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劇評|《混沌少年時》:從個人悲劇到社會病灶的生存殘酷物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餐廳失控夜》(Boiling Point,2021)到 Netflix 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2025),導演菲利普.巴蘭提尼(Philip Barantini)再次挑戰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混沌少年時》劇情敘述 13 歲少年傑米被控殺害女同學凱蒂,他的父母親、師長、警方和心理師都試圖找出他的犯案動機⋯⋯,全劇共四集,每集場景都不同,不僅有室內景,還有難度更高的戶外景,再加上精熟的拍攝技術、全員在位的表演、精準的節奏掌控,都令觀眾看得人讚嘆不已。

《混沌少年時》的攝影機即是觀眾的雙眼,穿梭在不同人物之間,幫助觀眾拼湊出事件的樣貌,當安靜乖巧且成績優異的傑米被控殺人,父母親的第一反應是替兒子辯解,認為警方處理過當並在調查過程中有所差錯,直到警方提出確切的證據,才讓傑米的父親艾迪認知到兒子殺人的事實。

艾迪在親眼目睹兒子的犯罪證據後,忍不住啜泣,傑米伸手想要安撫父親,艾迪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了抗拒──那是對兒子的失望,他先是質問傑米:「為什麼?你做了什麼?」隨後又給予兒子擁抱。在如此震驚的情況下,艾迪為何依然擁抱傑米?也許對外人來說,傑米就是個罪犯,一個殺人兇手,但對艾迪來說,過往對兒子付出的關愛,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就通通抹煞掉。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人與人之間經常存在著複雜難解的關係,這也使得與人有關的問題更難獲得解決。《混沌少年時》第二集,兩名警探前往校園,希望能找出傑米與同學的相處是否出現問題,才導致他犯下兇殘的殺人案。當殺人的結果一清二楚,沒有任何的疑慮,那麼這起案件就能結案嗎?或者,找出「為什麼殺人」的癥結點更為重要?問題是,法律只能針對有清楚犯案行為者做出判決,但傑米的犯案成因,卻非單一事件造成的結果,透過警探在校園中的探訪,我們看見學校體制充斥著各種問題,彼此環環相扣,最終釀成凱蒂枉死的悲劇。

殺人是結果,而傑米在走向這一步之前,同儕之間的集體霸凌與欺壓、無所不在的階級和歧視、教師對受教者產生無力感而衍生出的消極冷漠的態度;以及網路盛行後,世代鴻溝急速擴大,年輕孩子發展出一套專屬於他們的文化語言,父母輩幾乎難以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溝通的失能等⋯⋯,每一個環節都存在問題,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可能是這起悲劇的幕後推手之一,那麼該怎麼定罪?我們當然可以輕易地說:「傑米殺人了,他要為此付出代價。」然後呢?假裝問題已經解決,等待社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傑米?

負責偵查案件的警探路克,他的兒子亞當剛好跟傑米就讀同一所學校。亞當在校內也飽受其他同學的欺負,而路克成天忙於工作,無暇(也無心)處理兒子的問題。編劇特別放入路克與亞當的父子關係,是為與傑米和父親的關係作為對照。年輕孩子的心靈若是沒有被好好地照顧,放任他們自行摸索,最後可能會導致悲劇的後果。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混沌少年時》第一集從路克收到兒子的簡訊拉開序幕,亞當在訊息中向父親表示,希望能夠請假不去上課,路克認定亞當不夠有勇氣(擔當)面對遇到的問題。路克對於兒子的不滿(恨鐵不成鋼),跟艾迪疏忽傑米的心情十分相似。當路克在校園走過一遭,親眼見識到青春期孩子身處的殘酷環境,最終向兒子釋出關懷,這會是個起點,也許能阻止另一起悲劇的發生,或至少,接住內心感到孤單無助的孩子。

不同於前兩集的視角較為分散,在多個角色之間遊走轉換,《混沌少年時》第三集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集中在傑米和心理師的對談。場景單純,更仰賴對白推動劇情的發展,觀眾隨著心理師力求專業、不帶入私人感情的引導式提問,深入傑米的內心世界。

