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17-陰察】

更新於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外傷則內孤,上惑則下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國危則不安。」
三國時代沒辦法說明,是因為理論還沒有成形。
從第一段我們現代人就可以看懂:你先把前五個字去掉,答案就很清楚了。
諸葛亮說的陰察,其實就是「因果律」。
因果律不是「有因才有果」,而是具有時間序的多種交互關係。只要你不能改變時間的情況下,那麼它們的關係就是必然性。
比方我們兩個是好朋友,你是主管。
你無法決定這個案子到底該不該做,我就對你的能力產生懷疑,產生不信任。當我不信任你的時候,將會表現在我的行為上。進而你也會失去對我的信任。
上位者迷惑不決,下位者就會產生懷疑。懷疑產生了,即使本來很親近也不能用。迷惑產生了,即使就在眼前的事物,你也無法評估。
沒有辦法評估,原本的親信亦不能用,在決策跟規劃上就會混亂。
上位者的決策跟規劃混亂了,國家能不出問題嗎?國家出了問題,大臣人民的內心,自然就不會安穩。
簡單說,反之亦然。而諸葛亮希望「你」去察覺的,就是現象背後的必然道理。
「是以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所以說想事情,一定要想得夠遠夠深。想太多的人,才能保持平安;啥都不想的人,其實時時刻刻都處在危機之中。
這種說法就很諸葛亮,他就是這樣的人所以才會過勞死。
人生也好,治國也好,絕對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富者得志,貧者失時,甚愛太費,多藏厚亡,竭財相買,無功自專,懮事眾者煩,煩生於怠。」
因為前面已經看出「因果」,所以這邊會這樣解釋:有錢人是因為他的得志,貧窮則是因為失去了時機。
你想成買賣股票都很好理解。事實上後面也是先說「買賣」。
為了喜歡的東西花太多錢,收藏貴重的東西,傾盡家財去購買,沒有成就卻又獨斷獨行。這都是富者因何而貧。
憂慮的事情多,就會覺得煩躁。而這些煩燥,是因為你的怠惰而產生的。若是一開始就勤於解決問題,令你憂煩的事情就不會越來越多啦。
並沒有好嗎?
「船漏則水入,囊穿則內空;山小無獸,水淺無魚,樹弱無巢。」
「牆壞屋傾,堤決水漾;疾走者僕,安行者遲。」
「乘危者淺,履冰者懼,涉泉者溺,遇水者渡,無楫者不濟。」
「失侶者遠顧,賞罰者省功,不誠者失信。」
陰察的各種譬喻,乍看好像排比,實際上格式很亂,甚至有種想到哪寫到哪的感覺。
船破洞水就會跑進來,袋子破洞東西就會掉光光。
山小就不會有猛獸,水淺裡頭就沒有魚。弱小的樹木,不會有鳥在上頭築巢。
牆壁壞掉,屋子就會傾斜倒塌。
欸房屋不是用梁柱做結構的嗎?古時候很多土屋都不是。
河堤崩毀,江水就會失控氾濫。
會奔跑的都是下人,因為慢慢走的就會遲到。
搭小船只能度過淺水,行走在冰面上則令人害怕。
人們總在山裡的泉水淹死,碰到大江大河卻能平安度過,因為沒有船你根本不會下水。
死了另一半的人要更為長遠打算,所謂的賞罰就是考量功過,沒有誠信的人就會失去他人的信賴。
「唇亡齒寒,毛落皮單。阿私亂言,偏聽者生患。」
「善謀者勝,惡謀者分。善之勸惡,如春雨澤。」
「麒麟易乘,駑駘難習。不視者盲,不聽者聾。」
「根傷則葉枯,葉枯則花落,花落則實亡。」
脣齒相依,毛掉光了就只剩皮。
親近私密的胡言亂語會產生禍患,那是由於聽者偏袒的關係。
善於用謀的人會勝利,討厭謀略的人則會如同一盤散沙。
以善來勸惡,就像綿綿春雨落在沼澤上,徒勞無功白費力氣。
想要騎上神獸麒麟的背不是難事,困難的是你無法馴服把牠留在身邊。
不去看,不去聽,跟盲人聾人便沒有分別。
植物的根受了傷,葉子就會枯萎,花就會掉落,這樣一來,果實也結不出來了。
「柱細則屋傾,本細則末撓,下小則上崩。」
「不辨黑白,棄土取石,虎羊同群。」
柱子太細,就撐不住屋頂。根本不足則末端就無法伸直,下面太小上面就會崩壞。
不去分辨黑與白,不留下土壤而只想要石頭,就像把老虎跟羊群放在一起。
「衣破者補,帶短者續。弄刀者傷手,打跳者傷足。」
衣服破了,就去補它。
衣帶不夠長了,就去接續。
凡是使刀的人,手一定會受傷。打跳的人,腳會受傷。
打跳是甚麼意思?老實說我不知道。先秦文獻中很少使用「打」這個字,而跳則跳躍或舞蹈的意思都有在使用。
「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疾足;賢不必聖人,要之智通。」
洗東西不需要去到大江大河,足以洗清汙垢的水量就可以。
馬匹不用都是良駒,能跑得快就行。
賢明不是要你當聖人,但腦袋一定要靈活。
「總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此之謂五德。」
至此,陰察篇結束。
五德的說法出於《左傳》,本為「武之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
