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19-將苑(下)】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最後三篇,論將。

【將才篇】

「夫將才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

九將分別是仁義禮智信,步騎,猛大。

我們一個一個看。

仁將,用德來教化士兵,以禮來訓練他們。

因為前面的便宜十六策,基本分兩種:一是政,二是道。政是管理的方式,唯一的道則是治人,用風化來說。而讓兵容整齊,本身說的就是士兵的基本訓練,即教令,所以用這樣子的解釋。

然後,在德與禮之下養成的士兵,就能知道他們裝備飲食,訓練庶務不足之處。

這就是仁將使士兵歸心,得以驅策士兵的原因。

「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

義是心中的正義,也是為何而戰的大義。為將者做事不敷衍,不被利益誘惑。把戰死當成榮耀,而不求苟活於世。

義將是實踐自己的「義」,作為士卒的表率。如果說仁將是讓士卒用命指揮必從,那義將就是讓士兵一往無前。

「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

出身尊貴而不驕傲,不因為自己打過勝仗而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第三句乍看像「禮賢下士」,問題是一二四的首字,都是將本身的特質,所以不能那樣解。要說自身賢明,也能聽取他人的意見。

本性剛強,也能夠忍耐。

用最後一句來點題:禮將的特色,就是「克制本性」。這也是「禮」字的本意。

而禮將的成果,就是「得道多助」。

「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

智將完全不用解釋,這就是我們對於智將,對於謀士,對於軍師的認知……對,具備謀士跟軍師體質的將軍。

跟著他,所有的危機都不是危機。

跟著他,勝利自然而然就會降臨。

題外話,這是我過去在定義「萬人敵」時一個要點。

萬人敵這個概念以項羽為基礎,對應到九將之才,我會歸納成首重仁,次重智,步騎之威只是輔助。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罰不擇貴,此之謂信將。」

信將的專長,在於賞罰之政。

到這邊我們就看出,便宜十六策的管理方式,本身並非一將所能。所以我們也在很前面就說過:那是皇帝教科書。是統率將才的最高領導者要學習的事情。

而仁義禮智信五將,既是將軍的特質,也同時影響適合他們的部隊。

接下來,是步將跟騎將。

「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
「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

這不是「擅長率領哪個兵種」的將領。

諸葛亮在教令篇說過,兵種基本上是矛戟盾弩。步騎跟將領本身的專長有關。

物理(?)上來說,步將擅長白兵戰的武器,騎將則長於騎射。這個分野在後續的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會越來越明顯。

戰術方面,善守者為步將,機動性高的則是騎將。以兩漢來說,其實步將就是國內戰爭的主力,騎將則是邊塞戰爭的領袖。

諸葛亮做這個區分,有一個好處是,蜀漢的需求是顛倒的:內部平亂要用騎將,北伐需要步將。

「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

跟我們想像的猛將兄不同,諸葛亮所說的猛將,是有大局觀的將軍。

意外的是這樣一對比,你會發現關張趙馬黃,以及魏延姜維,都是符合猛將要求的將領。

最後,是大將。

「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大將的概念有點偷雞,畢竟一般部將根本難有「被諫」的情況。

事實上,這就是最高領導者所需具備的特質。

便宜十六策,是帝王學,老實說我覺得姜維未必有學。但將苑,姜維很可能就得到了傳授:他的地位,他的作風,都是往大將在前進的。

到這邊我們就反回來看:大將其實就是大將軍,王朝底下代替帝王指揮三軍的最高軍事領袖。

但在草創期,大將就是帝王候補。

劉備,曹操,孫策,劉秀,劉邦,皆為大將。

猛將則是地區軍團長的層級,也可代換成地方軍閥、漢初異姓王。

步騎相當於車騎與驃騎兩大將軍。

仁義禮智信,是更低一級的將軍嗎?是,也不是。

帶入官職與人名,只是為了方便理解。

其實就像前面說的項羽:有一才可為將,一將豈限一才。

將之九才,本身仍然是說人的優點與特長。跟後面將之器量,將之八弊一起考量進來,會更能決定一個將領真正的價值。

【將器篇】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

劉邦曾經問韓信,認為他能帶多少兵?

韓信表示:大王可以帶十萬,我自己的話多多益善。

這就是諸葛亮要說的「將之器量」。

「若乃察其姦,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

能夠事先察覺人們的異狀,避免災禍,得到眾人的信服,可以率領十人。

感覺已經很了不起了,居然只能當班長?