我們對惡的想像,有時候會顯得單一:殺人就是壞蛋,就該被判刑。但在第三集,我們看見的是一個混亂又迷惘的靈魂,有時候是乖巧體貼的孩子,又會在某個瞬間,突然變得極具攻擊性且駭人。傑米大起大落的情緒,來自生活中長期累積壓力所造成的精神創傷。當身邊的同學都在散播著「這個世上的女性只會對 20% 的男性有興趣」的厭女思想;當軟弱的性格會被人(甚至父親)瞧不起,必須逼迫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威脅性的「男人」才能生存的想法,無數念頭根深蒂固地種植在心中,當年輕世代找不到抒發情緒的管道,對於善惡的觀念變得混沌,「惡」就可能會在適當的時機,展現它的殺傷力。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編劇在第三集安排了兩個看似不起眼卻很重要的男性角色:一個是留守在監看室的警衛。一名成年的男性,對自己工作(甚至生活)極不滿意。當心理師(女性)出現時,警衛很努力在她面前獻殷情與求表現,而心理師對警衛的舉止感到有些尷尬與不快。警衛與心理師的互動,會不會是傑米和凱蒂互動的重現(凱蒂從未在劇中現身,她和傑米的互動只能依靠對話去拼湊與想像可能的模樣)?假如傑米沒有犯下殺人案,內心對於性別的偏差想法也沒有被好好地正視(疏導),那麼長大後的傑米,是否會活得像這名警衛一樣,習慣用自大的態度來掩飾個人的自卑?

第三集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傑米和心理師對談室外的警衛。劇中,傑米一度被心理師激怒,他摔倒椅子,並對心理師大聲咆哮,門外的警衛出聲制止,心理師則用眼神示意要警衛退下,不需要進入房內。傑米注意到心理師的動作,他說:「剛剛那是什麼狀況,像個女王一樣示意他離開,是嗎?」傑米的質問透露了他對擁有「權力」的女性的不快,心理師與門外警衛的關係,或許讓傑米想起當初被凱蒂(與其他同學)排擠和嘲笑的挫敗感?而他突如其來的暴衝情緒,訴說著當情境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會利用暴力言語,去為自己扳回一城(面子)。

傑米大起大落的情緒從何而來?《混沌少年時》第四集,將視角轉回傑米的家人,面對外界異樣的眼光與各種攻訐,一家人選擇默默承受,假裝一切如常,但在平靜的表面下,藏著對自我的懷疑: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才會讓兒子犯下如此嚴重的罪行?假如時光能夠倒轉,我們是否能夠及時阻止憾事的發生?艾迪在他生日這天,接二連三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貨卡被噴上侮辱性的字眼、鄰居以粗暴的方式窺探著艾迪一家的生活、兩個年輕男孩對艾迪出言不遜的捉弄等,艾迪在五金行外情緒失控,對一名嘲笑他的年輕男孩大喊:「你不知道我經歷了什麼,不准取笑我!」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艾迪事後向妻子道出童年時曾被父親虐打的往事,艾迪希望他能成為跟父親不同的人,然而,對於「男性」就該是什麼模樣的想法,早已深植在艾迪的腦海之中,他要求傑米參加足球隊或是拳擊,不正是希望傑米能夠更像個「男人」?當傑米在運動場上表現不佳,而受到其他家長嘲笑時,艾迪不但沒有給予遭受訕笑的兒子感情上的援助,還撇過頭去、假裝沒有看見這一切。艾迪對傑米的失望,被心思細膩的傑米看在眼裡,成了壓在心口上的傷痕。

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從上一輩的錯誤行為中記取教訓,勉勵自己不要重蹈相同的覆轍,但要翻轉傳統觀念談何容易?艾迪乘載著父親帶給他的痛苦,這份痛苦又以一種壓抑的方式轉嫁到了傑米身上。要如何翻轉這樣的困境?《混沌少年時》用兩組父子關係作為回應:路克選擇給予兒子更多的關心,而艾迪則對著傑米空蕩的床說:「對不起,兒子,我應該要做得更好。」──承認自身的不完美,或許才有辦法往下個階段邁進。

