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植物探索】枸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枝。圖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枝。圖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文/許貞慧

您可知道,現今所食用的黃色檸檬是枸櫞和苦橙混種的近親?枸櫞屬芸香科柑橘類的植物,其果狀似木瓜、檸檬或柚子,因具香氣,又稱香櫞、枸櫞子及香泡。為孔雀明王的四種持物之一,亦是準提菩薩第五手掌上放置的俱緣果,故「枸櫞」亦稱俱緣果與枸櫞果,在佛教中寓意調伏或息災。

果。圖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果。圖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枸櫞的梵語Matulunga,音譯摩登隆伽、摩獨龍伽,是芸香科植物香圓的成熟果實,原產印度。屬常綠小喬木,枝上有硬棘針,葉長橢圓形,葉緣有波狀鈍齒或鋸齒,呈淡綠色;花為總狀花序或叢生於葉腋,果實卵形或橢圓形,成熟時為淡黃色,不容易剝離,果皮粗厚而有肋紋,有佛手柑的香味,但果肉味道酸苦,不堪生食,多供觀賞或藥用。

《南方草木狀》曾記載「枸櫞,子肉甚厚,白如蘆菔,女工競雕鏤花草,漬以蜂蜜。亦名香櫞。」枸櫞的生長習性適於高温多濕環境,果實成熟時黃澄澄的令人垂涎。古時劉伯溫文集《郁離子》寫過一則故事,有位梁王非常喜歡吃水果,派遣使者到吳國去索水果,吳國人絞盡腦汁,第一次給了桔子,梁王覺得美味又再索不同水果,第二次給了柑子,更加美味,後來不斷索取,吳國人已經沒有甜的水果了。梁王不信,親自去看,看到野農家種滿一種如瓜果大又如桔柑,很誘人,這果子便是香櫞。他重金索買,吃了之後酸得無法下嚥,梁王才知被香櫞外表所惑。這故事也教導大眾,看待人事物不能執著外觀、外表,應探究內涵與本質,才不致被外在的假相所蒙蔽。

葉序。圖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葉序。圖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莊溪

