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及B他們倆是求學時期的好朋友,很多想法都非常相似。出社會後,他們倆依舊保持密切聯繫,彼此分享著生活。其中他們也理解到,未來要讓生活變得更好,唯有投資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二個人開始著手並了解投資這件事。
平時在很多觀念上想法一致的兩人,卻在何時投入市場的時間點就有了分歧。A認為,投資就應該愈早愈好,先投入再慢慢觀察;但B卻認為,應該要通盤計劃,才能把資金投入市場,畢竟都是辛苦賺來的錢。
於是接下來,A利用每個月存下來的錢買入股票零股;而還在觀望的B,則把錢活存在銀行裡,等待股市達到預期價位才肯投入市場。
一年過去後,A利用每個月的閒錢已買了一些股票,但B卻遲遲等不到買點,仍在場外觀望。這一年當中,股價大跌讓A的資產縮水了2成。B就對A說,投資還是得計劃周詳再投入,才不會讓自己受傷。
雖然大跌讓A的資產損失了2成,但他仍持續每個月用閒錢買入,更累積了一些投資心得;反觀B還是處於計劃的路上,他相信股市還會再跌更深,等到低點他才要出手。
直到第3年,因為景氣大好,使得股市大漲。前2年雖然股市處於低點,仍不斷買進的A,也讓股數增加更多,加上配息,A的股票市值卻增長了3成。股市大漲的結果,連帶使得所有標的價格大漲,B仍舊在等股價下修後才肯進場。
我們先來了解,你買進的股票代表的本質是什麼?
股票背後的意義是代表著一間公司,公司販售產品或服務,替公司帶來收益,扣掉製造成本、營運成本、人事成本,最後將盈餘藉由股利形式分配給投資者;沒有分配盈餘的公司,就將資金再投入,擴大產能,提高獲利能力,這就是買入股票的本質。
但很多投資者看到的只是軟體上的數字,想要逢低買進、逢高賣出。以A及B的例子為例,A愈早投入市場,愈早享受公司帶來的獲益;而B的計劃就是先將資金準備好,等到買入價格的到來。
這就是二人觀看股票角度不同,就會做出不同選擇及行動。
投入股市前,除了閱讀外,同時也研究了很多檔個股或ETF,試著從總體經濟及基本面初步了解,更嘗試藉由EPS,來計算出買入的合理價。
算著算著,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都沒有進入市場,總在等待「最佳買點」。一等就等了半年之久,就像網友所稱呼的「等等黨」,等下好離手的時機點。
直到一天,閱讀到一本書後,開始理解到市場先生的情緒變化莫測,今天大漲明天隨即大跌,永遠不會有算準的一天。於是撇開計劃,直接行動投入市場,買進第一檔零股。
果然投入市場後,股市的漲跌才與自己有關,從中感受股價帶來的感受。漲時會覺得很開心,跌時會覺得是不是看錯標的;隨著投資時間拉長,情緒上對於漲跌的敏感度就沒那麼高,可以更冷靜地看待股市上沖下洗。
同時理解到股市下跌才是投入的機會點,買進的第一筆價格就會成為自己的「定錨價格」,只要低於定錨價位就會慢慢買進,愈跌愈買。慢慢培養自己的盤感,也累積出自己投資策略。
「計劃」是前往成功的藍圖;
「行動」是實現成功的關鍵。
從A及B的例子,以及個人的經驗,告訴我們「行動」才是達到目標最終的方法。雖然計畫周詳再行動是最好的方式,但什麼是最完善的計畫?
工作上或出遊時,也常因為突發狀況造成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得臨時更改策略或行程。投資也是,計劃再周詳,股價也不會照著你的計畫走。凡事只停留在計畫這步驟,目標終將無法達成。
因此,若讀者目前還是處於計畫的階段,懸緝建議你,何不邁出第一步,用小筆資金投入市場,先感受投入市場帶來的心理變化,再慢慢去調整未來的策略。
---------------------------------------------------------
你也可以在這些地方看見懸緝的創作
👉🏽FB粉絲團:廣告製片懸緝圖創正能量
👉🏽圖像創作(投資理財):IG
👉🏽圖像創作(圖像創作):IG
👉🏽影像創作: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