短短四集的長度,《混沌少年時》展現了戲劇的魅力來自紮實的劇本和演技,而非花俏的特效或爆破場面,全劇以凱蒂的死亡為出發,讓觀眾看見事件背後存在著的、比傑米殺人更為嚴重的問題。從現實生活的暴力到虛擬網絡的霸凌,我不禁想起近年幾部童話電影皆因女主角的膚色與言論和公眾預期的不同,網路上便引發各種針對女性外貌的訕笑和攻擊言論。因此,我們明白《混沌少年時》關於厭女文化的情節並非虛構,而是真實地存在你我的生活周遭,惡意仍在持續蔓延、擴散,不知何時才會落幕。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混沌少年時》影集劇照/Netflix 提供

劇照提供/Netflix
責任編輯/黃曦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的價值不只是揭露娛樂圈的黑暗,更深刻探討了「女性如何被觀看、被消費、被壓迫」。這是一個關於「權力如何掩蓋真相」的故事,更是一則「女性如何在壓迫之下試圖尋找出口」的寓言。螢幕前的你,是否願意成為下一個接棒的人?這才是《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真正想問的問題。
「做什麼事都不順利的時候,就當作上帝給你的假期。」這個時候,應該好好享受假期。——《長假》的喜歡原來這麼自然,這麼坦然,喜歡的人陪你把落魄過成了長假,喜歡就是夏天熱了就開窗享受微風,冬天冷了就打開暖爐暖暖手。故事的最後,假期結束了,瀨名和小南卻牽著手,一起回到了人生的日常。
人類是麻煩又複雜的靈長類動物,沒有人知道情感何時會轉移,會轉移給誰,情感往往難以固定,它多半是沒有人能預測流向的古怪東西。而在感情裡,誰都容易成為反派。向田邦子來來回回刻劃的就是這些家庭劇情節,刻劃這些宛如阿修羅的女子的貪嗔癡,恨著男人,愛著男人,懷疑著男人,在這些情愛裡彼此忌妒,彼此相愛相殺。
那群美麗的阿修羅們,溫婉自制的笑靨背後,究竟隱藏著妒忌、悲傷,還是壓抑的憤怒?在這部充滿張力的作品裡,是枝裕和對角色的細膩擴寫、瀧本幹也層次分明的攝影語言,以及演員群出色的表現,將人性最複雜卻真實的一面構築得極為立體。
一幅色彩豔麗的畫作,掛在過分簡潔還有些現代感的浴室牆上,畫作下的獨立浴缸鋪有棉被枕頭。畫裡有兩隻駱駝相對站立,左邊是白日被解開韁繩的駱駝,右邊是夜晚被綁在樹上的駱駝。無論繩索放開或繫緊,駱駝皆眼目低垂、似是臣服。《沒關係,是愛情啊》的坦露,一部關於豢養,也是解開繩索(創傷)、與自己和解的故事。
「哈雷路亞,嗆司!」這句山下智久眨眼喊出的回到未來咒語,至今仍是眾多日劇迷心目中的經典台詞。不過時隔多年之後再次重看,從少女變成上班族、觀看方式從第四台變成串流平台,客觀與主觀的條件都已截然不同,《求婚大作戰》帶來的感動,會有所變化嗎?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的價值不只是揭露娛樂圈的黑暗,更深刻探討了「女性如何被觀看、被消費、被壓迫」。這是一個關於「權力如何掩蓋真相」的故事,更是一則「女性如何在壓迫之下試圖尋找出口」的寓言。螢幕前的你,是否願意成為下一個接棒的人?這才是《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真正想問的問題。
「做什麼事都不順利的時候,就當作上帝給你的假期。」這個時候,應該好好享受假期。——《長假》的喜歡原來這麼自然,這麼坦然,喜歡的人陪你把落魄過成了長假,喜歡就是夏天熱了就開窗享受微風,冬天冷了就打開暖爐暖暖手。故事的最後,假期結束了,瀨名和小南卻牽著手,一起回到了人生的日常。
