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選劇|人權該訴諸公投嗎?從《八尺門的辯護人》看台灣國民法官制度與死刑議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八尺門的辯護人》

「海濱國宅驚爆滅門血案,一名年約二十多歲的印尼籍漁工因不明原因,持刀闖入民宅,殺害阿美族鄭姓船長一家三口……」

試想,當你一邊吃著晚餐,一邊漫不經心地看著電視新聞,當主播播報這則消息時,腦海浮現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

raw-image

一上架就衝上 Netflix 本日台灣 Top 10 的律政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正是以這起滅門血案作為故事開端。該劇改編自同名原著小說,由原作者唐福睿編導,李銘順、雷嘉汭、初孟軒擔綱主演,同時還有潘儀君、楊烈、范逸臣、黃健瑋、陸夏等實力派演員攜手飆戲,陣容堅強。

公辯律師佟寶駒(李銘順飾)是出身於基隆八尺門的阿美族人,在退休前,被指派為犯下阿美族漁船船長滅門案的印尼移工進行辯護,甫進入公辯室的熱血替代役連晉平(初孟軒飾)與印尼籍看護莉娜(雷嘉汭飾),亦參與了這起命案的調查。

看似事實明確且證據確鑿的外籍漁工兇殺案,背後卻隱藏著一層又一層的政商糾葛、權利鬥爭,深入挖掘後更揭露出一連串社會現狀,包括非法漁業、移工困境、原住民權益、部落發展,以及爭議紛擾的廢死議題。

raw-image

*廢死議題與國民法官制度

「廢死聯盟曾經做過一項民意調查,臺灣民眾有七成的人對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有七成五認為臺灣法律只保障有權有勢的人,有八成的人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但是,八成五的人支持死刑。」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到《八尺門的辯護人》,台灣劇集運用不同的敘事手法,探討加害者、被害者甚至整個社會環境的結構性問題,藉此引起觀眾對死刑議題的思辨。這些作品深刻地呈現了現實案件中理性與感性的矛盾,讓人思考法律與情感之間的複雜平衡。而《八尺門的辯護人》更以犀利的筆觸來質問:「當人權與民意相互衝突時,折衷之道為何?」、「有什麼事比人權更至高無上?」

raw-image

觀看戲劇時,透過上帝視角,觀眾能更全面地了解案件的內幕與全貌,深入探究人物內心的掙扎和選擇;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由於媒體追求流量的聳動標題與斷章取義的片段報導,通常忽略了案件的複雜性和當事人的陳述,使得大眾接觸到的訊息往往是支離破碎的真相「殘骸」,最終在留言區裡只有對司法工作者、加害者的負面評論。

為了增進人民對於司法之瞭解及信賴,我國訂定了《國民法官法》,讓民眾與法官共同參與審判案件,希望可提升司法透明度。這套制度在今年(2023)正式上路,首例審理的案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其內容為長期遭到家暴的季性婦人趁丈夫酒醉熟睡之際持刀弒夫。

raw-image

針對這起案件判決結果的標題,部分媒體使用的關鍵字是「國民法官」、「殺夫案」、「輕判」。老實說,這些簡短的標題大多過度簡化案情和判決,無法完整呈現審判的過程和判決背後的考量因素,對不了解案件細節的一般大眾而言,可能造成誤導。

法律條文時常被說不符合人性,但人性的基準在不同的文化、社會和價值觀下會有所差異──什麼才是「正確的標準」?

