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是ICT/SMC中最重要的概念,至於流動性概念是出至于誰,這邊不做詳細的探討,畢竟眾說紛紜,目前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柴豬也不是金融交易界的歷史學家,要對所有交易相關的概念進行脈絡疏理。
我只是一位交易者,在交易市場中主要目的就是賺錢。學習到新的概念就試著理解和復盤,如果覺得適合我的就納入自身交易系統當中;測試結果不理想就不進行使用。
因此本篇文章重點在書寫我對流動性的理解和交易方式,並透過案例說明希望對閱讀的交易者或交易新手有新的啟發或想法的交流。
流動性又可稱為市場流動性或者市場訂單深度。簡單來說意指金融市場中的一項商品在不受價格影響的情況下,可以買入賣出的容易程度。白話來說就是一種金融商品有很多人在參與交易,流動性就算是巨大的,無論在何時或何種價位都能進行買入賣出的動作,都會有相應方來承接買單或賣單。
舉例來說,台股市場中的台積電就是流動性巨大的商品,每天都有許多的機構或散戶交易員參與買賣,其所產生的巨大訂單量就可以理解為台積電的流動性。
在外匯市場的話,歐元、美元或日圓等相關主流貨幣的交易對,銀行機構、對沖基金和個體戶所產生的流動性甚至能讓你在秒級別的時間內隨意進行交易,也不會產生太大的點差問題。
如果將流動性理解為市場訂單深度的話,那流動性獵殺就是主力機構收集訂單的行為。交易市場說白了就是一個被主力(資金量大的機構)操縱的市場,常在交易市場打滾的交易者一定聽過「本多終勝」的說法,雖然是個半開玩笑的說詞,但其實也不無道理。畢竟價格的高低受到資金的影響,越多的資金就越容易操縱更長時間的價格。
所以,主力機構在走出真正想要的走勢前,通常都會有蒐集訂單的行為,累積自己的籌碼(除非受到新聞和基本面的衝擊),而收集的價位通常都會是散戶的止損位置,例如常見的支撐阻力、雙重頂底、趨勢線和前高/前低等關鍵價位。
1.雙重頂底
2.趨勢線
3.前高/前低
等到這些位置的訂單被止損後,主力機構會在這些位置進單,迅速拉升價格,所以識別流動性獵殺就能讓我們找尋到主力機構的進場位,意指散戶的止損就是我們的進場機會。
價格打到大級別時間的POI(感興趣的位置),在該位置的前低進行了獵殺流動型的行為,並且打破小級別的結構(BOS),可以預期價格可能會在這個位置反轉。
並且在這次的突破中有FVG的產生,在市場效率不佳下會高機率回踩FVG蒐集更多訂單,該筆交易在FVG上進行限價單交易,止損放在低點,止盈瞄準上方高點(上方流動性的位置),價格順利來到目標位置,這是一筆3.5盈虧比的交易。
其實柴豬一開始接觸SMC/ICT等概念之前,是價格行為交易者。當初深受阿爾布魯克斯的影響,覺得他的價格行為模型就是交易中的聖經。但隨著交易生涯越來越久,交易經驗也隨之豐富,雖然使用阿布的交易模型其實是有穩定獲利,不過就開始思考為何阿布的價格行為為什麼能賺錢?
其實這也是我認為資深交易者和新手交易者之間最大的區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為何這些支撐、阻力、趨勢線和一大堆的指標就能賺到錢?可能有的人會說那就是市場上對那件商品的預期價值、人們對價格的衡量抑或是以前的人總結下來的經驗,可能是別人的盤感累積下來的經驗或者說是一個統計學的概念,怎樣的走勢就是高概率勝率的價格行為。
但這樣的說法其實蠻主觀,無論是商品預期價值、傳統的支撐阻力或者統計學的方法論述的話,其實都蠻不能說服我的,所以柴豬開始找尋文獻和相關理論來解答自身的心目中疑惑。
在因緣際會的巧合下,柴豬在2022年時成為了ICT的學生,也開始網羅相關的理論和學說,所以也接觸了SMC的相關知識。尤其是ICT最初在影片中提到的市場模型更是深深的吸引我,彷彿是打開了交易市場的另一扇門,帶領柴豬領略到不一樣的風景。
目前流動性概念已經是柴豬的交易系統核心,所有的入場模型幾乎都是等待獵殺流動性之後才會進場。也認知到市場並不是一個自由的市場,其實無法單單透過「需求大於供給價格就會上漲、供給大於需求價格就會下跌」來解釋,就像是現實世界上的商業競爭一樣,充滿了細節與心理的博弈。
最後還是要告訴大家,柴豬認為交易方法並沒有好壞,只有最適合你的才會賺錢。像ICT的方法能說服柴豬,我也將其納為自身交易系統的核心,再結合自己對於PA/SMC的理解,總結出最適合自身的交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