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選劇|人權該訴諸公投嗎?從《八尺門的辯護人》看台灣國民法官制度與死刑議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八尺門的辯護人》

「海濱國宅驚爆滅門血案,一名年約二十多歲的印尼籍漁工因不明原因,持刀闖入民宅,殺害阿美族鄭姓船長一家三口……」

試想,當你一邊吃著晚餐,一邊漫不經心地看著電視新聞,當主播播報這則消息時,腦海浮現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

raw-image

一上架就衝上 Netflix 本日台灣 Top 10 的律政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正是以這起滅門血案作為故事開端。該劇改編自同名原著小說,由原作者唐福睿編導,李銘順、雷嘉汭、初孟軒擔綱主演,同時還有潘儀君、楊烈、范逸臣、黃健瑋、陸夏等實力派演員攜手飆戲,陣容堅強。

公辯律師佟寶駒(李銘順飾)是出身於基隆八尺門的阿美族人,在退休前,被指派為犯下阿美族漁船船長滅門案的印尼移工進行辯護,甫進入公辯室的熱血替代役連晉平(初孟軒飾)與印尼籍看護莉娜(雷嘉汭飾),亦參與了這起命案的調查。

看似事實明確且證據確鑿的外籍漁工兇殺案,背後卻隱藏著一層又一層的政商糾葛、權利鬥爭,深入挖掘後更揭露出一連串社會現狀,包括非法漁業、移工困境、原住民權益、部落發展,以及爭議紛擾的廢死議題。

raw-image

*廢死議題與國民法官制度

「廢死聯盟曾經做過一項民意調查,臺灣民眾有七成的人對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有七成五認為臺灣法律只保障有權有勢的人,有八成的人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但是,八成五的人支持死刑。」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到《八尺門的辯護人》,台灣劇集運用不同的敘事手法,探討加害者、被害者甚至整個社會環境的結構性問題,藉此引起觀眾對死刑議題的思辨。這些作品深刻地呈現了現實案件中理性與感性的矛盾,讓人思考法律與情感之間的複雜平衡。而《八尺門的辯護人》更以犀利的筆觸來質問:「當人權與民意相互衝突時,折衷之道為何?」、「有什麼事比人權更至高無上?」

raw-image

觀看戲劇時,透過上帝視角,觀眾能更全面地了解案件的內幕與全貌,深入探究人物內心的掙扎和選擇;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由於媒體追求流量的聳動標題與斷章取義的片段報導,通常忽略了案件的複雜性和當事人的陳述,使得大眾接觸到的訊息往往是支離破碎的真相「殘骸」,最終在留言區裡只有對司法工作者、加害者的負面評論。

為了增進人民對於司法之瞭解及信賴,我國訂定了《國民法官法》,讓民眾與法官共同參與審判案件,希望可提升司法透明度。這套制度在今年(2023)正式上路,首例審理的案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其內容為長期遭到家暴的季性婦人趁丈夫酒醉熟睡之際持刀弒夫。

raw-image

針對這起案件判決結果的標題,部分媒體使用的關鍵字是「國民法官」、「殺夫案」、「輕判」。老實說,這些簡短的標題大多過度簡化案情和判決,無法完整呈現審判的過程和判決背後的考量因素,對不了解案件細節的一般大眾而言,可能造成誤導。

法律條文時常被說不符合人性,但人性的基準在不同的文化、社會和價值觀下會有所差異──什麼才是「正確的標準」?

