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扣安全繩就開始攀爬,是自信 or 疏忽?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每年都有人在攀岩館受傷,幾乎都是因為攀岩者的失誤,即人為因素。因此美國攀岩協會贊助 Jon Heshka 教授進行攀岩者的行為研究,調查美國與加拿大共 8 家攀岩場近 700 名攀岩者,透過了解攀登者犯錯的原因來減少事故。

raw-image


研究發現,攀岩者相信他們在繫繩、確保、夾扣上非常小心(訪問是否有做確保措施),卻與實際的謹慎程度(觀察到的行為)不一致。尤其是自動確保器,82.9% 的攀岩者受訪表示完全同意「仔細檢查以確保正確夾住並鎖定在自動保護器中」,然而經由觀察,只有 10% 的人仔細檢查了他們的自動保護裝置。(研究翻譯放在文章最後)


正確的自動確保器扣入方式如下,不到 20 秒即可扣好


此結果可能的解釋是人們的自滿、自信、持續偏差、過度興奮、注意力不集中、分心以及缺乏開始攀登的系統化方法。攀岩者及其夥伴仔細檢查夾子、繫帶和保護裝置,可以從一開始就防止絕大多數繩索攀爬事故的發生。國外有許多未扣自動確保器而墜落的案例


美國攀岩商業雜誌 2013 年 12 月 16 日的報導寫到:「事故共同點是受害者經常經歷使用自動確保器,當一個程序變得自動化時,它會變得更加準確和不那麼費力,但它也變得不容易被腦袋有意識地接收,當一個步驟被跳過但所有其他步驟不受影響時,在自動程序中特別難以注意到跳過的步驟。」


結論


由此研究可知,使用自動確保器存在著非常高的「人為」風險,有九成的使用者沒有確實檢查並扣入自動確保器中。攀岩場經營者應能預見「攀登者忘記扣上自動確保繩帶而墜落」之意外發生,並提供有效的安全措施來避免。


為了防止「忘記扣」自動確保器,可設置警示旗、警告標誌、加強人員訓練、安全宣導、增加人力檢查、人力巡場等安全措施,這些皆為「落實攀岩確保」的方法。


若攀岩場提供自動確保攀登,卻沒提供攀岩確保的安全措施,發生意外時,則可能會因違反消保法,未提供「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之服務,而承擔賠償責任。例如:2020 年內湖運動中心蘇女攀岩墜落一案,攀岩館未提供適當的攀岩確保的安全措施,需負擔 95% 的責任,民事二審判賠 142.5 萬元。(新聞連結