人類是麻煩又複雜的靈長類動物,沒有人知道情感何時會轉移,會轉移給誰,情感往往難以固定,它多半是沒有人能預測流向的古怪東西。而在感情裡,誰都容易成為反派。向田邦子來來回回刻劃的就是這些家庭劇情節,刻劃這些宛如阿修羅的女子的貪嗔癡,恨著男人,愛著男人,懷疑著男人,在這些情愛裡彼此忌妒,彼此相愛相殺。
那群美麗的阿修羅們,溫婉自制的笑靨背後,究竟隱藏著妒忌、悲傷,還是壓抑的憤怒?在這部充滿張力的作品裡,是枝裕和對角色的細膩擴寫、瀧本幹也層次分明的攝影語言,以及演員群出色的表現,將人性最複雜卻真實的一面構築得極為立體。
一幅色彩豔麗的畫作,掛在過分簡潔還有些現代感的浴室牆上,畫作下的獨立浴缸鋪有棉被枕頭。畫裡有兩隻駱駝相對站立,左邊是白日被解開韁繩的駱駝,右邊是夜晚被綁在樹上的駱駝。無論繩索放開或繫緊,駱駝皆眼目低垂、似是臣服。《沒關係,是愛情啊》的坦露,一部關於豢養,也是解開繩索(創傷)、與自己和解的故事。
「哈雷路亞,嗆司!」這句山下智久眨眼喊出的回到未來咒語,至今仍是眾多日劇迷心目中的經典台詞。不過時隔多年之後再次重看,從少女變成上班族、觀看方式從第四台變成串流平台,客觀與主觀的條件都已截然不同,《求婚大作戰》帶來的感動,會有所變化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網路社會裡面,人與人之間應對進退,更包含了在不認識、生活沒交集的人面前擺出被喜愛的公眾形象。就算勇於逆風,一旦被退追蹤、被封鎖、被演算法砍,當流量崩盤,簡直變成比「社死」更卑微的「不存在」!
Thumbnail
悲劇發生的原因從來就不是戲劇感興趣的部分,觀眾要看的是角色如何滿負傷痕繼續活著。失去,同時獲得。生命從來沒有真正的微不足道。這是一部女演員的故事。
Thumbnail
喜劇調性不時噴灑之下,偷情被美化,男女主角身體力行頌揚性愛自主。可是這也不是一部很典型浪漫的愛情電影,譬如雙方天雷勾動地火之時,女主角會先摔到扭傷腳;又譬如在男生驚喜下跪的片刻,女主角手上還戴著很難拔的洗碗手套。莫妮雅修克黎自編自導的劇本很幽默......
Thumbnail
如同這部劇的重點台詞-「你的意識決定了你存在的宇宙」,你的觀點也決定了你對這部作品和人物的看法
Thumbnail
《惡女》從主角觀點出發,採用線性單線的敘事手法推動劇情,若說線性單線是為了呈現黃立美受到偏見侷限思考,進而採取一連串的行動,這樣的解讀會是有趣的,但在現實感受下,這樣的安排卻讓劇情顯得較無層次與說服力。不僅是線性單線這把雙面刃,另一個問題則是受到線性單線影響下的其他角色缺乏鋪陳張力。
Thumbnail
如果一個成熟的身體,裝入一個嬰兒的大腦,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想如果要盡量不劇透的話,我會這樣形容《可憐的東西》這齣戲。 也許大家會視為女性主義,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戲應該用什麼哲學來框架好,如果是我,應該是存在主義吧,濃厚的荒謬感,讓我既發笑,又覺得深有感觸。 「不帶框架的活真
Thumbnail
電影《惡女》探討了女性角色在父權體制中的求生之路,並提出了不同於傳統觀點的女性生存策略。通過劇中角色的故事,可以反映出性別規範對個體成長與發展的深遠影響,值得引起更多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做壞掉的人」讓導演擅長詭異、不懷好意冷不防的歪斜感游刃有餘,除了女主角一開始肢體障礙的怪奇感,還有如發神經般發出怪聲,同時把大人世界的具備用途的物件與小孩的玩具錯置、亂丟,並搭配古怪即興,無旋律調性配樂,挑戰噪音與音樂的聲音定義。
Thumbnail
#殺人者的難堪 #살인자o난감 說說劇中的女性。 此劇很明顯是一齣以男性為主導的劇,個人覺得是有點太過”性別”失𧗾! 雖則是男性劇、但女角多到數不勝數!當中不少還是美女!? 但, 劇中出現的女性幾乎不是被任人魚肉就是被肆意欺凌!?又很大一部份只出一幕、間場作用(?),但又經常大尺度演出
