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姿鑑賞
欣賞一把日本刀時,也許各人的感受不盡相同,日本刀之美所給我的深刻印象,它本身即帶有使心靈平靜的淨化能力。靜靜地欣賞日本刀時,彷彿在大自然中深呼吸一樣,不知不覺間感到神清氣爽、非常療癒。
第一個鑑賞刀劍的動作:「向刀輕輕一鞠躬」。這絕非是在嬌柔作做故作姿態,而是因為終於能鑑賞到此刀,對刀及持有人發自內心的感謝所致。
接著,以右手握住刀柄,向前推並將手臂打直與刀身呈90度,刀刃朝左並以垂直狀態觀賞"刀姿"。日本刀有趣之處,在於各時代所流行的主流刀姿都不盡相同,故刀姿除了有觀賞價值之外,還能夠鑑定刀身年代。
細察「踏張」區域
一把刀有無被修改過,先自名為「踏張(ふんばり)」的部位觀察,此區域平常被「刀履(ハバキ)」所蓋住,必須將刀裝卸下才看得到,這部份往刀尖方向延伸,是否約略呈現"八"字型。
紅線處為"踏張(ふんばり)"是觀察刀姿是否完整的重點
這個部位的重要性在於可以用它看出刀根的完整程度,甚至於能推斷時代。簡單來說就是一把完整的刀,要元幅略寬於先幅,就是有踏張的刀了。踏張完整度與正常刀長的推斷,是要當成同一組訊息來觀察,而完整的踏張與完整的刀根同樣重要。
實際觀察整把刀時,最好自稍微遠一點的地方看全部狀況,當別人持刀觀賞時自他的背後看過去也許會更好。看完以後再對刀身長度進行目測,對於刀劍鑑賞也是種重要的訓練。
刀身各部觀察
接下來欣賞這把刀細部,主要觀察地肌及地鐵,再其次則是刃紋鑑賞及詳細觀察匂口結構。
地肌鑑賞時,年代久遠的古刀最重要的就是看看是否有映り(うつり即刃紋在平地的部分形成的顯像、備前刀最多此技巧)的產生。有映り的話,請以靜態及稍微搖晃的狀態觀察看看。因為不論是靜態或稍微搖晃的狀態下,映り都會從刀履底部很清楚且連續的往刀尖處延伸過去。但是,只有出現一部份的話就不太可能是映り了,有可能是研磨時不小心留下的痕跡也說不一定。
接下來就要看看地肌是否為柾目肌。有柾目肌有的部位也就是鎬地了,初學者能夠分別出哪個是鎬地或是平地、刀背等等部位,就非常好了。
看過地肌後,則是刃紋鑑賞了。刃紋有哪些重點要看呢?即匂口結構的濃淡與叢(むら及燒刃同時產生的細微斑點)的有無及狀態,是刃紋鑑賞重點。叢的有無及狀態,幾乎能拿來作為名刀或凡刀的區分標準。
最後則是刀尖鑑賞,這個部份也是要以靜態及稍微搖晃的狀態觀察。第一是觀察刀尖刃區的彎曲程度及長度,其次是刀尖背部有無棟燒(刀尖燒刃延伸至此處)。這些都是刀尖最值得觀賞的部分。
腰物奉行屯所大哉問(疑難雜症專治區)
讀者問:
本人因對於日本刀身處基礎階段,至於書籍也只有圖說日本刀,知識有限所以如有冒犯請多包函。在下想請問踏張的不完整是如何不完整?是研磨不完整或是保養不完整或......對於刀莖的鑑賞有那些技巧?關於日本刀的鑑識養成可否推薦幾本書?一般刀莖是不需要保養如果研磨師在研磨時如果刀莖有“紅”鏽他需要處理嗎?要如何處理?還是不管它?
奉行曰:
先答觀念問題
完整即刀匠造好刀,交給研師研磨後經確認無誤,刀匠會在刀根上落下刀銘,照此狀況保存下來,不做任何改變者就是"完整"。
不完整者,即天災或人為,造成刀的某部位缺損,天災有很多種最嚴重的是火災。人為部份在"踏張"區來說,為了符合用刀者需求或配合刀裝,以"區送"方式向上磨。鑑定方法為"燒出--被刀履(ハバキ)所蓋住之刃區之燒刃起點"是否不見了?"際(ギワ)"鏽區及鑢目位置是否往下移?
刀姿完不完整,除影響美術價值外,也直接影響實際售價。
研磨並無完不完整的問題,只有專家與素人之分,以及應客戶需求及開鑑定書要達到何種程度的問題。保養也是看個人習慣及刀本身重要性,想成為專家就常來我這裡坐坐吧!
另外,日本刀書真是族繁不及備載,建議到台北市汗牛書局找找原文書,他們家也有網頁可供瀏覽。初入門者最好要有刀工大鑑(雖然漏列蠻多人的尤其是現代刀工),日本刀辭典或圖鑑之類的書。不過因作者各有師承故,用辭及見解也有些許不同。
最後,就是手上最好有把真劍來比對研究,研究完再轉手換另一把研究,就算窮人也能變成達人
補充回答
刀根當然也要保養,日本人的保養方式說出來你可能會笑,就是古人會用人臉上的油去保養,以維持最自然的鏽色(保養刀鍔也採用此法)。鏽色問題,大多為因濕氣或鹽分才會產生赤色鏽,可在保養時以丁子油去除.但千萬別用砂紙!會連原有的鏽色一起破壞掉。
刀根鑑賞也在於完整度及鏽色,完整之定義前已論及,人為的不完整者如下:
刀根遭磨上:底部稍微向上磨,尚未磨到銘刻者會磨太多,以致刀銘中數字或全部被磨掉者.前者勉強被視為完整品,後者則被為不完整進而影響價格。
刀根遭大磨上:整個刀根被磨掉完全走樣.特別是太刀需求大量減少,打刀崛起的安土桃山時期,此類磨上品最多,但不會影響價格。不過,新刀期以後的刀如有此情形者,價格會掉個十萬八千里喔!
刻上偽銘:明明無銘,為了某些意圖而刻上他人的銘刻者。
讀者問:
1.勾口--就刀紋而言是否就是波谷(或是山谷)的地方?
2.在文中提到的:「匂口結構的濃淡與叢(むら及燒刃同時產生的細微斑點)的有無及狀態,是刃紋鑑賞重點。叢的有無及狀態,幾乎能拿來作為名刀或凡刀的區分標準」。
--請問有”叢”比較好還是不好?
--您在例圖上所描述的斑點狀的沸聚形成叢,那三張圖是好刀紋的例子還是不好的?
--到底在勾口的地方是叢的斑點越明顯越好呢?還是相反
--是否可以更明白的說明一下?
奉行曰:
有關匂口,的確你所說的位置(在刃際與平地之間,像細線般的條狀物),是鑑賞刀劍的一大要點,不過因鍛冶流派不同,重點跟著不同,本文乃以備前傳的觀點觀之。"叢沸"過於粗大可能原因,一為燒製溫度過高,其次為在土置時不充份,都是造成此現象的因素之一。
在鍛冶流派上當然也有以沸為主的鍛法,如山城傳及大和傳,最有名就是相州傳。沸點很大刃紋變化很多,其模樣就跟奉行所舉例者大異其趣。但因如此注意外表,技術拙劣者鍛刀過程溫度太高,加上如果其地鐵摺疊鍛造過程稍有不慎,實用上是很容易斷刀的。
時至今日,相傳刀及備前刀都是我等愛刀家們垂涎之物,美術價值上各有千秋,你會選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