你會發現諸葛亮這邊其實對比之下是十德,多了賞賢,伐罪,拒讒。
一直在說的是,《便宜十六策》誕生的時間,應該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敗後。
陰察篇一開始諸葛亮就跟阿斗說:「我北伐打了敗仗,你的國家人民就會不安穩。」
而最後回歸到問題的本體。
雖然我們打了敗仗,但有功要賞,有罪要罰。
馬謖獻了頭,諸葛亮跟趙雲也各自領罰。
但像王平就是該賞的。
同時,建請皇帝阿斗不要聽信那些「北伐失敗論」的讒言。
一路走下來到陰察篇,這裡已經完全的諸葛亮個人價值觀,這樣說吧,他也不是生下來就無敵大丞相。
甚至以政務經歷來說,諸葛亮也不像龐統蔣琬從基層地方政務做起。
諸葛亮有其天才的地方,「有問題就解決」,就是他能力強的所在。
但世上的難題是沒有上限的。
我花了三個月看他的《便宜十六策》,但他很可能一個晚上就寫好了。
此君之才,勝我百倍。
如果我一天能處理一條政務,諸葛亮至少可以做一百條。
但他要面對的大小事務,又豈止每天一百條?
諸葛亮超強的責任感,肯定讓他加班加點把事情做完,又或者盡量做到每天剩不到十條。日復一日,每天加班五小時,或是每天剩十條沒做完,總有一日還是會壓垮了他。
累死大家都懂,但為什麼我要說他缺乏足夠的地方行政經驗?我想說的是,太聰明的人,難以明白平庸的意義。
從《便宜十六策》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信奉的是領袖提升,國家大臣百姓跟著提高。若真是如此理想,那他的每天兩百條政務,將會一天一天的減少。
理想,終究是屬於諸葛亮自己的。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5會員
897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思慮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 嚴格說起來,思跟慮本身是同義,不過現代使用習慣上,慮會多一點負面意義,思比較中性。就像諸葛亮在這邊提到的「遠慮近憂」。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是易經的句子,是易經就是一句話有三千六百五十種解法的意思。
不是斷開魂結,斷開鎖鍊。 而是次元刀。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 斬斷,就是不服從教令的「法」。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必須的。 治軍七件事,輕慢盜欺背亂誤。這是必須禁絕的。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 教令,過去在《李衛公兵法》第一次讀到,對軍隊而言,簡單說就是「軍隊的規矩」的意思。 國語字典說是「一國元首所頒布的條例」,其實沒有限定的,地方宗師也可以頒布教令。 諸葛亮這邊強調「教」。 這是一個因教而生的令。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 治亂,說的是裁撤不必要的官位,合併工作。意即去掉雜亂的部分,回歸到本質:反璞歸真的意思。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喜怒之間,必明其類。」 喜怒,君王的情緒管理。事實上,喜怒跟賞罰是連動的。 馬雲有句名言,還有人記得他是誰嗎? 員工辭職的理由百百種,其實不外乎兩大類:「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思慮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 嚴格說起來,思跟慮本身是同義,不過現代使用習慣上,慮會多一點負面意義,思比較中性。就像諸葛亮在這邊提到的「遠慮近憂」。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是易經的句子,是易經就是一句話有三千六百五十種解法的意思。
不是斷開魂結,斷開鎖鍊。 而是次元刀。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 斬斷,就是不服從教令的「法」。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必須的。 治軍七件事,輕慢盜欺背亂誤。這是必須禁絕的。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 教令,過去在《李衛公兵法》第一次讀到,對軍隊而言,簡單說就是「軍隊的規矩」的意思。 國語字典說是「一國元首所頒布的條例」,其實沒有限定的,地方宗師也可以頒布教令。 諸葛亮這邊強調「教」。 這是一個因教而生的令。