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一點,保護了學員也順利了自己-戶外冒險指導員的心得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12-0627企業溯溪協力,二件事值得留下紀錄

一、學員有腰椎舊傷,運動能力受限,在一處落差較大地方滑落,很大的頭盔碰撞岩壁石頭聲音,嚇了所有人,一瞬間學員斷片短暫失去意識及事後忘記摔落過程,很擔心頸椎脊椎問題那就是大傷害可能要CALL消防隊救援了,還好學員甦醒後能夠慢慢陪伴下自行移動撤回出口,事後討論,一路上多所調整頭盔正確位置保護了頭部,驚嚇很多我們(教練/承辦/指導員)

二、溯溪帶領,習慣帶著95公分的魔鬼氈條,預防溯溪鞋拉鍊爆開可以暫時固定方便繼續活動,本次發生2雙溯溪鞋底脫膠,全在我小隊,魔鬼氈條全派上用場,一切天意

多做一點,多準備一點,確實保護了學員,也順利了活動和自己。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前陣子跟朋友一起攀岩摔傷了脖子,休養了大半年。 老公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危險的活動,也一直叮嚀我要做好安全落下,不過那次經驗是在斜面上,我的手突然沒力,就這樣從高處掉下來,一瞬間實在無法反應讓自己雙腳著地這方式下降,就這樣,蹦的一聲,背部著地後,頭部大力的往地板彈,脖子就這樣受傷了。當下痛了一下後沒有
Thumbnail
每年都有人在攀岩館受傷,幾乎都是因為人為因素。Jon Heshka 教授進行攀岩者的行為研究,調查美國與加拿大共 8 家攀岩場近 700 名攀岩者,透過了解攀登者犯錯的原因來減少事故。 研究發現攀岩者相信他們在繫繩、確保、夾扣上非常小心,卻與實際的行為(觀察員看到有做確保措施)有很大的落差。
Thumbnail
陪先生去國三直升班鐵人營活動,以往都只在岸上觀看,這次我也鼓起勇氣,跟著參與了划獨木舟這項水上活動。 從救生衣穿戴、陸上操槳練習,教練都仔細地一一解說,因天氣炎熱,規定每個人一定要帶著充足的飲用水。 接著就在助教的協助下,順利坐進兩人座的獨木舟中,一開始不熟悉握槳方式,槳面吃水不足,姿勢也僵硬不
Thumbnail
上個月去郊外爬山,可能是前兩天下過雨,山路有點滑,我又邊走邊跟老友聊天,一小心就滑倒了,由於怕碰到頭,下意識就用手撐住身體,不但手掌立刻流血,而且手肘一陣劇痛,當下就覺得慘了,可能骨折了,馬上下山去醫院檢查。 在醫院照過X光後,醫師確認是骨折了,我緊張地問:「要打石膏嗎?」醫師表示,狀況不算太
Thumbnail
中搜教練的專業,讓我敢做「違反生物本能」的動作。
Thumbnail
身為一個親海教育推廣的教練,幾乎每團都會有一兩位極度恐海,而這個恐海很多來自於曾經發生過溺水,或大或小。 毫無疑問這個經驗會讓人對於玩水望而卻步,事實上我的家人就是在國中游泳課溺水過,以至於到現在依舊不愛玩水,不過在我的引導下已經可以接受穿著救生衣玩水囉!!接下來分享克服恐海的小技巧
中央尖山的山難新聞,展開了一個新的思路。如果真的碰上萬一,要怎麼處理,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結果。畢竟我們不希望看到這個,但是在山上真的碰上了,也不能只是在那邊慌張地等待救援。擁有更好的處置,才能夠將問題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如果真的在山上碰上意外受傷了,而且還不能直接下山,必須要依靠救難人員來協助的時