司法制度的確需要不斷地改革,但同時,媒體提供客觀全面的報導尤為重要,超譯或省略判決都容易引起社會對立,或是對司法判決的不信任與質疑。

raw-image

*真相 ≠ 事實

「法庭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各種奇怪的故事。」

《八尺門的辯護人》所參考的故事原型為 1986 年的台灣社會案件「湯英伸事件」,當時年僅 18 歲的原住民湯英伸因遭到漢人雇主欺壓和歧視,在情緒失控下殺害了雇主及其家人,隨後被判處死刑,成為台灣最年輕的死刑犯。

這起命案震驚全台,引起社會大眾熱議,同時也使得原住民的權益開始受到重視。《八尺門的辯護人》透過故事再現、角色置換,讓觀眾反思過去的事件,思考當今社會現況和司法制度。

raw-image

劇中的檢察官(王傳一飾)說:「死刑一點也不難,難的是相信世上的痛苦會有停止的一天。在司法裡,最珍貴的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正義。」

這段台詞,讓我不禁想起《勿說是推理》(ミステリと言う勿れ,2022)主角久能整的話語:「真相遠遠不止一個,人們總是從主觀的角度出發,並認為自己的想法一定不會錯。因此,真相不會只有一個,而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真相,但是事實只會有一個。」真相不僅是客觀的事實,還混雜著每個人主觀的看法與立場。

raw-image

法庭上的案件形形色色,隱含著複雜的人性和社會問題,但審理過程只能揭露事實的某些片段,真相往往只有個案相關人士最了解。媒體通常將這些案件概括成簡短且聳動的標題,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對於當事人來說,這些事件都是真實的人生,可能充滿情感、矛盾和人性掙扎。

《八尺門的辯護人》透過故事向觀眾傳達,真相就像個多重宇宙,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個人情感和經歷的影響,因為看待事件的角度存在盲點,因此應保持謙卑與開放的心態,不隨意下定論,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維,積極尋求更多資訊,從不同角度去了解事件。

raw-image

*生死與投票

「人權該訴諸公投嗎?生命權是憲法層次的問題,能交由民意決定嗎?」

不論你對廢死的立場是贊成或反對,《八尺門的辯護人》都值得一看,這部劇不是要探討晦澀的法律,也不是說教,而是從多重視角來切入社會角落正在發生的悲劇,藉由這個故事鋪排串連所有要素。

死刑常被諷為政治工具,《八尺門的辯護人》卻以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來展現這個現象,其衝擊力之強,讓人久久無法釋懷,情緒激盪。令人不禁思索生命的決策權,該是掌握在誰的手裡?

raw-image

劇裡有死刑公投,其實現實中也有類似的情況。今年,「台灣百合公義協會」理事長徐紹展提出「死刑執行應於死刑判決確定後 6 個月內執行完畢」的全國性公民投票提案,該案經中選會審議後認為有舉行聽證必要,以釐清相關爭議。

談及如此重要的人權和生命權議題時,公民投票是否適當仍值得深思,這不僅關乎死刑,更涉及社會價值觀和民主原則的核心。讀者們不妨想想,面對這一題,你會投下贊成還是反對?

