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植物探索】油甘

2024/04/1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許貞慧

油甘果實。圖 / 莊溪、蔡清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油甘果實。圖 / 莊溪、蔡清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傳說印度聖果「油甘果」是佛經中的「庵摩羅果」,在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學中,視為延年益壽食材,因其富含維他命C,所以有「救命果、綠寶石」美名。原產於古印度,其梵文amalaka為潔淨、無垢、清淨之意,為古代修行旅者必帶聖品。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曾記載:「餘甘子,味甘寒、無毒,主風虛熱,補益強氣,久服,輕身,延年長」。文中所指的「餘甘子」即為油甘的正式名稱。

圖 / 莊溪、蔡清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圖 / 莊溪、蔡清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盛唐時期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記載「阿摩洛迦,為印度藥果之名也」即油甘,別名亦稱「庵沒羅果、庵摩洛迦果、阿摩勒果」等,《本草拾遺》也印證「庵摩勒」就是油甘的梵文名稱。

油甘學名摩勒,屬落葉喬木,初生時嫩枝葉被毛互生,類似羽狀複葉,單性同株,雄花多數,具細長之花梗,花呈淡黃色,雌花短梗或幾乎無梗,雌雄花瓣均6枚。春天開花,秋天豐收,果形圓大,果皮光滑,果肉半透明,內含種子6粒,採摘新鮮油柑呈透明翠綠或黃綠色,熟時呈赤紅色。

油甘果為藥食同源水果,根、葉、果實具有高度藥用價值,被列為養生聖品。在台灣50—60年代,多做成蜜餞,屬阿嬤級的零嘴,果肉醃漬後呈現黃褐色澤,吃起來不酸不澀,生津回甘,具潤喉效果。

有2000多年歷史的神奇油甘果,在佛陀紀念館佛教植物園玄奘大師區與祇園區,皆能見到此樹種。

【延伸閱讀】
佛教植物網
👉 http://lnago.com/ADQM6

勵志、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