我現在腦海裡並沒有什麼太多以前工作的記憶,但是有些生活上的經歷卻會一輩子難忘。最近在學空中瑜珈,常有倒立的動作,有很多動作看似不可能,但大部分的學員都做到了。 我回想起有一年我去溯溪,有專業的領隊帶團,途中有一個瀑布,他先繞道上去,從上面把繩索固定好拋下來,然後示範如何在強大力量的瀑布激流下,靠自
Thumbnail
朋友相約去東引老鼠砂石林攀岩,保護點失效造成兩人雙雙墜落,一人重傷。 攀岩意外演變成朋友相告,揪團玩戶外活動發生意外,法律責任歸誰呢?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前陣子跟朋友一起攀岩摔傷了脖子,休養了大半年。 老公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危險的活動,也一直叮嚀我要做好安全落下,不過那次經驗是在斜面上,我的手突然沒力,就這樣從高處掉下來,一瞬間實在無法反應讓自己雙腳著地這方式下降,就這樣,蹦的一聲,背部著地後,頭部大力的往地板彈,脖子就這樣受傷了。當下痛了一下後沒有
Thumbnail
每年都有人在攀岩館受傷,幾乎都是因為人為因素。Jon Heshka 教授進行攀岩者的行為研究,調查美國與加拿大共 8 家攀岩場近 700 名攀岩者,透過了解攀登者犯錯的原因來減少事故。 研究發現攀岩者相信他們在繫繩、確保、夾扣上非常小心,卻與實際的行為(觀察員看到有做確保措施)有很大的落差。
Thumbnail
陪先生去國三直升班鐵人營活動,以往都只在岸上觀看,這次我也鼓起勇氣,跟著參與了划獨木舟這項水上活動。 從救生衣穿戴、陸上操槳練習,教練都仔細地一一解說,因天氣炎熱,規定每個人一定要帶著充足的飲用水。 接著就在助教的協助下,順利坐進兩人座的獨木舟中,一開始不熟悉握槳方式,槳面吃水不足,姿勢也僵硬不
Thumbnail
上個月去郊外爬山,可能是前兩天下過雨,山路有點滑,我又邊走邊跟老友聊天,一小心就滑倒了,由於怕碰到頭,下意識就用手撐住身體,不但手掌立刻流血,而且手肘一陣劇痛,當下就覺得慘了,可能骨折了,馬上下山去醫院檢查。 在醫院照過X光後,醫師確認是骨折了,我緊張地問:「要打石膏嗎?」醫師表示,狀況不算太
Thumbnail
中搜教練的專業,讓我敢做「違反生物本能」的動作。
Thumbnail
身為一個親海教育推廣的教練,幾乎每團都會有一兩位極度恐海,而這個恐海很多來自於曾經發生過溺水,或大或小。 毫無疑問這個經驗會讓人對於玩水望而卻步,事實上我的家人就是在國中游泳課溺水過,以至於到現在依舊不愛玩水,不過在我的引導下已經可以接受穿著救生衣玩水囉!!接下來分享克服恐海的小技巧
中央尖山的山難新聞,展開了一個新的思路。如果真的碰上萬一,要怎麼處理,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結果。畢竟我們不希望看到這個,但是在山上真的碰上了,也不能只是在那邊慌張地等待救援。擁有更好的處置,才能夠將問題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如果真的在山上碰上意外受傷了,而且還不能直接下山,必須要依靠救難人員來協助的時
我現在腦海裡並沒有什麼太多以前工作的記憶,但是有些生活上的經歷卻會一輩子難忘。最近在學空中瑜珈,常有倒立的動作,有很多動作看似不可能,但大部分的學員都做到了。 我回想起有一年我去溯溪,有專業的領隊帶團,途中有一個瀑布,他先繞道上去,從上面把繩索固定好拋下來,然後示範如何在強大力量的瀑布激流下,靠自
Thumbnail
朋友相約去東引老鼠砂石林攀岩,保護點失效造成兩人雙雙墜落,一人重傷。 攀岩意外演變成朋友相告,揪團玩戶外活動發生意外,法律責任歸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