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度滿點的校園作品一直是我放鬆時的好選擇之一,而最近意外發現的《好想做一次》不僅結合了美國高中生青春、瘋狂又熱愛自由,展現自我的特點,同時也觸碰了家庭關係、宗教認知、自我探討與PTSD、酷兒等議題,內容之豐富,節奏之明快,絕對是我個人會推薦的校園生活類喜劇類型。
作品本身講述印度裔的美籍高中生迪薇·威舍庫瑪的校園生活,在高一失去父親後,她與小夥伴一心想達成自己心目中期許的模樣,與校園男神派克斯頓來一場眾人稱羨的完美愛情,打敗課業上時時與她作對的死對頭班,並盡己所能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
作品本身的一大特點在於,主要角色群有絕大多數來自於少數族群,日裔美籍,亞裔美籍,印度裔美籍,深色皮膚的理科女性與酷兒運動員族群,這陣仗堪比文化大熔爐。
而這樣的文化組成也成為本劇的一大看點之一,文化間的碰撞議題與印度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推動劇情的一大助力,這些元素也讓該劇在撥出後收到了諸多正面的評價,被認為是好萊塢塑造南亞角色的分水嶺,並打破了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
《好想做一次》的原文片名為《Never have I ever》,每一集的標題都是「Never have I ever......XXXXX」,這或許會讓許多跟我一樣愛看美劇的朋友有種熟悉感。
Never have I ever是一種非常熱門的一種drinking game(飲酒遊戲),玩法是每個人輪流說出自己沒有經歷過但非常瘋狂的事,譬如「我從來沒有跟朋友的家人親熱過」、「我從來沒有試圖逃離警察的攔截」、「我從來沒有因為好玩按過火災警報器」等。而這時現場如果有人做過這種事,他就必須喝下一杯酒。
而這樣的語法成為了《好想做一次》每一集標題的巧思「我從來沒有…….好好道過歉」、「我從來沒有…….背叛朋友」、「我從來沒有……擺脫處女之身」、「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像個印度人」,這些都是每一集的標題,也都是每一集的主題,
這些瘋狂或許會更加堅定迪薇的瘋女人設,但同時也讓人注意到,正是這些「我從來沒有……」,恰恰組成了每個人內在最大的渴望,而在最後一集迪薇父親的再度出現,我個人認為一方面暗喻著迪薇「從來沒有…….忘記父親」、同時也「從來沒有…….嘗試過與父親道別」。
女主角迪薇的瘋女人設真的非常巧妙,你能從諸多劇情中感覺到她有時候真的是瘋到想給她兩巴掌,有時候又可憐到像隻憂鬱的黃金獵犬,自私的行為層出不窮,犯錯的頻率遠勝巷口麵攤的無預警公休,但就是這樣的主角,反而讓人格外有認同感。
迪薇的強勢,自負,全都是表象,她的脆弱,無助,反倒在心理諮商時才會流露,這是否也暗喻了在現今社會,僅僅是青少年,就需要去建立起一個能讓人景仰羨慕的人設,而將真實的自己封閉。
在劇情中可以發現,故事的開頭源自於迪薇父親的去世,但除非他人提起,否則迪薇對此幾乎是閉口不談,即便點到,迪薇也會用輕鬆但強勢的語氣帶過,唯有在第一季與母親坦承交流時,母女二人才能討論這個話題。
而隨著第二季迪薇父親的出場次數銳減,很容易讓人有迪薇已經走出傷痛的錯覺,但這時的回馬槍卻又提醒著觀眾與迪薇自己,父親對她的影響,本身就是構成迪薇現今模樣的重要因素,因為父親,迪薇希望考上普林斯頓,因為父親,迪薇成為了豎琴手,因為父親,迪薇與大多數的印度女孩與眾不同,即便父親不再了,但因為他的影響,迪薇才成了那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自己。
就像是你我一樣。
我很慶幸自己是在今年才發現這部影集的,這恰恰能讓我在短時間內一口氣品嘗完整整四季的高潮迭起,並不斷回味其中的餘韻,《Never Have I Ever》相比那些你耳熟能詳的校園作品更有層次,其中能延伸的議題與討論空間也更大,除了幽默感與劇情編排都十分巧妙外,你能注意到該劇將印度特有的家庭習俗與觀念用幽默巧妙的方式呈現在作品中,包含了包辦婚姻與傳統大家庭結構,甚至是女性在印度文化中的種種不平等待遇,這些雖然在作品中以幽默的手法去解構,但核心卻是一種與自由奔放的美式文化截然不同的傳統束腹,在兩種文化的強烈碰撞下,所誕生的便是迪薇·威舍庫瑪這位獨特卻又特例的女性。
幽默,只是這部作品的優點之一,脆弱,成了整部作品我最喜歡的部分,就像是我最近同樣熱愛的另一部作品《Love》一樣令人著迷,只是更加輕鬆,更加青春而已,有空再與各位好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