【延伸閱讀】
佛教植物網
👉 http://lnago.com/ADQF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沙龍
74會員
798內容數
勵志、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2025/02/14
海上來的光-雲林媽祖文化主題古物展,展覽進入倒數❗ 將於2/23圓滿落幕,還沒看展的朋友快把握機會!
Thumbnail
2025/02/14
海上來的光-雲林媽祖文化主題古物展,展覽進入倒數❗ 將於2/23圓滿落幕,還沒看展的朋友快把握機會!
Thumbnail
2025/02/13
針線穿梭,繡出千年風華;絲絲入畫,細織文化情深。 「 華彩繡心韻 細織兩岸情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刺繡展 」,將顧繡、絨繡、三林刺繡三大流派的藝術瑰寶齊聚佛館,為您呈現精巧絕倫的刺繡精品。
Thumbnail
2025/02/13
針線穿梭,繡出千年風華;絲絲入畫,細織文化情深。 「 華彩繡心韻 細織兩岸情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刺繡展 」,將顧繡、絨繡、三林刺繡三大流派的藝術瑰寶齊聚佛館,為您呈現精巧絕倫的刺繡精品。
Thumbnail
2025/02/05
只要根不壞,荒地也能開花; 只要心不死,絕處也能逢生。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2025/02/05
只要根不壞,荒地也能開花; 只要心不死,絕處也能逢生。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文 / 許貞慧 二千多年前《史記》對椰子已有記載,在古書中又稱名「胥椰、椰僳、越王頭、椰糅」等。印度半島至澳大利亞、印尼至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均有栽種,為重要的熱帶木本油料作物,具極高經濟價值,全株都有用途。 椰子亦被稱為「Shrifala」,吉祥果之意,是祭神之果。 《大唐西域記》卷十:「迦
Thumbnail
文 / 許貞慧 二千多年前《史記》對椰子已有記載,在古書中又稱名「胥椰、椰僳、越王頭、椰糅」等。印度半島至澳大利亞、印尼至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均有栽種,為重要的熱帶木本油料作物,具極高經濟價值,全株都有用途。 椰子亦被稱為「Shrifala」,吉祥果之意,是祭神之果。 《大唐西域記》卷十:「迦
Thumbnail
香茅的故事是有點難找..  香茅位於東南亞無論在料理,或是精油都是具有代表的 香茅的故事源於印度神話,傳說再有一天一名在天上的聖女雪檬到人間的草原中尋視 可能是替酒織女神伐樓尼尋找蘇摩的原材料(這邊科普一下大概就是鼠鼠夷汁,或天神版快樂肥宅水吧~) 就這樣子找著找著,她就一個不小心遇到了人間
Thumbnail
香茅的故事是有點難找..  香茅位於東南亞無論在料理,或是精油都是具有代表的 香茅的故事源於印度神話,傳說再有一天一名在天上的聖女雪檬到人間的草原中尋視 可能是替酒織女神伐樓尼尋找蘇摩的原材料(這邊科普一下大概就是鼠鼠夷汁,或天神版快樂肥宅水吧~) 就這樣子找著找著,她就一個不小心遇到了人間
Thumbnail
傳說印度聖果「油甘果」是佛經中的「庵摩羅果」,在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學中,視為延年益壽食材,因其富含維他命C,所以有「救命果、綠寶石」美名。
Thumbnail
傳說印度聖果「油甘果」是佛經中的「庵摩羅果」,在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學中,視為延年益壽食材,因其富含維他命C,所以有「救命果、綠寶石」美名。
Thumbnail
黃熟香 四覬 白附子 二覬 丁香皮 五兩 藿香葉 四兩 零陵香 四兩 檀香 四兩 白芷 四兩 茅香 二覬 茴香 二覬 甘松 半觔 乳香 一兩(另研) 生結香 四兩 棗 半覬焙乾 又方入蘇合油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勻窨月餘作丸或餅炙之
Thumbnail
黃熟香 四覬 白附子 二覬 丁香皮 五兩 藿香葉 四兩 零陵香 四兩 檀香 四兩 白芷 四兩 茅香 二覬 茴香 二覬 甘松 半觔 乳香 一兩(另研) 生結香 四兩 棗 半覬焙乾 又方入蘇合油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勻窨月餘作丸或餅炙之
Thumbnail
藥草魔法 檸檬(Citrus limon) 身為藥草與廚房女巫,檸檬可說是最佳良伴,取得方便,價格也不昂貴,而且擁有許多妙用喔。 關於檸檬的起源相當神秘,目前還沒有確實的答案,許多人認為檸檬應該來自於緬甸與中國,也有人認為來自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帶,後來十字軍東征的時候,將檸檬由亞洲帶往了歐洲地區
Thumbnail
藥草魔法 檸檬(Citrus limon) 身為藥草與廚房女巫,檸檬可說是最佳良伴,取得方便,價格也不昂貴,而且擁有許多妙用喔。 關於檸檬的起源相當神秘,目前還沒有確實的答案,許多人認為檸檬應該來自於緬甸與中國,也有人認為來自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帶,後來十字軍東征的時候,將檸檬由亞洲帶往了歐洲地區
Thumbnail
您可知道,現今所食用的黃色檸檬是枸櫞和苦橙混種的近親?
Thumbnail
您可知道,現今所食用的黃色檸檬是枸櫞和苦橙混種的近親?
Thumbnail
看到上面黃澄澄的柳橙,不知道你的心情是什麼?香甜多汁?流口水?心情不自覺得明亮起來?或是嘴巴想咬東西?上面這些都是柑橘類精油對於生理造成的正常現象喔!然而其實柑橘類還可以細分很多種類別,舉例來說,你一定知道檸檬跟萊姆,或是橘子跟柳丁在某些程度上還是有些不同的地方。 從芳療的角度,這些柑橘類的果實有許
Thumbnail
看到上面黃澄澄的柳橙,不知道你的心情是什麼?香甜多汁?流口水?心情不自覺得明亮起來?或是嘴巴想咬東西?上面這些都是柑橘類精油對於生理造成的正常現象喔!然而其實柑橘類還可以細分很多種類別,舉例來說,你一定知道檸檬跟萊姆,或是橘子跟柳丁在某些程度上還是有些不同的地方。 從芳療的角度,這些柑橘類的果實有許
Thumbnail
油甘是近幾年來非常火熱的超級水果,其有入口酸澀,卻回甘的韻味。在物質不豐的年代,油甘多被製成蜜餞,只是隨著物質豐富,油甘漸被人們遺忘,如今因為養生熱潮,又再度火紅起來。本文茉莉釀油甘,透過發酵轉化,讓油甘釋放出清新的果香,與甜美的茉莉花香融合成具有豐富層次的花果蜜香,還會回甘,最適合飽餐後來上幾顆。
Thumbnail
油甘是近幾年來非常火熱的超級水果,其有入口酸澀,卻回甘的韻味。在物質不豐的年代,油甘多被製成蜜餞,只是隨著物質豐富,油甘漸被人們遺忘,如今因為養生熱潮,又再度火紅起來。本文茉莉釀油甘,透過發酵轉化,讓油甘釋放出清新的果香,與甜美的茉莉花香融合成具有豐富層次的花果蜜香,還會回甘,最適合飽餐後來上幾顆。
Thumbnail
有著奇特佛手造型的佛手柑,具有柑橘類的清雅香氣,被譽為「君子之香」,深受文人與富貴人家的喜愛,經常擺在案牘,供玩賞聞香。芳療用的Bergamot精油也經常被翻成佛手柑,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也在文章中加以辨析。
Thumbnail
有著奇特佛手造型的佛手柑,具有柑橘類的清雅香氣,被譽為「君子之香」,深受文人與富貴人家的喜愛,經常擺在案牘,供玩賞聞香。芳療用的Bergamot精油也經常被翻成佛手柑,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也在文章中加以辨析。
Thumbnail
其實,我們每天都與植物親密約會,相較於肉類,它們在飲食中的位置並不遜色,甚至有愈來愈占據主導地位。對於植物類食物,如果能用植物學的知識來談論,用美食家的味蕾來品嘗,那應該會是一種奇妙的旅程吧!
Thumbnail
其實,我們每天都與植物親密約會,相較於肉類,它們在飲食中的位置並不遜色,甚至有愈來愈占據主導地位。對於植物類食物,如果能用植物學的知識來談論,用美食家的味蕾來品嘗,那應該會是一種奇妙的旅程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