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水保署BigGIS巨量空間資訊系統是一個免費的線上GIS平台,除了提供常見的繪圖工具之外,還有各種不同主題的底圖及航空照片、衛星影像等地理圖資,非常適合用來製作鹿港普渡歌地圖,透過視覺化呈現可以更直觀知道普渡歌地點空間分布及其背後意涵。
「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宮,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廟,初五城隍宮,初六土城,初七七娘媽生,初八新宮邊,初九興化媽祖宮,初十港底,十一菜園,十二龍山寺,十三衙門(金盛巷),十四飫鬼埕,十五舊宮,十六東石,十七郭厝,十八營盤地,十九杉行街,二十後寮仔,廿一後車路,廿二船仔頭,廿三街尾,廿四宮後,廿五許厝埔,廿六牛墟頭,廿七安平鎮,廿八泊仔寮,廿九泉州街,三十通港普;八月初一龜粿店,初二米粉寮,初三乞食寮.初四乞食食無餚。」
在上一篇已經介紹如何運用BigGIS製作普渡歌地圖,並且完成了初一到初六的部分了,這篇從初七繼續往下介紹。
農曆七月初七這天是七夕,也是傳說中織女的誕辰。織女在與牛郎結婚後生下兩個小孩,然後就被帶回天庭,留下牛郎獨自扶養孩子。織女的六位姊姊心疼所以暗中幫助,守護孩子們成長,因此七娘媽被視為小孩的守護神。有種說法說「七」指的是天帝第七個女兒(織女);也有說「七」指的是織女和她的六位姊姊。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後者,這樣才符合小孩子守護神的概念。
早期衛生環境差加上醫療不發達,許多小孩常年幼夭折,因此鹿港在初七這天不普渡,不論家中是否有孩童都會祭祀七娘媽,祈求七娘媽護佑小孩能平安健康長大,所以在普渡歌地圖中沒有初七的地點。
拜七娘媽時會準備糖粿、油飯、麻油雞酒等,並會準備一座紙糊的七娘媽亭,作為七娘媽下凡接受祝賀時休息梳洗的處所,在祭祀儀式結束後,會將七娘媽亭焚化,有關七娘媽亭可以參考下圖(出處:鹿港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facebook)。
新宮指的是新祖宮,以"新"來稱呼是相較於鹿港另一間極具盛名的天后宮(舊宮)相比,新祖宮比較晚興建。1787年(乾隆52年)清朝為了平定林爽文抗清起義,命福康安為將軍率軍渡海來臺,因軍隊途中遇上風浪,將士求媽祖保佑而後順利由鹿港登陸。
在平定林爽文事件後,福康安為感謝媽祖保佑軍隊平安渡海,於是上奏朝廷在鹿港地區興建媽祖廟,並於1788年(乾隆53年)奉迎媽祖神像入祀,是全臺唯一一座由皇帝敕建之媽祖廟,即為今日的新祖宮。
初八這天在新祖宮的周邊進行普渡,老實說我不太清楚周邊的範圍到底多大,所以在地圖中還是標示新祖宮的地點作為代表。
1684年(康熙23年),一批來自福建興化的移民把家鄉媽祖的香火帶到了鹿港,為了感念媽祖護佑及表達對故鄉的情感,捐助興建了一座媽祖廟,取名為「興安宮」,寓意著興化的平安與安寧。
在前面提到的新祖宮、天后宮及興安宮都是祭祀媽祖的宮廟,顯現媽祖信仰在鹿港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鹿港早期發展與海洋、港口息息相關。不過鹿港的寺廟可依信徒的範圍分為閤港廟(全鹿港)、角頭廟(特定地區)、人群廟(大陸同鄉移民)及宗族廟(某姓氏及宗族),興安屬於人群廟,因此名氣不如閤港廟的天后宮及新祖宮。
初十到十二由網路上所蒐集到的資料可以知道它們在空間上是有相關性的,建議在繪製地圖時,順序可以從龍山寺->菜園->港底來製作。
龍山寺:在以媽祖為主流的鹿港,唯一能與天后宮齊名較量的古蹟及神祉信仰就是主祀觀音媽的鹿港龍山寺了,從1786年(乾隆51年)泉州府安海龍山寺分靈而來至今也逾230年了。
丁志達先生在臉書上提到,原本龍山寺門前有一座池塘,傳說是給觀音媽使用的鏡子,現在這座池塘已經蓋了販厝,舊風貌無跡可尋。
龍山寺山門前,原有一座澄潭印月,傳說就是給觀世音佛祖使用的鏡子。住在池塘邊的「黃姓」人家,就是作者外婆黃過的娘家,外婆娘家的人認了我的母親為乾女兒,因而有了「姻親」關係。作者小時候,喜歡玩躲避球,也是校隊之一,因而,偶而會因接球不當而手指頭受傷、脫臼,父親就會帶我到「黃家」請「炎興舅」(現在稱為國術師)替我療傷、敷藥,說聲「謝謝舅舅」,不拿錢的,親戚嘛!這一片池塘現在已經蓋了販厝,舊風貌已無跡可尋。(節錄自丁志達先生2021年9月26日臉書貼文)
這個說法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打算從系統上找找看有沒有些相關的圖資可以佐證這個說法。BigGIS整合了1966年至今許多衛星及航照圖,目前在鹿港龍山寺這一帶可以找到最早的影像是1977年2月12日林業署航測及遙測分署拍攝的這張航照圖,在圖中龍山寺前方(下圖紅色虛線)已經是滿滿的房子了,沒有看到任何池塘的特徵,附近看起來像水體的地方反而是在龍山寺的西南方及南方兩處(下圖紅色箭頭處)。
雖然目前能找到的照片最早只到1977年,但BigGIS也介接了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WMTS服務,從1977年往前找發現1904年日治時期的地圖龍山寺正門口真的有一個大池塘(丁先生所言不假),一直到1969年的臺灣地形圖上這個池塘還存在,不知道這個池塘是逐漸填埋(可能嗎?)還是一次性填起來蓋房子,如果是後者的話,這一區的房子大概是在1969-1977年間蓋的。
因為太好奇了,又去內政部實價登錄看看有沒有這一帶房子的成交紀錄,找到一筆在2017年成交的紀錄,上面顯示當時的屋齡是48年,所以推估大概就是在1970年建造的,Bingo!
菜園:即現今菜園里,有關普渡鹿港有句俗諺「菜園豬、街尾戲」,菜園豬說的是菜園農民居多,除了種菜之外該區也盛行斜槓養豬為當作副業,因此七月普渡時家家戶戶會把豬隻當作供品,成為菜園普渡特色。
因為這一天有很明確的範圍菜園里,可以先在BigGIS上點開【基礎圖層】->【行政及土地區界】->【村里界】,找出菜園里的位置及範圍。
接著使用【繪圖工具】的繪製多邊形範圍的功能沿著菜園里的邊界點擊,完成後雙擊滑鼠,完成菜園的繪製。
港底:也是舊地名,是昔日從「舊港溝」(舊鹿港溪)竹筏可行駛的最上游之處,因此稱作港底,意即港口的盡頭處。其範圍為龍山寺之南,廈菜園與地藏王廟之間的聚落。
由電子地圖找出地藏王廟及剛剛完成的龍山寺跟菜園的地圖後,再搭配在菜園的邊界有個港底代天府以及舊港溪的位置,就可以大略的圈繪港底的範圍。
普渡歌地圖終於完成了2/5,希望我能在農曆七月結束之前完成這系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