raw-image
全文劇照提供:公共電視八大電視八尺門的辯護人官方粉專
責任編輯:黃于真
核稿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水星的魔女》以此打破傳統,選擇用親情連結當作劇情的發散點,寫出獨立、階級、世代差距以及世界的矛盾衝突,著重情感描寫,待觀眾能夠與主角們的視角共鳴後,再逐步踏入較生硬難啃的理智面,帶入鋼彈傳統的戰爭與科幻元素。不僅只是一味地反抗傳統,更是希望以這個時代能接受與理解的方式,延續、詮釋正統。
宮藤在 2009 年出版的自傳小說《你(穿著木屐)踩過天鵝屍體嗎?》,其實就是一本瘋狂滿點的紙上青春校園劇。但是,從 2008 年的《流星之絆》到 2014 年 10 月這六年間,創作豐富的宮藤官九郎已經在各大電視台產出各種類型的戲劇──特別是《小海女》之後,從創作鬼才晉身成國民劇作家。
選擇進入演藝圈的人們,都懷抱著「被看見」的渴望,然而恐怕只有踏入其中之後才能深刻明白,台下、鏡頭外、螢幕外的觀眾所想要看見的並非真實,而是一種想像的投射。「誰來看見真正的我?」是《我推的孩子》裡的集體吶喊,不過這樣的聲嘶力竭,又有誰聽得見呢?
《人選之人—造浪者》裡的總統大選,是一場以台灣為背景的烏托邦大選──沒有民生及經濟的問題需要討論、沒有能源及資源的浩劫需要焦慮、更沒有外交及國際局勢需要擔憂。但為何抽去了左右國家命脈的重大議題,仍然引起許多觀眾認同,《人選之人》說的就是「台灣政治」?
老了與長大了的我們之間,生活圈越來越疏遠,興趣嗜好、思維邏輯、身處的環境氛圍都隨著世代變化,有著不可避免的鴻溝,而料理是我們和媽媽現在少數擁有的共同話題,同時也是從過去延續到現在,串結我們的生活的、唯一不曾消失亦不曾改變的存在──媽媽所做的,每一道普通卻好吃的料理,就是編織起我們這一家日常的繩結。
韓劇《造后者》與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下稱造浪者)都以選舉作為題材,「我方」陣營推出的都是女性候選人,幕僚都是「造后者」,兩邊都有性別議題。但我想特別談的是──它們都處理了「在大局面前,守護那些很小的事」。
《水星的魔女》以此打破傳統,選擇用親情連結當作劇情的發散點,寫出獨立、階級、世代差距以及世界的矛盾衝突,著重情感描寫,待觀眾能夠與主角們的視角共鳴後,再逐步踏入較生硬難啃的理智面,帶入鋼彈傳統的戰爭與科幻元素。不僅只是一味地反抗傳統,更是希望以這個時代能接受與理解的方式,延續、詮釋正統。
宮藤在 2009 年出版的自傳小說《你(穿著木屐)踩過天鵝屍體嗎?》,其實就是一本瘋狂滿點的紙上青春校園劇。但是,從 2008 年的《流星之絆》到 2014 年 10 月這六年間,創作豐富的宮藤官九郎已經在各大電視台產出各種類型的戲劇──特別是《小海女》之後,從創作鬼才晉身成國民劇作家。
選擇進入演藝圈的人們,都懷抱著「被看見」的渴望,然而恐怕只有踏入其中之後才能深刻明白,台下、鏡頭外、螢幕外的觀眾所想要看見的並非真實,而是一種想像的投射。「誰來看見真正的我?」是《我推的孩子》裡的集體吶喊,不過這樣的聲嘶力竭,又有誰聽得見呢?
《人選之人—造浪者》裡的總統大選,是一場以台灣為背景的烏托邦大選──沒有民生及經濟的問題需要討論、沒有能源及資源的浩劫需要焦慮、更沒有外交及國際局勢需要擔憂。但為何抽去了左右國家命脈的重大議題,仍然引起許多觀眾認同,《人選之人》說的就是「台灣政治」?
老了與長大了的我們之間,生活圈越來越疏遠,興趣嗜好、思維邏輯、身處的環境氛圍都隨著世代變化,有著不可避免的鴻溝,而料理是我們和媽媽現在少數擁有的共同話題,同時也是從過去延續到現在,串結我們的生活的、唯一不曾消失亦不曾改變的存在──媽媽所做的,每一道普通卻好吃的料理,就是編織起我們這一家日常的繩結。