「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

勤懇不懈,言行十分周到的,可以率領百人。

「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

其實我一直覺得諸葛亮寫「直」的時候很難翻。

感受上來說,應該用「義」來形容。多寫幾個字就是「君臣有義」,「義無反顧」。不只是遵從命令,而是「做該做的事情」。

而且能夠獨立思考。勇敢,而又善戰。

這樣便可以率領千人。

已經是獨立指揮等級了。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

外在威武勇猛,內心也同樣強大。

知道士兵的辛苦與功勞,能領萬人。

到這裡就明白了。

千夫的勇猛,萬夫也要具備。需求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

而後半段,也明顯就是「仁將之才」。

「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

十萬人之將要追加的,是禮將之才。

諸葛亮排了序:禮仁義信智,以將之器來區分,從高到低會變成這樣。

這不是說智將不如仁將。

而是十夫之智,不如十萬夫之智。

舉個簡單的例子:善良,是一種選擇。

聰明才智是基本,有聰明才智又能自我要求是二階。

聰明能自我要求,又能貫徹與君主的關係,是三階。

仁將,則是把自律內化,去影響他人而非單純的依靠文字規則法令。

最後,得到他人的幫助。

「仁愛洽於天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最後,兼具仁義禮智信,影響不僅於自己的部隊,那就是天下之將了。

【將弊篇】

「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八弊對應的不是仁義禮智信,而是上一篇的知人七道。

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猶豫不自決者,弊。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料彼不自料者,弊。

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妒賢嫉能、信讒好佞者,弊。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奸詐自怯者,弊。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荒淫酒色者,弊。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貪而無厭者,弊。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狡言不以禮者,弊。