司法制度的確需要不斷地改革,但同時,媒體提供客觀全面的報導尤為重要,超譯或省略判決都容易引起社會對立,或是對司法判決的不信任與質疑。

raw-image

*真相 ≠ 事實

「法庭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各種奇怪的故事。」

《八尺門的辯護人》所參考的故事原型為 1986 年的台灣社會案件「湯英伸事件」,當時年僅 18 歲的原住民湯英伸因遭到漢人雇主欺壓和歧視,在情緒失控下殺害了雇主及其家人,隨後被判處死刑,成為台灣最年輕的死刑犯。

這起命案震驚全台,引起社會大眾熱議,同時也使得原住民的權益開始受到重視。《八尺門的辯護人》透過故事再現、角色置換,讓觀眾反思過去的事件,思考當今社會現況和司法制度。

raw-image

劇中的檢察官(王傳一飾)說:「死刑一點也不難,難的是相信世上的痛苦會有停止的一天。在司法裡,最珍貴的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正義。」

這段台詞,讓我不禁想起《勿說是推理》(ミステリと言う勿れ,2022)主角久能整的話語:「真相遠遠不止一個,人們總是從主觀的角度出發,並認為自己的想法一定不會錯。因此,真相不會只有一個,而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真相,但是事實只會有一個。」真相不僅是客觀的事實,還混雜著每個人主觀的看法與立場。

raw-image

法庭上的案件形形色色,隱含著複雜的人性和社會問題,但審理過程只能揭露事實的某些片段,真相往往只有個案相關人士最了解。媒體通常將這些案件概括成簡短且聳動的標題,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對於當事人來說,這些事件都是真實的人生,可能充滿情感、矛盾和人性掙扎。

《八尺門的辯護人》透過故事向觀眾傳達,真相就像個多重宇宙,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個人情感和經歷的影響,因為看待事件的角度存在盲點,因此應保持謙卑與開放的心態,不隨意下定論,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維,積極尋求更多資訊,從不同角度去了解事件。

raw-image

*生死與投票

「人權該訴諸公投嗎?生命權是憲法層次的問題,能交由民意決定嗎?」

不論你對廢死的立場是贊成或反對,《八尺門的辯護人》都值得一看,這部劇不是要探討晦澀的法律,也不是說教,而是從多重視角來切入社會角落正在發生的悲劇,藉由這個故事鋪排串連所有要素。

死刑常被諷為政治工具,《八尺門的辯護人》卻以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來展現這個現象,其衝擊力之強,讓人久久無法釋懷,情緒激盪。令人不禁思索生命的決策權,該是掌握在誰的手裡?

raw-image

劇裡有死刑公投,其實現實中也有類似的情況。今年,「台灣百合公義協會」理事長徐紹展提出「死刑執行應於死刑判決確定後 6 個月內執行完畢」的全國性公民投票提案,該案經中選會審議後認為有舉行聽證必要,以釐清相關爭議。

談及如此重要的人權和生命權議題時,公民投票是否適當仍值得深思,這不僅關乎死刑,更涉及社會價值觀和民主原則的核心。讀者們不妨想想,面對這一題,你會投下贊成還是反對?