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 治亂,說的是裁撤不必要的官位,合併工作。意即去掉雜亂的部分,回歸到本質:反璞歸真的意思。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喜怒之間,必明其類。」 喜怒,君王的情緒管理。事實上,喜怒跟賞罰是連動的。 馬雲有句名言,還有人記得他是誰嗎? 員工辭職的理由百百種,其實不外乎兩大類:「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在人生中,遇到不同層次的人是很常見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陷入爭辯之中,但是《道德經》卻提醒我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花時間去和他人爭辯。 諸葛亮是個善於辯論的智者,但他卻認為“大辯不辯”。這是什麼意思呢?有時候,面對一些人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劣幣驅逐良幣這理論在各各朝代屢見不鮮,像中國早期使用銅幣,卻因番邦大量收購來鑄造兵器,使得政府不使用銅,改使用大眾易見的鐵幣來取代;在公司常常所謂的人事鬥爭,往往都是群眾力量,只要合群的就可以打敗孤立的,烏合之眾也能打敗諸葛孔明,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正是說此道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分析東西方人思維差異,探討儒家文化與科技快速變化之間的衝突。破解人生追求的根本,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探討成功人士追求的真正核心,探討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和為什麼他的謹慎導致蜀國的命運。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蚩姸同舟月自照 萬民苦海任沉浮 盼得貴人來相助 盛衰興廢民取邦 不往即來心不驚 不落分別是真言 蚩姸同舟月自照,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好的人事物,跟壞的人事物,是同時存在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總是可以看清楚,那些是好的,而是那些是壞的。不用糾結於現在一時的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在人生中,遇到不同層次的人是很常見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陷入爭辯之中,但是《道德經》卻提醒我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花時間去和他人爭辯。 諸葛亮是個善於辯論的智者,但他卻認為“大辯不辯”。這是什麼意思呢?有時候,面對一些人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劣幣驅逐良幣這理論在各各朝代屢見不鮮,像中國早期使用銅幣,卻因番邦大量收購來鑄造兵器,使得政府不使用銅,改使用大眾易見的鐵幣來取代;在公司常常所謂的人事鬥爭,往往都是群眾力量,只要合群的就可以打敗孤立的,烏合之眾也能打敗諸葛孔明,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正是說此道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分析東西方人思維差異,探討儒家文化與科技快速變化之間的衝突。破解人生追求的根本,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探討成功人士追求的真正核心,探討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和為什麼他的謹慎導致蜀國的命運。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蚩姸同舟月自照 萬民苦海任沉浮 盼得貴人來相助 盛衰興廢民取邦 不往即來心不驚 不落分別是真言 蚩姸同舟月自照,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好的人事物,跟壞的人事物,是同時存在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總是可以看清楚,那些是好的,而是那些是壞的。不用糾結於現在一時的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