《兵法二十四篇》,到這裡全部結束了。

六篇將苑的互相呼應成分,也算得上相當之高。跟《便宜十六策》也有一定的連結關係。

不論是不是諸葛亮所做,出於同一人之手,我想可能性是很高的。

就說到這裡了。

252會員
882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思慮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 嚴格說起來,思跟慮本身是同義,不過現代使用習慣上,慮會多一點負面意義,思比較中性。就像諸葛亮在這邊提到的「遠慮近憂」。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是易經的句子,是易經就是一句話有三千六百五十種解法的意思。
不是斷開魂結,斷開鎖鍊。 而是次元刀。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 斬斷,就是不服從教令的「法」。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必須的。 治軍七件事,輕慢盜欺背亂誤。這是必須禁絕的。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 教令,過去在《李衛公兵法》第一次讀到,對軍隊而言,簡單說就是「軍隊的規矩」的意思。 國語字典說是「一國元首所頒布的條例」,其實沒有限定的,地方宗師也可以頒布教令。 諸葛亮這邊強調「教」。 這是一個因教而生的令。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 治亂,說的是裁撤不必要的官位,合併工作。意即去掉雜亂的部分,回歸到本質:反璞歸真的意思。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思慮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 嚴格說起來,思跟慮本身是同義,不過現代使用習慣上,慮會多一點負面意義,思比較中性。就像諸葛亮在這邊提到的「遠慮近憂」。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是易經的句子,是易經就是一句話有三千六百五十種解法的意思。
不是斷開魂結,斷開鎖鍊。 而是次元刀。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 斬斷,就是不服從教令的「法」。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必須的。 治軍七件事,輕慢盜欺背亂誤。這是必須禁絕的。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 教令,過去在《李衛公兵法》第一次讀到,對軍隊而言,簡單說就是「軍隊的規矩」的意思。 國語字典說是「一國元首所頒布的條例」,其實沒有限定的,地方宗師也可以頒布教令。 諸葛亮這邊強調「教」。 這是一個因教而生的令。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 治亂,說的是裁撤不必要的官位,合併工作。意即去掉雜亂的部分,回歸到本質:反璞歸真的意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劇場有神秘的投射。(並沒有)
Thumbnail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中秋》 中秋節,想必大家都在烤著肉、喝著酒。 而在約 1800 年前的今天,三國第一軍師諸葛亮正在五丈原擺著七星燈,希望藉由中秋的月圓來延長他那風中殘燭的壽命。今天就來說說諸葛亮的故事。但不說他的神機妙算,而是聚焦在他的童年經歷。 三顧茅廬
Thumbnail
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司馬懿,因為他在服侍曹氏家族四代後才由其孫子司馬炎建立晉朝,且於三國分立時與蜀漢諸葛亮有精彩的鬥智過程。 先看一下史上知名的歷史事件『空城計』。簡單介紹空城計的故事背景如下。 三國時諸葛亮駐紮在陽平,派遣魏延等軍隊合兵向東,只留有一萬人守城。司馬懿親帥大軍二十萬抵擋諸葛亮,卻與魏延
9〈出師表〉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Thumbnail
✐ 當然是「躬耕於南陽」囉! (就是為了好好活到被劉備邀請, 必須努力種田養好自己唄) 上篇說到我為了想弄清楚 在三顧茅蘆以前諸葛亮究竟在做什麼 於是從機場書店買了本「諸葛亮傳」 瞬間就讀完的我 恍然大悟 關於那個「等待被邀請」的投射者策略 可說是隱去了一萬八千字的解說(並不是) – – – –
Thumbnail
諸葛亮給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Thumbnail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善於忍耐,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在三國時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諸葛亮侮辱司馬懿的故事。當時的諸葛亮六出祁山,駐紮在五丈原。司馬懿自知不如諸葛亮有智慧,於是便採取拖延的戰術,不敢貿然出兵。於是諸葛亮便派人把一套女性的服裝送給司馬懿,並寫了一封信說 : “如果你不敢出兵,就要恭
Thumbnail
不管是戲劇、電影上或是宗教都曾看過掐指一算這個動作。這個方式是諸葛孔明在軍中閒暇之時,作此以,示後人趨避的方式。當然每個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對這些的認知並不一定相同,所以相不相信就看個人了~~
Thumbnail
  我知道標題很驚悚,但卻是事實!   以往我們總囿於傳統對諸葛亮忠君愛國以及《三國演義》鞠躬盡瘁的形象,然而歷史上的他,並非如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法盡善盡美。因此,這次就從高中國文課本選文〈出師表〉第三段,找出證據,加以說明。   至於寫作呢?我就埋個伏筆,讓大家繼續看下去...... 一、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劇場有神秘的投射。(並沒有)
Thumbnail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中秋》 中秋節,想必大家都在烤著肉、喝著酒。 而在約 1800 年前的今天,三國第一軍師諸葛亮正在五丈原擺著七星燈,希望藉由中秋的月圓來延長他那風中殘燭的壽命。今天就來說說諸葛亮的故事。但不說他的神機妙算,而是聚焦在他的童年經歷。 三顧茅廬
Thumbnail
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司馬懿,因為他在服侍曹氏家族四代後才由其孫子司馬炎建立晉朝,且於三國分立時與蜀漢諸葛亮有精彩的鬥智過程。 先看一下史上知名的歷史事件『空城計』。簡單介紹空城計的故事背景如下。 三國時諸葛亮駐紮在陽平,派遣魏延等軍隊合兵向東,只留有一萬人守城。司馬懿親帥大軍二十萬抵擋諸葛亮,卻與魏延
9〈出師表〉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Thumbnail
✐ 當然是「躬耕於南陽」囉! (就是為了好好活到被劉備邀請, 必須努力種田養好自己唄) 上篇說到我為了想弄清楚 在三顧茅蘆以前諸葛亮究竟在做什麼 於是從機場書店買了本「諸葛亮傳」 瞬間就讀完的我 恍然大悟 關於那個「等待被邀請」的投射者策略 可說是隱去了一萬八千字的解說(並不是) – – – –
Thumbnail
諸葛亮給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Thumbnail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善於忍耐,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在三國時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諸葛亮侮辱司馬懿的故事。當時的諸葛亮六出祁山,駐紮在五丈原。司馬懿自知不如諸葛亮有智慧,於是便採取拖延的戰術,不敢貿然出兵。於是諸葛亮便派人把一套女性的服裝送給司馬懿,並寫了一封信說 : “如果你不敢出兵,就要恭
Thumbnail
不管是戲劇、電影上或是宗教都曾看過掐指一算這個動作。這個方式是諸葛孔明在軍中閒暇之時,作此以,示後人趨避的方式。當然每個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對這些的認知並不一定相同,所以相不相信就看個人了~~
Thumbnail
  我知道標題很驚悚,但卻是事實!   以往我們總囿於傳統對諸葛亮忠君愛國以及《三國演義》鞠躬盡瘁的形象,然而歷史上的他,並非如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法盡善盡美。因此,這次就從高中國文課本選文〈出師表〉第三段,找出證據,加以說明。   至於寫作呢?我就埋個伏筆,讓大家繼續看下去......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