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遺跡——石頭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看過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嗎?日軍構築地堡防禦工事,與美軍對峙,將「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印象深刻。

二零二零年八月,屏東枋寮地區,一家光電開發廠商挖除植被林地,準備興建太陽能發電廠,開挖後,卻挖到二戰末期日軍興建的大規模地堡要塞軍事設施——「石頭營」,令外界驚覺:原來台灣也有如硫磺島般的大片日軍軍事遺跡!

長期關注文化資產議題的屏東縣議員立即介入,要求廠商停工,著手進行文史保存事項的協調溝通,之後,文資保護人員與廠商爭論不休,文資現場勘察工作延宕至今,該案成為臺灣第一個光電開發與文資領域衝突的個案。

石頭營日軍要塞見證台灣二戰歷史

「石頭營」位於枋寮鄉北側,名稱出自清代官兵駐屯營區,乃「浸水營古道」起點(三條崙——卑南古道,1874年恒春半島最南端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清廷為加強經營臺灣東部而開闢)。

二戰末期,日軍在太平洋戰事節節失利,盟軍逼近東亞第一島鏈,為取得進攻日本本土跳板,切斷尚在殖民統治下的日本南進基地——台灣的糧食供應與南洋資源臍帶,美軍擬定攻台計畫「堤道行動」(Operation Causeway),劍指屏東枋寮海岸,準備在此地登陸。

日軍為防盟軍登陸臺灣,調集重兵,全島守備兵力一度達二十多萬人,據相關文獻記載,日軍在屏東春日鄉設置戰鬥司令部,第五十師團(蓬部隊)奉命移防枋寮,於枋寮緊急挖山,建構堡壘要塞工事,由於毗鄰石頭營,要塞因此亦得名「石頭營」。

石頭營要塞北起玉泉村、南迄新開村,佔地一百零三公頃,構築三十六座機槍堡、十所砲陣地,九個觀測所,整個軍事要塞裡有六十多個工事,包含指揮所、碉堡、觀測所、坑道等,企圖與登陸的美軍決一死戰。

三十六個機槍堡,分佈在要塞外圍,圍繞著石頭營要塞一整圈,各種大小口徑的射擊陣地,形成一個火力強大的防衛網。

各個要塞之間由密密麻麻、狹小綿延的地下坑道串連,如蜘蛛網般互通,有的通道出口甚至偽裝成墳地,形成山地間難以一窺全貌的地底迷宮。由於數十年間未曾有人踏入,已成為蝙蝠、蛇、蜘蛛、老鼠等多種動物棲息地。

林吉洋  攝

林吉洋 攝

如此大規模的日軍設施,是台灣經歷日軍「全島要塞化」戰略的見證,與硫磺島、塞班島、貝里琉一樣,是二戰歷史舞臺中的關鍵角色。

然而,曾敗退菲律賓的遠東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堅持「I shall return!」的承諾,採取「跳島戰術」,跳過台灣島,登陸沖繩(硫磺島),打回菲律賓,使台灣躲過了美軍與日軍在島上的砲火對決,臺灣人民免遭生靈塗炭,也讓石頭營要塞設施完整保留下來。

二戰結束後,國軍接收石頭營要塞,四十年後經歷民主化與兩岸局勢和緩,國軍於二零零五年將石頭營要塞解編,要塞此後被塵封遺忘。

沉睡的要塞重見天日

二零一六年夏天,出生於屏東內埔的軍事研究者林炫耀來到屏東枋寮,在荒煙蔓草中重新探勘石頭營要塞。一頭栽入,便不可自拔,一有時間就從臺北開車南下屏東,獨自探勘、研究已達四年,對要塞內瞭若指掌,親手繪製了機槍堡、砲陣地、砲穹窖、觀測所、日軍司令部、彈藥庫、軍事坑道等分佈圖。

因年久失修,要塞內的地下坑道已有多處崩塌,具危險性,林炫耀系上尉情報官退役,憑藉軍人直覺,在地下坑道與各陣地之間穿梭探險,現場的震撼力讓他宛如親臨戰場,「如時空穿越,回到太平洋戰爭的一九四四年。」

透過日軍文獻、國軍接收的圖冊資料,林炫耀從太平洋戰史上看到了台灣所處重要地位,一步一步拼湊出了石頭營要塞的歷史全貌。他拿出日軍參謀記載的佈防規劃:

「因應盟軍將於枋寮登陸,整師團兩萬八千名官兵背倚大武山佈防,俯瞰屏東平原,戰爭開啟後,師團須抵抗一年以上,因此藉山體挖掘工事,以面對可預見的艦砲與空襲。」

為了能夠帶領專家學者、記者走入石頭營,林炫耀在藤蔓與樹林交織的斜坡上披荊斬棘,徒手闢出需要手腳並用才能匍匐前進的路,令訪客對石頭營的隱密更加印象深刻。

地下坑道內,暗無天日,空氣稀薄,塵埃瀰漫,須屈身通行,以防撞到岩壁,地道左彎右拐,一不小心就可能迷路。

坑道四通八達,岩壁頂上的蝙蝠不時從耳邊呼嘯飛過,或穿梭在訪客隊伍中,訪客也要屈身以利蝙蝠飛行。林炫耀強調,石頭營內蝙蝠種類與數量相當驚人,凸顯地底環境與生態之間的契合。

探索過程中,目之所及,僅達頭燈照亮的前方範圍;腳底踩著碎石塊,或累積多年的蝙蝠排泄物;雨季過後,坑道內的積水深及膝。光電廠在附近打樁,更令人擔心地道坍塌,每一步都走得心驚膽顫。

林炫耀。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林炫耀。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巨砲工事漂亮堅固,令人驚歎。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巨砲工事漂亮堅固,令人驚歎。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深藏山中的巨砲,射程直達山下枋寮海岸。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深藏山中的巨砲,射程直達山下枋寮海岸。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堅固完好的指揮所。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堅固完好的指揮所。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從山頂俯瞰屏東平原,日軍要塞工事就藏在腳下大山中。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從山頂俯瞰屏東平原,日軍要塞工事就藏在腳下大山中。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孫立人將軍率新軍在枋寮海岸做防登陸演習訓練。羅超群攝,羅廣仁典藏

孫立人將軍率新軍在枋寮海岸做防登陸演習訓練。羅超群攝,羅廣仁典藏

孫立人將軍率新軍在枋寮海岸做防登陸演習訓練。羅超群攝,羅廣仁典藏

孫立人將軍率新軍在枋寮海岸做防登陸演習訓練。羅超群攝,羅廣仁典藏

孫立人將軍率新軍在枋寮海岸做防登陸演習訓練。羅超群攝,羅廣仁典藏

孫立人將軍率新軍在枋寮海岸做防登陸演習訓練。羅超群攝,羅廣仁典藏

林炫耀告訴我們:當年麥克阿瑟將軍從菲律賓敗走,日軍擄獲了美軍遺留的四門155榴砲,這可是當時口徑最大、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巨砲。日軍將這四門155榴砲運到台灣,其中兩門就佈署在石頭營,另兩門則佈署在高雄港南端的鳳鼻頭,四門巨砲將屏東平原夾在中間,南北相望,一可箝制登陸作戰之美軍,將美軍殲滅於海上,二若美軍登陸北上,仍處於這南北相望四門巨砲射程中,三是保護屏東平原軍事基地(如機場等)。

實際上,日軍第五十師軍團構築的軍事設施佈滿屏東一帶,除了枋寮石頭營,還包括屏東縣的萬丹、麟洛、內埔、萬巒、潮州、新埤、佳冬、春日、恆春等地,雖然麥克阿瑟將軍最終執行「跳島戰術」進攻菲律賓群島,對臺灣的戰術策略改為重點式空襲,但顯示出屏東在東亞戰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捍衛石頭營

林炫耀指出,石頭營是在三條崙高地一百公頃範圍內保存完整的戰爭工事,這不僅是台灣重要的二戰軍事遺跡,也是世界上珍貴的文化資產。對台灣人來說,要認識自己的二戰歷史,石頭營遺跡提供了看得見、也摸得到的歷史。

除了地下的碉堡壕溝,在山谷內,日軍還建了人工水道,蓄積雨水以供作飲用淡水;地面上則種下大片的刺竹林,形成天然的圍籬屏障,卻在光電廠商的第一期工程進行時遭到剷除,並造成一座機槍堡被破壞,以及部分坑道坍塌等事實。

對光電開發廠商在枋寮的開發工程,林炫耀多次據理力爭,要求全面停工——「要塞周邊的自然景觀、刺竹林都是日軍刻意佈下的掩護,也是整體景觀一部分,周邊環境開發後,僅留鋼筋水泥碉堡有何意義?」面對廠商的持續開發,他痛心疾首,「如果只剩下碉堡,旁邊是太陽能板,這樣還有保留古跡的初衷嗎?」「這是真正的歷史,如果毀去,要如何面對下一代人?」

聲援林炫耀的郭吉清認為,石頭營要塞刻畫的也是近代東亞歷史,日軍在石頭營佈下重兵,然盟軍最後關頭跳過台灣,直攻沖繩,沖繩全島軍民應戰,戰死達二十萬人,其中十二萬是被捲入戰火的無辜百姓,成為二戰期間唯一平民死傷比軍人還多的戰役。台灣雖幸運躲過,但石頭營要塞不應就此塵封,更不應讓珍貴的歷史資產持續遭到破壞,一旦破壞就無可補償。

積極參與文資保護的人們向屏東縣府文化處強烈呼籲:在遺址上做光電工程,是一種短視近利的行為,縣府應有文資保護意識,要制定更嚴謹的光電選址審查程式,並且勒令廠商停工。石頭營應該作為文化資產好好保存,成為見證歷史的重要遺跡,供後人謹記——不要戰爭!