raw-image
全文劇照提供:公共電視八大電視八尺門的辯護人官方粉專
責任編輯:黃于真
核稿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水星的魔女》以此打破傳統,選擇用親情連結當作劇情的發散點,寫出獨立、階級、世代差距以及世界的矛盾衝突,著重情感描寫,待觀眾能夠與主角們的視角共鳴後,再逐步踏入較生硬難啃的理智面,帶入鋼彈傳統的戰爭與科幻元素。不僅只是一味地反抗傳統,更是希望以這個時代能接受與理解的方式,延續、詮釋正統。
宮藤在 2009 年出版的自傳小說《你(穿著木屐)踩過天鵝屍體嗎?》,其實就是一本瘋狂滿點的紙上青春校園劇。但是,從 2008 年的《流星之絆》到 2014 年 10 月這六年間,創作豐富的宮藤官九郎已經在各大電視台產出各種類型的戲劇──特別是《小海女》之後,從創作鬼才晉身成國民劇作家。
選擇進入演藝圈的人們,都懷抱著「被看見」的渴望,然而恐怕只有踏入其中之後才能深刻明白,台下、鏡頭外、螢幕外的觀眾所想要看見的並非真實,而是一種想像的投射。「誰來看見真正的我?」是《我推的孩子》裡的集體吶喊,不過這樣的聲嘶力竭,又有誰聽得見呢?
《人選之人—造浪者》裡的總統大選,是一場以台灣為背景的烏托邦大選──沒有民生及經濟的問題需要討論、沒有能源及資源的浩劫需要焦慮、更沒有外交及國際局勢需要擔憂。但為何抽去了左右國家命脈的重大議題,仍然引起許多觀眾認同,《人選之人》說的就是「台灣政治」?
老了與長大了的我們之間,生活圈越來越疏遠,興趣嗜好、思維邏輯、身處的環境氛圍都隨著世代變化,有著不可避免的鴻溝,而料理是我們和媽媽現在少數擁有的共同話題,同時也是從過去延續到現在,串結我們的生活的、唯一不曾消失亦不曾改變的存在──媽媽所做的,每一道普通卻好吃的料理,就是編織起我們這一家日常的繩結。
韓劇《造后者》與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下稱造浪者)都以選舉作為題材,「我方」陣營推出的都是女性候選人,幕僚都是「造后者」,兩邊都有性別議題。但我想特別談的是──它們都處理了「在大局面前,守護那些很小的事」。
《水星的魔女》以此打破傳統,選擇用親情連結當作劇情的發散點,寫出獨立、階級、世代差距以及世界的矛盾衝突,著重情感描寫,待觀眾能夠與主角們的視角共鳴後,再逐步踏入較生硬難啃的理智面,帶入鋼彈傳統的戰爭與科幻元素。不僅只是一味地反抗傳統,更是希望以這個時代能接受與理解的方式,延續、詮釋正統。
宮藤在 2009 年出版的自傳小說《你(穿著木屐)踩過天鵝屍體嗎?》,其實就是一本瘋狂滿點的紙上青春校園劇。但是,從 2008 年的《流星之絆》到 2014 年 10 月這六年間,創作豐富的宮藤官九郎已經在各大電視台產出各種類型的戲劇──特別是《小海女》之後,從創作鬼才晉身成國民劇作家。
選擇進入演藝圈的人們,都懷抱著「被看見」的渴望,然而恐怕只有踏入其中之後才能深刻明白,台下、鏡頭外、螢幕外的觀眾所想要看見的並非真實,而是一種想像的投射。「誰來看見真正的我?」是《我推的孩子》裡的集體吶喊,不過這樣的聲嘶力竭,又有誰聽得見呢?
《人選之人—造浪者》裡的總統大選,是一場以台灣為背景的烏托邦大選──沒有民生及經濟的問題需要討論、沒有能源及資源的浩劫需要焦慮、更沒有外交及國際局勢需要擔憂。但為何抽去了左右國家命脈的重大議題,仍然引起許多觀眾認同,《人選之人》說的就是「台灣政治」?
老了與長大了的我們之間,生活圈越來越疏遠,興趣嗜好、思維邏輯、身處的環境氛圍都隨著世代變化,有著不可避免的鴻溝,而料理是我們和媽媽現在少數擁有的共同話題,同時也是從過去延續到現在,串結我們的生活的、唯一不曾消失亦不曾改變的存在──媽媽所做的,每一道普通卻好吃的料理,就是編織起我們這一家日常的繩結。
