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

含有「廢死」共 6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透過分析臺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探討死刑議題的多面向,包括制度的不完善、審判過程中的感性與理性辯護,及情境對罪犯行為的影響。儘管對死刑存廢存在激烈的情感對立,作者希望能引發讀者對制度的反思,並理解背後的社會責任。透過故事的力量,探索感性與理性的交錯,期望促使社會對話與理解。
Thumbnail
這裡是圓國中都電視台的某個攝影棚,正在錄製一個叫做『不服來辯』的電視節目。     這個節目會針對不同的主題,來邀請來賓做辯論。而今天的主題,是要辯論是否贊成廢除死刑。     節目還沒開始,現場的觀眾就已經情緒沸騰。     「我們不是神,我們沒有權利決定人的生死!」一名觀眾大喊
Thumbnail
這是社會上高度討論的話題,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想法 😊
很多時候,心之所嚮的事無法好好抑制,但至少我們通常能夠掌控腦袋,封存身體裡的動物,離開叢林、表現得社會。可是有時候,腦袋的、社會的病沒辦法控制,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記得要笑,連哭的時候都要笑,誰叫這個世界連一點點愛都給不起。
Thumbnail
2/5小丑:雙重瘋狂
看了這個故事,真的很難過,好悲慘的遭遇,僅僅是買菜途中遇到,竟被殘忍對待至此。 刑罰不只是正義的展現,也對後續的社會生活,具有警示作用。而法律的走向,卻在兩方面都失效。看新聞留言,有人說私刑時代快要來臨了,那麼在這個鼓勵犯罪的社會,我們升斗小民,遇到惡霸無力報復,又能怎麼辦呢?
For the death penalty to deter potential murderers, they must be able to rationally consider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and fear death.
Thumbnail
廢死不是像美國那樣,把死刑廢除、然後全部改成無期徒刑就好了,更需要北歐那樣,把「戒護」這樣的觀念、擴大至教化、矯正等。能夠確保社會安全、才能放心廢死。
Thumbnail
所謂刑罰對犯罪的遏阻作用 ,指的是潛在犯罪者考慮到,在犯罪行為被發現後,可能受到刑罰的處份,因此,在害怕刑罰的情況之下,放棄本來犯罪的計劃。這預設了: 1) 潛在的犯罪者是理性的,會考量行為的後果,再決定是否犯罪。2) 他/她們會害怕死亡。用這樣的邏輯去思考死刑的遏阻作用的話,我們可以得知…  
Thumbnail
廢不廢死都有意見。 不贊成死刑的一方,會考量到死刑最終的目的,還有人權問題。 支持死刑的人,認為對於這麼殘暴的人,還有什麼人權可言。
Thumbnail
很希望這議題可以公投,我不支持廢死,殺人償命理所當然,命沒有貴賤,既然如此,不管什麼原因殺人,殺人犯求何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