國際記者協會IPF成員David  Johnson,因娶了臺灣太太而定居台東,他認為,對國際遊客而言,二戰的歷史遺址,遠比雞排、奶茶更重要,能夠跨越國界與語言障礙,成為見證戰爭殘酷的遺跡。為了保存石頭營,他已多次前往勘探,並與夥伴拍攝了影片,上傳至Youtube,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竟然有完整的二戰時期日軍要塞。對於光電廠商正在遺址上進行開發,他感嘆失望——「台灣人都不知道枋寮竟然有重要的二戰歷史資產,也沒有意識到這座要塞代表台灣一段珍貴的歷史,台灣人不重視自己的歷史」。

縣府該如何應對?

屏東縣的東港、林邊、佳冬、枋寮四鄉鎮,因屬「沿海嚴重地層下陷區」,不利農耕,縣府遂積極推動大型太陽光電廠,可避免小規模光電造成農地破碎化,並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同時為傳統農村提供產業轉型的機會,以租金代替農民勞動收入,讓土地休養生息,涵養地下水。二零一九年,林邊、佳冬兩個大型電廠開始動工,二零二零年八月,位於枋寮鄉新開村的電廠也取得施工許可。

光電開發工程破壞枋寮石頭營遺址,使屏東縣府屢遭文資人士痛批與抗議——光電工程選址錯誤、漠視石頭營的文資價值、未依《文資法》指定案址為「暫定古蹟」、未勒令業者停工,屏東縣府難辭其咎。

對此,屏東縣府文資所回應,「縣長已指示尊重文資委員專業意見,依照法令程式辦理」,並向文資人士解釋,已啟動審查程式,在審查結果出爐前,仍須尊重憲法保障私人產權(石頭營光電開發計畫的主要開發面積中,總計二十七筆私有土地,由三位地主持有,如今光電開發廠商已取得使用及管理權),要求業者須全面停工,實際上「文資法並沒有這麼大的權力。」

文資所還認為,民間團體應尊重文資委員及法定流程,呼籲文資人士切勿任意帶領公眾進入要塞內探勘導覽,此舉不僅侵犯私人產權,更有安全疑慮,要塞坑道年久失修,若發生意外將無人可負責。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在當今全球暖化、氣候急遽變遷的環境下,發展「綠能」已迫在眉睫,林炫耀召集在地居民組成「捍衛石頭營聯盟」,透過抗議與連署行動告訴政府與社會大眾:「不是反對綠能,而是反對選址錯誤的綠能!」

來自英國的Youtuber團隊進入拍攝探險影片:


二戰遺跡「石頭營」是否將毀於廠商開發?縣府該如何應對?

===================

資料來源:

林吉洋:《重要二戰軍事遺址,竟被破壞做光電?》

李育琴:《屏東二戰遺跡遭光電工程破壞  民眾訴求石頭營文資應完整保存》

陳麗茹:《全台首例文資光電衝突 業者:與石頭營共生共融 打造文資綠能園區》

洪育增:《暫停的二戰光景  進入坑道才知道》

avatar-img
24會員
120內容數
出土檔案,還原史實,前事今聲,柳笛講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柳笛摸金 的其他內容
台灣戰俘營的歷史長期來一直被忽略,臺灣社會也似乎缺乏勇氣去面對暗黑的歷史。
多數戰俘返國後避談個人經歷,有些母國甚至要求返家的戰俘簽署「保密狀」。
金瓜石俘虜營倖存者艾華士(Jack Edwards)隨調查人員重返臺灣,意外在成堆的垃圾中發現了一批珍貴史料。
何麥克蒐集資料越多,愈發感慨這些歷史不該被遺忘,尤其是台灣人。
少小離家輾轉南遷,卻被軍方粗暴輾斷青春,他們都是「白色恐怖那個時代的刀下餘生」。人生無法重來,受害者與倖存者,同為戰爭、戰後白色恐怖的犧牲品。
張敏之校遺孀王與六個孩子被情治單位列為「匪諜眷屬」,行蹤遭到監控;鄒鑑校長遺孀崔紹萱被解往綠島。
台灣戰俘營的歷史長期來一直被忽略,臺灣社會也似乎缺乏勇氣去面對暗黑的歷史。
多數戰俘返國後避談個人經歷,有些母國甚至要求返家的戰俘簽署「保密狀」。
金瓜石俘虜營倖存者艾華士(Jack Edwards)隨調查人員重返臺灣,意外在成堆的垃圾中發現了一批珍貴史料。
何麥克蒐集資料越多,愈發感慨這些歷史不該被遺忘,尤其是台灣人。
少小離家輾轉南遷,卻被軍方粗暴輾斷青春,他們都是「白色恐怖那個時代的刀下餘生」。人生無法重來,受害者與倖存者,同為戰爭、戰後白色恐怖的犧牲品。
張敏之校遺孀王與六個孩子被情治單位列為「匪諜眷屬」,行蹤遭到監控;鄒鑑校長遺孀崔紹萱被解往綠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充滿神秘色彩的廢墟島嶼, 記述著一群曾經被奴役的朝鮮人, 在二戰末期反抗暴政革命的過往。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在南洋群島掠奪財寶後,埋藏於臺中太平頭汴坑的傳說。以及附近地名「福利社」的由來。
Thumbnail
石門東稜為太魯閣戰役日軍行軍補給的路線,而古關原是當初日軍紮營的地點。沿途可見疑似當時的路徑、日軍遺址。 為徹底壓制臺灣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太魯閣地區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此事件為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Thumbnail
我大略講一下,二次大戰中的沖繩島戰役。   1、沖繩島面積是台灣30分之1。 2、日本守軍12萬人。 3、美軍18萬人登陸作戰,後又增援30萬人,共48萬人。 4、美軍花了82天打下沖繩島。 5、美軍死亡12000人,72000人受傷(也有報導說美軍48000人傷亡)。
Thumbnail
二鯤鯓砲臺是臺南安平的古蹟之一,見證了臺灣從清帝國邊陲的小島轉變為衝突前線的歷史砲臺,以及日本統治後的變遷。本篇文章探討了牡丹社事件與二鯤鯓砲臺的興建背景、砲臺的建築特色、以及日本統治後的空間開放。
成為神盾級驅逐艦停泊的軍港;全軍覆沒嗎?
Thumbnail
這些廢棄的碉堡,還真見證了當時一旦發生熱戰,必須死守台灣的決心。如今這些碉堡已經成為懷舊景點,但沒有多少人知悉這些碉堡的用途。〔台中都會公園〕附近這幾座碉堡,已被野草湮沒,尤其那個園柱形大碉堡,長滿雜樹,已經幾乎看不出原貌。
Thumbnail
旗津原來真是一座島,但高屏溪的大量泥沙北漂,竟讓島嶼成了陸連島,一直到1967年要建高雄二港挖開通道,旗津又變成一座島。 現在陸路要去旗津很方便,就是走1984年通車全長1670公尺的過港隧道。這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所以有人認為台灣的「極低」點就在這過港隧道裡,這邊在水面下14公尺是海底,隧道在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充滿神秘色彩的廢墟島嶼, 記述著一群曾經被奴役的朝鮮人, 在二戰末期反抗暴政革命的過往。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在南洋群島掠奪財寶後,埋藏於臺中太平頭汴坑的傳說。以及附近地名「福利社」的由來。
Thumbnail
石門東稜為太魯閣戰役日軍行軍補給的路線,而古關原是當初日軍紮營的地點。沿途可見疑似當時的路徑、日軍遺址。 為徹底壓制臺灣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太魯閣地區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此事件為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Thumbnail
我大略講一下,二次大戰中的沖繩島戰役。   1、沖繩島面積是台灣30分之1。 2、日本守軍12萬人。 3、美軍18萬人登陸作戰,後又增援30萬人,共48萬人。 4、美軍花了82天打下沖繩島。 5、美軍死亡12000人,72000人受傷(也有報導說美軍48000人傷亡)。
Thumbnail
二鯤鯓砲臺是臺南安平的古蹟之一,見證了臺灣從清帝國邊陲的小島轉變為衝突前線的歷史砲臺,以及日本統治後的變遷。本篇文章探討了牡丹社事件與二鯤鯓砲臺的興建背景、砲臺的建築特色、以及日本統治後的空間開放。
成為神盾級驅逐艦停泊的軍港;全軍覆沒嗎?
Thumbnail
這些廢棄的碉堡,還真見證了當時一旦發生熱戰,必須死守台灣的決心。如今這些碉堡已經成為懷舊景點,但沒有多少人知悉這些碉堡的用途。〔台中都會公園〕附近這幾座碉堡,已被野草湮沒,尤其那個園柱形大碉堡,長滿雜樹,已經幾乎看不出原貌。
Thumbnail
旗津原來真是一座島,但高屏溪的大量泥沙北漂,竟讓島嶼成了陸連島,一直到1967年要建高雄二港挖開通道,旗津又變成一座島。 現在陸路要去旗津很方便,就是走1984年通車全長1670公尺的過港隧道。這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所以有人認為台灣的「極低」點就在這過港隧道裡,這邊在水面下14公尺是海底,隧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