以下提供研究的翻譯: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攀岩意外
2會員
6內容數
Enjoy Clilmbing Go Home Safely 願所有岩友都能平安回家
攀岩意外的其他內容
2024/10/30
錯!因為免責同意書違反消保法,不具法律效益。即使消費者簽署免責同意書,受傷出意外業者仍需負擔賠償責任。 依消保法第 10 條之 1 規定,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或第三人之損害賠償責任,不得預先約定限制或免除。
Thumbnail
2024/10/30
錯!因為免責同意書違反消保法,不具法律效益。即使消費者簽署免責同意書,受傷出意外業者仍需負擔賠償責任。 依消保法第 10 條之 1 規定,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或第三人之損害賠償責任,不得預先約定限制或免除。
Thumbnail
2024/10/21
警示旗僅是攀岩「前」確保的方法之一,若其他安全措施發揮正常的警示效果,警示旗錯誤設置就與傷亡無直接的因果關係,事故責任將由攀登者承擔。 但是!當警示旗成為「唯一」且「錯誤設置」的攀岩前確保措施,業者未提供適當的攀岩前確保措施(違反消保法),攀登者因此傷亡,業者須付賠償責任。
Thumbnail
2024/10/21
警示旗僅是攀岩「前」確保的方法之一,若其他安全措施發揮正常的警示效果,警示旗錯誤設置就與傷亡無直接的因果關係,事故責任將由攀登者承擔。 但是!當警示旗成為「唯一」且「錯誤設置」的攀岩前確保措施,業者未提供適當的攀岩前確保措施(違反消保法),攀登者因此傷亡,業者須付賠償責任。
Thumbnail
2024/10/16
藉由 2020 年內湖運動中心攀岩墜落的案例,探討攀岩者與業者的責任歸屬。 若攀岩場有提供適當的安全服務,則未扣上安全鎖而發生的意外,即是攀岩者的責任。
Thumbnail
2024/10/16
藉由 2020 年內湖運動中心攀岩墜落的案例,探討攀岩者與業者的責任歸屬。 若攀岩場有提供適當的安全服務,則未扣上安全鎖而發生的意外,即是攀岩者的責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許多剛開始接觸走繩運動的人,常常會跟我們說:「走繩好難!」,就連特技團的學生在接觸走繩時,儘管已經有良好的身體基礎以及訓練,仍然會覺得走繩是一項很難上手的運動。但其實,走繩是有技巧的! 在還沒有技巧之前,我們確實也花了很久很久的時間練習,但俗話說:「久病成良醫」(?),練了14年,我們終於發展出一套
Thumbnail
許多剛開始接觸走繩運動的人,常常會跟我們說:「走繩好難!」,就連特技團的學生在接觸走繩時,儘管已經有良好的身體基礎以及訓練,仍然會覺得走繩是一項很難上手的運動。但其實,走繩是有技巧的! 在還沒有技巧之前,我們確實也花了很久很久的時間練習,但俗話說:「久病成良醫」(?),練了14年,我們終於發展出一套
Thumbnail
3月初的比賽中扭傷右腳導致無法攀岩,也促使我在家中架設了一組指力訓練器材,開始了為期兩個多月的指力訓練。原先能夠爬V3-V4的人,在三個月沒攀岩、一週只做3-4次指力訓練的我,在回到岩館後究竟還剩下多少攀岩能力? 這是一次意外的測試,實驗的結果,卻也有些出乎意料...
Thumbnail
3月初的比賽中扭傷右腳導致無法攀岩,也促使我在家中架設了一組指力訓練器材,開始了為期兩個多月的指力訓練。原先能夠爬V3-V4的人,在三個月沒攀岩、一週只做3-4次指力訓練的我,在回到岩館後究竟還剩下多少攀岩能力? 這是一次意外的測試,實驗的結果,卻也有些出乎意料...
Thumbnail
AI 摘要撰寫:攀岩不僅是體力活動,亦是心理上的挑戰。本文分享作者如何克服持續攀岩不規律帶來的困難,以及與男友對攀岩的不同感受。未來攀岩,應該注重呼吸和專心攀岩,肌力雖重要,但次於心理因素。
Thumbnail
AI 摘要撰寫:攀岩不僅是體力活動,亦是心理上的挑戰。本文分享作者如何克服持續攀岩不規律帶來的困難,以及與男友對攀岩的不同感受。未來攀岩,應該注重呼吸和專心攀岩,肌力雖重要,但次於心理因素。
Thumbnail
攀岩抱石是可以培養身體的力量和靈活性的健身活動,提升心理素質和精神挑戰。許多人參與攀岩抱石是為了享受挑戰、探索自己的極限,並與其他攀岩者建立友誼和共享經驗。透過成年後的第一次攀岩,領悟人生。
Thumbnail
攀岩抱石是可以培養身體的力量和靈活性的健身活動,提升心理素質和精神挑戰。許多人參與攀岩抱石是為了享受挑戰、探索自己的極限,並與其他攀岩者建立友誼和共享經驗。透過成年後的第一次攀岩,領悟人生。
Thumbnail
「體驗教育」、「探索教育」的概念很早就已經帶入台灣,而在近年越來越受到家長以及教育單位的關注,除了學校基本教育以及單純授課之外,透過體驗教育的「做中學」方式,讓學生或企業能在戶外活動中累積經驗,搭配專業引導員的帶領,就能將自身體驗經驗轉化為學習,甚至能夠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成為能終身受用的體悟。
Thumbnail
「體驗教育」、「探索教育」的概念很早就已經帶入台灣,而在近年越來越受到家長以及教育單位的關注,除了學校基本教育以及單純授課之外,透過體驗教育的「做中學」方式,讓學生或企業能在戶外活動中累積經驗,搭配專業引導員的帶領,就能將自身體驗經驗轉化為學習,甚至能夠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成為能終身受用的體悟。
Thumbnail
本篇會以事先排除干擾的角度引導大家,讓各位在學習得初期就能避免養成壞習慣,並開始訓練。
Thumbnail
本篇會以事先排除干擾的角度引導大家,讓各位在學習得初期就能避免養成壞習慣,並開始訓練。
Thumbnail
登階訓練也是在健身房常見下肢訓練,特別是動作模式幾乎等同於上樓梯,因此如果有爬山需求、腳要抬高再往下踩的或是練習單腳穩定性,可以從這個動作介入學習 身為教練在設計動作的前提下,所有目標要知道『訓練的目標』,動作中有什麼是我們想要看到的、不想看到的、訓練部位哪裡是需要感受的,最後才是調整動作讓學生學習
Thumbnail
登階訓練也是在健身房常見下肢訓練,特別是動作模式幾乎等同於上樓梯,因此如果有爬山需求、腳要抬高再往下踩的或是練習單腳穩定性,可以從這個動作介入學習 身為教練在設計動作的前提下,所有目標要知道『訓練的目標』,動作中有什麼是我們想要看到的、不想看到的、訓練部位哪裡是需要感受的,最後才是調整動作讓學生學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