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中華聖母主教座堂
隨談分類:文化景觀
文化資產登錄:尚無
建成年代:民國五十三年(1964)
走訪日期:課餘總來閒逛
今日所在:臺南市中西區開山里開山路。請點擊此處
諸君午安。
三年前,升大二的暑假,對學了一年的東西沒有方向,不知學了幹嘛,有念頭轉學,但考量也不少,所以遲遲不敢行動,常心煩意亂;一次中午,在學校附近吃陽春麵,飯後沒想太多,走進一旁中國宮殿式的教堂,坐著想了一下午,那天的課也就這樣翹了。
臺灣的天主教信仰,最早是十七世紀初,由控制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傳入,後因其離開而中斷傳播,直至清領咸豐九年(1859),西班牙傳教士郭德剛(1832~1895)從打狗港登岸,成立簡易傳教所(今高雄玫瑰聖母殿),二百年前的傳教才又繼續開枝散葉。
今日,天主教在臺已為一宗。依天主教制度,各教堂有其隸屬教區,每個教區又有主教座堂,為地方上最高級神職「主教」的駐地,其字意即設有主教專屬座位之教堂。
臺南教區首任主教羅光(1911~2004),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購開山路之地並設計,計畫建新教堂,並於隔年完工,由時任教廷駐華公使高理耀祝聖,名「中華聖母主教座堂」,內外風格均採中國宮殿式,與隔一條開山路、大埔街之延平郡王祠、大埔福德祠相呼應。
相傳清末義和團之亂,聖母瑪麗亞曾於河北庇佑信徒,而有「中華聖母」之稱,其服飾、坐姿為典型的中國宮廷風格,仿自當時流出海外的慈禧太后照片。
摺頁翻開前,第一眼看到的封面為座堂外觀之立面照,入口處的「天主堂」匾清楚地展示該建築之歸屬與功用,其右旁有塊反光之金屬牌面,上標「天主教台南教區中華聖母主教座堂」與其英文字對照,強調不同於其他教堂的「座堂」身分。
封面背景的藍天白雲,由此一直延伸到第二、第三面,並從左側淡出。
淡出的那頁印有簡易地圖,大致透過臺南車站、東門圓環、臺南大學與湯德章紀念公園成為四點一面,圖上有鄰近的天主教堂之位置,和臺文館、孔廟等地標。較細碎的景點與餐飲資訊則呈現在地圖下的綠格。
個人看了綠格很久,有不少是大學四年常去的,幾經變化而多有不同,譬如地圖上「波尼法藝文中心」原亦為天主堂,因缺神父駐足而轉型為藝文中心。很想留作下篇細談。
與綠格淡出方向相反的,是座堂立面基石最底下的綠條,其與綠格之深淺相當,巧妙地遮住照片中的車牌。
照片中座堂入口,門楣掛著面徽章,那是臺南教區第四任主教林吉男之牧徽,象徵此時此堂之主教;大一第一次經過,就掛著了。今年六月,天主教臺南教區由黃敏正神父任新主教;走去學校參加畢業典禮,經過座堂前,大一看的牧徽已經不見。
我們翻到背面吧!
背面中的三面,左右介紹座堂緣起、座堂建築形式,中間則為歷任神父、教區內的教友組織、活動與彌撒時間。
再翻開最內層,為堂內細節之簡介,占了整份手冊十二面的一半。
最左為座堂平面圖,能看到龜甲形的建築體上,蓋有八卦形藻井(標號13),藻井上推四邊形琉璃瓦塔,座堂內的主要光芒便來自此,從高塔外窗引至祭壇與主教座位,及座位上的中華聖母像,強調天人合一的交會。細節的介紹都以真實照片呈現,並附有數字標號,以利對照左側平面圖。
龜甲型平面圖中央有時任主教之牧徽,括弧中文字表示其牧銘「主內合一」之出處,聖經若望福音第十七章第21小節。
堂內特殊物件者有其簡單說明,如新營方濟會製的中華聖母像(標號5)、成大教授雕塑之中華聖母立像(標號22)等,含年分、製作者。
臺南座堂特別將其建築態樣、內部細節放在手冊上獨立介紹,與個人過去參觀過且尚未列入文化資產的教堂相較,算少數如此者。
個人出於興趣,一一就其中細節翻找網路或書本資料,想了解其來歷,譬如堂內的「天上聖母」之匾出自誰書?目前只有查到堂外的「天主堂」匾是民六十七年(1978)掛上的,載於其官網(舊電腦版)上「50周年堂慶專輯」中的「座堂大事記要」。
除此久經查詢,尚未尋悉,為個人所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