後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此為輕軍,輕軍者斬。」

好,諸葛亮開始一個一個說明治軍七大罪的「行為」。

斬斷篇非常單純,就是資料列舉。

首先是「輕軍」。

約定的時間不到,不能遵守。聽到戰鼓響起而不前進。乘寬自留我不確定。應該迴避的情況卻停駐不動。剛開始很親近,後來很疏遠。叫名字不答「有」。

車輛甲冑器具不能備齊,這有不同層面。士兵要自備的部分,後勤要準備的部分,還有將校管理不當的部分。

犯了這些行為,就是問斬。

西漢時漢武帝對匈奴戰爭,像李廣張騫都有犯過「期會不到」,花錢贖死從底層來過。不過蜀漢本身有一個大將胡濟,在姜維時期至少兩度期會不至,都沒事情。

所謂敗壞,不外如是。

「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

接受命令不傳遞,傳遞命令不審核,跟自己的下屬亂說話。金鼓旌旗指揮,視若無睹不聞不問,就是怠慢。

耍大牌。

輕忽只是注意力不集中之類的,怠慢就是自以為是。

「食不稟糧,軍不省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首,以獲其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

吃飯不存糧,打仗不省兵。發薪水獎金不公平,獨厚親近之人。拿別人的東西,借錢不還,搶別人斬下的首級來邀功,就是軍中的小偷。

到這邊大概可以發現,諸葛亮一段前面都是「將校」的行為,後半才是兵士。

從小處(將校人少)到大處(兵士人多),從近處到遠處,這種行文風格跟前面也是比較接近的。

不過這類細節,在《通典》就看過很多了。

「變改姓名,衣服不鮮,旌旗裂壞,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弦,法令不行,此為欺軍,欺軍者斬。」

基於前面第一個一定是說將軍,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理解,這邊說的是「變造名冊」。後面既是裝備保養,也是裝備清冊的問題。

總的來說,意即「偽造軍中文書」。

在軍中做過文書的,多少都懂。但在漢朝,這是要判死刑的。

就像我們覺得漢武帝很殘酷,關羽責備麋芳也是他個性不好,文書出個錯誤,何必殺頭?

孫武練兵,又為什麼要殺人?

當我們學著尊重生命的同時,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人,是否也該一視同仁?

你以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只是在說決斷。

諸葛亮在說的是,斬斷。

在你萌生嗆他的念頭之前,最好先往前翻一下,諸葛亮教了多少東西。如果前面的事不能明白,那麼,就沒有資格舉起這把刀。

「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起,指揮不隨,避前向後,縱發亂行,折其弓弩之勢,卻退不鬥,或左或右,扶傷舉死,自托而歸,此謂背軍,背軍者斬。」

背軍的內容,開始增加。

明明是跟之前重複的內容,為什麼諸葛亮不講一個「指揮不隨」就好?

諸葛亮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的男人。我也可以跟你說,後面他真的不會再講金鼓。

這邊比較亮眼的是「避前向後,縱發亂行,折其弓弩之勢」。

你就會注意到,當軍隊不依陣勢前進,後面的弓箭手就沒辦法放箭。整個戰力防護力殺傷力,立刻會大幅下降。

這樣的行為,跟背叛又有甚麼兩樣呢?

「出軍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車騎相連,咽塞路道,後不得先,呼喚喧嘩,無所聽聞,失亂行次,兵刃中傷,長短不理,上下縱橫,此謂亂軍,亂軍者斬。」

亂軍跟背軍幾乎一樣長,也寫得很夠亂。

可以注意到,在冷兵器時代,隊伍一旦混亂,會發生甚麼事?士兵手中的武器,會傷到自己人。

治軍七大亂源,不只是在說管制自己軍隊的注意事項,事實上,同時也是「取勝之道」。

兩軍對壘,勝出的方式絕對不是「把敵人殺光光」。最重要的,諸葛亮說了三遍:讓敵人無法指揮。

100分的勝利機率,你這樣就拿了30分。

第二個分數,讓敵人「受令不傳,傳令不審」。

第三,壞其金鼓旌旗兵刃器仗弓弩。

如此一來,敵軍即亂。奔走既起,勝券在握。

不是,諸葛老師好像沒有教怎麼做到?

因為那是基本中的基本。

兩軍衝撞的白兵戰,就是啟動一切的關鍵。沒有辦法指揮,沒有辦法傳令……敵我皆同。

勝負,便在衝撞之前的訓練與指示。

其實之前在看唐代軍陣的內容就有推測:中國的戰爭,或者說漢人的戰法,並不是以取對手性命為優先的。

諸葛亮這次的指示,更有「打壞人家兵器跟指揮系統」就可以的感覺。

「屯營所止,問其鄉里,親近相隨,共食相保,不得越次,強入他伍,乾誤次第,不可呵止,度營出入,不由門戶,不自啟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飲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誤軍者斬。」

最後稍微翻譯一下。

屯駐紮營時,確認士兵的出身,讓親近的編在一次,一起吃飯一起輪值。不要勉強把他們編在不同的隊伍中,若是沖亂了隊伍順序,也不要喝止。

這是非常特別的部分,我們前面可以看到,六大罪都是直接講罪行,也就是「錯誤的行為」。

但「誤軍」卻從如何編軍又講一次(「又」是因為教令篇講過)。

干誤次第,不可呵止」。有的版本做「才可呵止」,不過我手邊兩個都是不可,就照這個解說。

因為已經發現,治軍七大罪也是「致勝之道」,所以才有這樣的想法:那是勝利最後要處理,處理不妥善仍然會翻車的部分。

戰俘處置。

所以就算戰俘在行伍之間認親戚,你也不要去阻止他們。都是為了讓他們安穩下來。但也不是放任戰俘想幹嘛就幹嘛:當他們做了誤軍的行為,你一樣要處置。

在營區出入,不走進出口。

發現有人搗亂,知情不報。

聚眾飲酒,私下授受:李靖有說過軍隊中所有資材都必須歸公管理。

或是大聲疾呼要大家小心,讓軍士對指揮產生疑惑。

這種種行為就是誤軍。

「斬斷之後,此萬事乃理也。」

所以,馬謖必須死。

你知道馬謖犯了上述那些罪行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9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