韓劇《造后者》與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下稱造浪者)都以選舉作為題材,「我方」陣營推出的都是女性候選人,幕僚都是「造后者」,兩邊都有性別議題。但我想特別談的是──它們都處理了「在大局面前,守護那些很小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人選之人—造浪者》裡的總統大選,是一場以台灣為背景的烏托邦大選──沒有民生及經濟的問題需要討論、沒有能源及資源的浩劫需要焦慮、更沒有外交及國際局勢需要擔憂。但為何抽去了左右國家命脈的重大議題,仍然引起許多觀眾認同,《人選之人》說的就是「台灣政治」?
Thumbnail
這是一部我已經等待太久的劇。在台灣民主轉型之路開展了數十年後,我們終於迎來了一齣如此具有當代性,同時又富有在地文化特色的作品,將「政治」以如此貼近常民的形態呈現,讓人們意識到從政者也有著人性化的糾結,更得以重新省思劇中帶出的各種辯證及現象,不論是議題或價值取捨。
Thumbnail
雖然遙望對面的《造后者》大灑狗血、激情四射,但轉頭看《人選之人》是如此溫柔地接住每一個對於人生、對於社會、對於理想追逐過但也墜落過的人們,享受《人選之人》追劇的滿足感是無法化約為一句競選口號那麼簡單的。世界觀眾的胃口怎樣我們或許不知道,但台灣人看《人選之人》絕對能夠得到共感。
Thumbnail
總體來講,《舞伎家的料理人》作為是枝裕和久違的電視作品,雖然並非每一集都由他執導,但主軸終究不脫療癒。沁入心脾的清爽感,令人毫無負擔,甚至多了一些調皮感,好比把殭屍跟舞妓這兩項衝突元素結合,眾人打打鬧鬧,觀眾這才想起眼前的舞妓,也不過是正值青春的貪玩少女,卻韌性十足,矢志貫徹心中的道。
Thumbnail
如果說電影如同料理,需要不同層次的調味才能顯得風味飽滿且餘韻無窮,近年是枝裕和所端出的菜色固然甜美、討喜,卻就是少了一味。《舞伎家的料理人》更可說是是枝裕和作品裡面最為夢幻軟綿的一部,火力全開地展現少女的明亮笑顏,替藝伎產業與置屋裡的生活裹上厚厚的糖衣──而這也是我不喜歡這部戲劇的原因。
Thumbnail
《我的出走日記》所呈現的,或多或少皆是現代人走過的曲折,例如跨越不了的生離死別、難以相通心意的家人嫌隙、越走越迷惘的人生規劃,但那不會是全部;結局的開放性,更是闡明人生充滿未完待續。不要再為自己打分數,不要再把自己限制在某個範圍內,試著從他人的定義中出走,轉身投入生活,細細體驗每一份喜悅與疼痛
Thumbnail
即使他們沒有同住,依然可以是互相關心的家人,擁有比普通朋友更加親密的、非關愛情的關係,因為之所以成為家人,是因為想擁有依靠,也成為對方的依靠,而若這份關係反倒阻礙了彼此追求幸福,不就適得其反了嗎?「家人」不再需要外在的束縛,也不需要外在的證明,僅需在心底為他標記出一個重要的位置。
Thumbnail
如果安達沒有魔法,按照他的個性將永遠不會知道黑澤對他的心意,因此當他接受了黑澤的告白,並認為自己或許就是為了觸碰他的內心而擁有魔法時,愛情又繞回了最初始,也最單純的認知:被愛,也被需要的幸福。那不只是單純的「我是為了他而生」,而是明白自己的存在成為某個人快樂與哭泣的原因,明白自己能夠愛人,也值得被愛
Thumbnail
雖然《做工的人》選擇了台劇過去幾乎沒有人嘗試的路,但它繳出了驚人的成績單,筆者認為它真的是有史以來角色寫得最好、最完整的台劇,不但角色從頭到尾沒有「走鐘」,甚且是隨著每一集進一步的性格揭露,愈了解為什麼這個角色會是我們看到的樣子。
Thumbnail