韓劇《造后者》與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下稱造浪者)都以選舉作為題材,「我方」陣營推出的都是女性候選人,幕僚都是「造后者」,兩邊都有性別議題。但我想特別談的是──它們都處理了「在大局面前,守護那些很小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人選之人—造浪者》裡的總統大選,是一場以台灣為背景的烏托邦大選──沒有民生及經濟的問題需要討論、沒有能源及資源的浩劫需要焦慮、更沒有外交及國際局勢需要擔憂。但為何抽去了左右國家命脈的重大議題,仍然引起許多觀眾認同,《人選之人》說的就是「台灣政治」?
Thumbnail
這是一部我已經等待太久的劇。在台灣民主轉型之路開展了數十年後,我們終於迎來了一齣如此具有當代性,同時又富有在地文化特色的作品,將「政治」以如此貼近常民的形態呈現,讓人們意識到從政者也有著人性化的糾結,更得以重新省思劇中帶出的各種辯證及現象,不論是議題或價值取捨。
Thumbnail
雖然遙望對面的《造后者》大灑狗血、激情四射,但轉頭看《人選之人》是如此溫柔地接住每一個對於人生、對於社會、對於理想追逐過但也墜落過的人們,享受《人選之人》追劇的滿足感是無法化約為一句競選口號那麼簡單的。世界觀眾的胃口怎樣我們或許不知道,但台灣人看《人選之人》絕對能夠得到共感。
Thumbnail
總體來講,《舞伎家的料理人》作為是枝裕和久違的電視作品,雖然並非每一集都由他執導,但主軸終究不脫療癒。沁入心脾的清爽感,令人毫無負擔,甚至多了一些調皮感,好比把殭屍跟舞妓這兩項衝突元素結合,眾人打打鬧鬧,觀眾這才想起眼前的舞妓,也不過是正值青春的貪玩少女,卻韌性十足,矢志貫徹心中的道。
Thumbnail
如果說電影如同料理,需要不同層次的調味才能顯得風味飽滿且餘韻無窮,近年是枝裕和所端出的菜色固然甜美、討喜,卻就是少了一味。《舞伎家的料理人》更可說是是枝裕和作品裡面最為夢幻軟綿的一部,火力全開地展現少女的明亮笑顏,替藝伎產業與置屋裡的生活裹上厚厚的糖衣──而這也是我不喜歡這部戲劇的原因。
Thumbnail
《我的出走日記》所呈現的,或多或少皆是現代人走過的曲折,例如跨越不了的生離死別、難以相通心意的家人嫌隙、越走越迷惘的人生規劃,但那不會是全部;結局的開放性,更是闡明人生充滿未完待續。不要再為自己打分數,不要再把自己限制在某個範圍內,試著從他人的定義中出走,轉身投入生活,細細體驗每一份喜悅與疼痛
Thumbnail
即使他們沒有同住,依然可以是互相關心的家人,擁有比普通朋友更加親密的、非關愛情的關係,因為之所以成為家人,是因為想擁有依靠,也成為對方的依靠,而若這份關係反倒阻礙了彼此追求幸福,不就適得其反了嗎?「家人」不再需要外在的束縛,也不需要外在的證明,僅需在心底為他標記出一個重要的位置。
Thumbnail
如果安達沒有魔法,按照他的個性將永遠不會知道黑澤對他的心意,因此當他接受了黑澤的告白,並認為自己或許就是為了觸碰他的內心而擁有魔法時,愛情又繞回了最初始,也最單純的認知:被愛,也被需要的幸福。那不只是單純的「我是為了他而生」,而是明白自己的存在成為某個人快樂與哭泣的原因,明白自己能夠愛人,也值得被愛
Thumbnail
雖然《做工的人》選擇了台劇過去幾乎沒有人嘗試的路,但它繳出了驚人的成績單,筆者認為它真的是有史以來角色寫得最好、最完整的台劇,不但角色從頭到尾沒有「走鐘」,甚且是隨著每一集進一步的性格揭露,愈了解為什麼這個角色會是我們看到的樣子。
Thumbnail