Thumbnail
#若是為人父母的觀看以下作品時,務必要咬緊牙根,默念三遍,這不過是一齣影視劇!!!然後小心不要砸壞自家3C產品,希望各位強心臟們可以完食整部作品(喂 1.《媽媽別哭》 這是2012年的韓國電影。 女主角在學校被數名男同學強暴,但由於都是未成年,主角媽媽對他們無可奈何,一點辦法也沒有。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網路社會裡面,人與人之間應對進退,更包含了在不認識、生活沒交集的人面前擺出被喜愛的公眾形象。就算勇於逆風,一旦被退追蹤、被封鎖、被演算法砍,當流量崩盤,簡直變成比「社死」更卑微的「不存在」!
Thumbnail
悲劇發生的原因從來就不是戲劇感興趣的部分,觀眾要看的是角色如何滿負傷痕繼續活著。失去,同時獲得。生命從來沒有真正的微不足道。這是一部女演員的故事。
Thumbnail
喜劇調性不時噴灑之下,偷情被美化,男女主角身體力行頌揚性愛自主。可是這也不是一部很典型浪漫的愛情電影,譬如雙方天雷勾動地火之時,女主角會先摔到扭傷腳;又譬如在男生驚喜下跪的片刻,女主角手上還戴著很難拔的洗碗手套。莫妮雅修克黎自編自導的劇本很幽默......
Thumbnail
如同這部劇的重點台詞-「你的意識決定了你存在的宇宙」,你的觀點也決定了你對這部作品和人物的看法
Thumbnail
《惡女》從主角觀點出發,採用線性單線的敘事手法推動劇情,若說線性單線是為了呈現黃立美受到偏見侷限思考,進而採取一連串的行動,這樣的解讀會是有趣的,但在現實感受下,這樣的安排卻讓劇情顯得較無層次與說服力。不僅是線性單線這把雙面刃,另一個問題則是受到線性單線影響下的其他角色缺乏鋪陳張力。
Thumbnail
如果一個成熟的身體,裝入一個嬰兒的大腦,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想如果要盡量不劇透的話,我會這樣形容《可憐的東西》這齣戲。 也許大家會視為女性主義,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戲應該用什麼哲學來框架好,如果是我,應該是存在主義吧,濃厚的荒謬感,讓我既發笑,又覺得深有感觸。 「不帶框架的活真
Thumbnail
電影《惡女》探討了女性角色在父權體制中的求生之路,並提出了不同於傳統觀點的女性生存策略。通過劇中角色的故事,可以反映出性別規範對個體成長與發展的深遠影響,值得引起更多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做壞掉的人」讓導演擅長詭異、不懷好意冷不防的歪斜感游刃有餘,除了女主角一開始肢體障礙的怪奇感,還有如發神經般發出怪聲,同時把大人世界的具備用途的物件與小孩的玩具錯置、亂丟,並搭配古怪即興,無旋律調性配樂,挑戰噪音與音樂的聲音定義。
Thumbnail
#殺人者的難堪 #살인자o난감 說說劇中的女性。 此劇很明顯是一齣以男性為主導的劇,個人覺得是有點太過”性別”失𧗾! 雖則是男性劇、但女角多到數不勝數!當中不少還是美女!? 但, 劇中出現的女性幾乎不是被任人魚肉就是被肆意欺凌!?又很大一部份只出一幕、間場作用(?),但又經常大尺度演出
Thumbnail
#若是為人父母的觀看以下作品時,務必要咬緊牙根,默念三遍,這不過是一齣影視劇!!!然後小心不要砸壞自家3C產品,希望各位強心臟們可以完食整部作品(喂 1.《媽媽別哭》 這是2012年的韓國電影。 女主角在學校被數名男同學強暴,但由於都是未成年,主角媽媽對他們無可奈何,一點辦法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