台劇復興|《做工的人》不是一部可以輕易用主流市場或商業類型定義的作品,它是一部扎扎實實建立角色,再用角色驅動(character driven)劇情,而且從劇本、演出到拍攝都做得全面到位、自然流暢的絕妙好戲。難能可貴的角色真實感與完整度,讓人短短兩集就又笑又哭,而且迫不及待要與角色們再做一場發財夢。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人選之人—造浪者》裡的總統大選,是一場以台灣為背景的烏托邦大選──沒有民生及經濟的問題需要討論、沒有能源及資源的浩劫需要焦慮、更沒有外交及國際局勢需要擔憂。但為何抽去了左右國家命脈的重大議題,仍然引起許多觀眾認同,《人選之人》說的就是「台灣政治」?
Thumbnail
這是一部我已經等待太久的劇。在台灣民主轉型之路開展了數十年後,我們終於迎來了一齣如此具有當代性,同時又富有在地文化特色的作品,將「政治」以如此貼近常民的形態呈現,讓人們意識到從政者也有著人性化的糾結,更得以重新省思劇中帶出的各種辯證及現象,不論是議題或價值取捨。
Thumbnail
雖然遙望對面的《造后者》大灑狗血、激情四射,但轉頭看《人選之人》是如此溫柔地接住每一個對於人生、對於社會、對於理想追逐過但也墜落過的人們,享受《人選之人》追劇的滿足感是無法化約為一句競選口號那麼簡單的。世界觀眾的胃口怎樣我們或許不知道,但台灣人看《人選之人》絕對能夠得到共感。
Thumbnail
總體來講,《舞伎家的料理人》作為是枝裕和久違的電視作品,雖然並非每一集都由他執導,但主軸終究不脫療癒。沁入心脾的清爽感,令人毫無負擔,甚至多了一些調皮感,好比把殭屍跟舞妓這兩項衝突元素結合,眾人打打鬧鬧,觀眾這才想起眼前的舞妓,也不過是正值青春的貪玩少女,卻韌性十足,矢志貫徹心中的道。
Thumbnail
如果說電影如同料理,需要不同層次的調味才能顯得風味飽滿且餘韻無窮,近年是枝裕和所端出的菜色固然甜美、討喜,卻就是少了一味。《舞伎家的料理人》更可說是是枝裕和作品裡面最為夢幻軟綿的一部,火力全開地展現少女的明亮笑顏,替藝伎產業與置屋裡的生活裹上厚厚的糖衣──而這也是我不喜歡這部戲劇的原因。
Thumbnail
《我的出走日記》所呈現的,或多或少皆是現代人走過的曲折,例如跨越不了的生離死別、難以相通心意的家人嫌隙、越走越迷惘的人生規劃,但那不會是全部;結局的開放性,更是闡明人生充滿未完待續。不要再為自己打分數,不要再把自己限制在某個範圍內,試著從他人的定義中出走,轉身投入生活,細細體驗每一份喜悅與疼痛
Thumbnail
即使他們沒有同住,依然可以是互相關心的家人,擁有比普通朋友更加親密的、非關愛情的關係,因為之所以成為家人,是因為想擁有依靠,也成為對方的依靠,而若這份關係反倒阻礙了彼此追求幸福,不就適得其反了嗎?「家人」不再需要外在的束縛,也不需要外在的證明,僅需在心底為他標記出一個重要的位置。
Thumbnail
如果安達沒有魔法,按照他的個性將永遠不會知道黑澤對他的心意,因此當他接受了黑澤的告白,並認為自己或許就是為了觸碰他的內心而擁有魔法時,愛情又繞回了最初始,也最單純的認知:被愛,也被需要的幸福。那不只是單純的「我是為了他而生」,而是明白自己的存在成為某個人快樂與哭泣的原因,明白自己能夠愛人,也值得被愛
Thumbnail
雖然《做工的人》選擇了台劇過去幾乎沒有人嘗試的路,但它繳出了驚人的成績單,筆者認為它真的是有史以來角色寫得最好、最完整的台劇,不但角色從頭到尾沒有「走鐘」,甚且是隨著每一集進一步的性格揭露,愈了解為什麼這個角色會是我們看到的樣子。
Thumbnail
台劇復興|《做工的人》不是一部可以輕易用主流市場或商業類型定義的作品,它是一部扎扎實實建立角色,再用角色驅動(character driven)劇情,而且從劇本、演出到拍攝都做得全面到位、自然流暢的絕妙好戲。難能可貴的角色真實感與完整度,讓人短短兩集就又笑又哭,而且迫不及待要與角色們再做一場發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