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部電影不可或缺的軀幹,聆聽原聲帶更是在離開影廳之後,讓感官與記憶一次次重回電影情境的魔法。本次從「創作與表演」為經、「成長軌跡」為緯,精選三部分別以搖滾、爵士、音樂劇為題材的音樂電影,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能走進角色的創作心境,並從中重新感受音樂帶來的純粹感動。
《搖滾青春戀習曲》的劇情單純、青澀、也十分熱血。本是為了追求神秘女子 Raphina,14 歲的 Conor 以「Sing Street」為名,與校園內不受歡迎的雜牌軍團組成樂團,因緣際會走上創作之路。家庭與校園對 Conor 而言就像一座充滿束縛的監獄,而音樂則是他取得話語權的工具,能將現實煩惱一一拾起,透過創作提出反抗,並從中漸漸探索自己的模樣、理解應該追逐著什麼目標。
The Frames 樂團出生的導演 John Carney,編導的作品如《曾經,愛是唯一》與《曼哈頓戀習曲》皆從音樂創作者的視角出發,直面不同人生階段的難題。《搖滾青春戀習曲》則是導演改編自年少經歷的一次嘗試,不禁讓人回望青春時期的徬徨與夢想,更給予觀眾向前一搏的能量。
電影以 80 年代的愛爾蘭為舞台,從 A-ha〈Take On Me〉到 The Cure〈Inbetween Days〉,除了融合當代社會氛圍與妝髮造型,更藉一首首當代膾炙人口的搖滾樂,創造都柏林帶著些微無力感卻又具向上力量的獨特氣息,為電影添增迷人的懷舊色調。
非常喜歡 Sing Street 創作的幾首歌曲,如反抗體制而生的〈Brown Shoes〉、追尋自由的〈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而正如同愛情有 happy-sad,當然有些歌曲也承載了少年情竇初開、夢想萌芽的欣喜與悵然,因此雖然風格各異、字裡行間透露些微稚氣,還是讓人印象深刻不斷聆聽。
▶ 私房愛歌〈UP〉
歌曲由吉他與獨唱展開,慢慢加入鋼琴乃至於整個樂團的伴奏,輕快的調性訴說 Conor 創作的願景。
我一定要成為世界第一的爵士樂手!
電影描寫以「成為世界第一的爵士樂手」為夢的薩克斯風少年宮本大,隻身一人來到東京發展的逐夢旅程。除了王道熱血的動畫風格,《藍色巨星》更是一部寫實的職人劇,他細膩刻畫了 JASS 樂手們內心對於「被聽見」的渴望與「被看見」的執著,還有為求成長伴隨而來的迷惘與撞牆,彼此交織在團隊茁壯之前的辛苦過程之中。
作為一部現場演奏場景吃重的動畫電影,配樂製作絲毫不馬虎,不僅邀請葛萊美肯定的知名音樂家上原廣美擔任音樂監製與鋼琴演奏,更聚集薩克斯風新星馬場智章與樂團 millennium parade 鼓手石若駿共同演繹。
現場演奏的呈現,也將漫畫裡閃爍的金光、四溢的線條轉譯為動態,輔以環繞式的運鏡側寫聽眾神情,即使3D有點崩(笑),仍像親臨現場演出一般,既可以共感演奏者與觀眾的心境,跟著節奏搖擺的同時,更能感受爵士「將當下限定的心情演奏出來」的獨特魅力。
除了主角阿大之外,對於 JASS 其餘成員的側寫也不遺餘力,為了一起演奏而努力追上大家的玉田、從小在音樂體制成長而遵循固定公式的雪祈,他們分別扮演著不一樣的表演心境,而看著三個人懷抱著各自想法,毫無保留在演奏中相互碰撞,並在其中回顧自身的成長歷程時,絕對是全片最過癮、最動容的地方。
▶ 私房愛曲〈FIRST NOTE〉
既是 JASS 的登台處女作也是最後一舞,除了看見三人的進化,更是充滿情懷的讓人淚灑影廳,其中三個人分別的 solo part 更是全曲的亮點!
改編自音樂劇《吉屋出租》創作者強納生拉森的真實故事,《倒數時刻》聚焦在即將邁入30歲的強納生,為創作出第一部作品之前的種種瓶頸。對沒有終點的創作歷程感到迷惘、質疑作品是否會被觀眾理解,當這樣的不確定性伴隨時間流逝,滴答聲彷彿填滿生活的每個角落,成為催促自己不斷向前的焦慮,電影正描繪任何創作者都曾體會過的成長痛。
電影交由曾操刀眾多音樂劇的林-曼努爾·米蘭執導,一首首歌曲除了撥開創作者求好心切的焦急心境,更從強納生的個人生活出發,建立起他的愛情情境與友情狀態,最後回歸自我,寄託強納生邁入新的人生階段伴隨的恐懼與創作初衷。
▶ 私房愛曲〈Louder Than Words〉
像獨白一般訴說強納生一路走來的創作心境,也透過許多問句堆疊,激勵創作者繼續堅持做出好作品。
▶ 延伸閱讀:
若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movie.aud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