台劇復興|《做工的人》不是一部可以輕易用主流市場或商業類型定義的作品,它是一部扎扎實實建立角色,再用角色驅動(character driven)劇情,而且從劇本、演出到拍攝都做得全面到位、自然流暢的絕妙好戲。難能可貴的角色真實感與完整度,讓人短短兩集就又笑又哭,而且迫不及待要與角色們再做一場發財夢。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人選之人—造浪者》裡的總統大選,是一場以台灣為背景的烏托邦大選──沒有民生及經濟的問題需要討論、沒有能源及資源的浩劫需要焦慮、更沒有外交及國際局勢需要擔憂。但為何抽去了左右國家命脈的重大議題,仍然引起許多觀眾認同,《人選之人》說的就是「台灣政治」?
Thumbnail
這是一部我已經等待太久的劇。在台灣民主轉型之路開展了數十年後,我們終於迎來了一齣如此具有當代性,同時又富有在地文化特色的作品,將「政治」以如此貼近常民的形態呈現,讓人們意識到從政者也有著人性化的糾結,更得以重新省思劇中帶出的各種辯證及現象,不論是議題或價值取捨。
Thumbnail
雖然遙望對面的《造后者》大灑狗血、激情四射,但轉頭看《人選之人》是如此溫柔地接住每一個對於人生、對於社會、對於理想追逐過但也墜落過的人們,享受《人選之人》追劇的滿足感是無法化約為一句競選口號那麼簡單的。世界觀眾的胃口怎樣我們或許不知道,但台灣人看《人選之人》絕對能夠得到共感。
Thumbnail
總體來講,《舞伎家的料理人》作為是枝裕和久違的電視作品,雖然並非每一集都由他執導,但主軸終究不脫療癒。沁入心脾的清爽感,令人毫無負擔,甚至多了一些調皮感,好比把殭屍跟舞妓這兩項衝突元素結合,眾人打打鬧鬧,觀眾這才想起眼前的舞妓,也不過是正值青春的貪玩少女,卻韌性十足,矢志貫徹心中的道。
Thumbnail
如果說電影如同料理,需要不同層次的調味才能顯得風味飽滿且餘韻無窮,近年是枝裕和所端出的菜色固然甜美、討喜,卻就是少了一味。《舞伎家的料理人》更可說是是枝裕和作品裡面最為夢幻軟綿的一部,火力全開地展現少女的明亮笑顏,替藝伎產業與置屋裡的生活裹上厚厚的糖衣──而這也是我不喜歡這部戲劇的原因。
Thumbnail
《我的出走日記》所呈現的,或多或少皆是現代人走過的曲折,例如跨越不了的生離死別、難以相通心意的家人嫌隙、越走越迷惘的人生規劃,但那不會是全部;結局的開放性,更是闡明人生充滿未完待續。不要再為自己打分數,不要再把自己限制在某個範圍內,試著從他人的定義中出走,轉身投入生活,細細體驗每一份喜悅與疼痛
Thumbnail
即使他們沒有同住,依然可以是互相關心的家人,擁有比普通朋友更加親密的、非關愛情的關係,因為之所以成為家人,是因為想擁有依靠,也成為對方的依靠,而若這份關係反倒阻礙了彼此追求幸福,不就適得其反了嗎?「家人」不再需要外在的束縛,也不需要外在的證明,僅需在心底為他標記出一個重要的位置。
Thumbnail
如果安達沒有魔法,按照他的個性將永遠不會知道黑澤對他的心意,因此當他接受了黑澤的告白,並認為自己或許就是為了觸碰他的內心而擁有魔法時,愛情又繞回了最初始,也最單純的認知:被愛,也被需要的幸福。那不只是單純的「我是為了他而生」,而是明白自己的存在成為某個人快樂與哭泣的原因,明白自己能夠愛人,也值得被愛
Thumbnail
雖然《做工的人》選擇了台劇過去幾乎沒有人嘗試的路,但它繳出了驚人的成績單,筆者認為它真的是有史以來角色寫得最好、最完整的台劇,不但角色從頭到尾沒有「走鐘」,甚且是隨著每一集進一步的性格揭露,愈了解為什麼這個角色會是我們看到的樣子。
Thumbnail
台劇復興|《做工的人》不是一部可以輕易用主流市場或商業類型定義的作品,它是一部扎扎實實建立角色,再用角色驅動(character driven)劇情,而且從劇本、演出到拍攝都做得全面到位、自然流暢的絕妙好戲。難能可貴的角色真實感與完整度,讓人短短兩集就又笑又哭,而且迫不及待要與角色們再做一場發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