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本質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自人類有文明以來,戰爭從未絕跡,改變的只是戰爭的機能與成因,隨著時代的變遷,戰爭可以變成一種商品,甚至於變成冷酷數字的集合體,只要有利可圖,只要算計之下是有利的,戰爭就會在人類的慾望下發動,離我們最近的是一直沒有結束跡象的俄烏戰爭,這場戰爭充分地告訴我們,戰爭的本質是充滿算計,欺詐還有冷酷的政治算計,發動戰爭的人或許如希特勒般的剛愎自用,但陷入大國圈套被拖進一場自己打不起的戰爭這是一種愚蠢,當手中用別人給的武器彈藥作戰,並不是給武器的大國有仁義,而是一場用別人鮮血屍體造就的冷酷算計。

 

身在四戰之地的台灣更該理解戰爭的本質,尤其不要掉入大國的政治算計之中,很多政客沾沾自喜以為大國會對自己施以仁義,在戰爭爆發當下,會為自己火中取栗,替自己的政治冒進背書,其實這是相當愚蠢的,事實會說話,而且真話永遠最難以下嚥,實際上台灣從冷戰的兩極對抗到如今的美中對抗,陷入代理人戰爭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如鬼魂般陰魂不散,這還是政客們造成的,殊不知戰爭的本質是利益算計,也許有一天台灣也會如烏克蘭被迫打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而手中的武器還是大國給的,真有這一天其實國家的滅亡就注定了。

 

和平的不易來自爭議的分歧,仔細思考兩岸關係的演變,更能理解,而諷刺的地方在於,執政的民進黨政客,破壞過去辛苦經營的兩岸關係,將不容易放下的矛盾升級,甚至於大有成為美國打代理人戰爭的馬前卒,民進黨的政客對於戰爭帶來的危險無感,甚至於荒廢部隊建軍備戰,天真的認為美國會對自己施以仁義,在戰爭爆發當下,會為自己火中取栗,替自己的政治冒進背書,但真的如民進黨政客算計的順利嗎?看看西方對俄烏戰爭的態度,嘴巴講講仁義呼籲和平,但卻把大量的軍火投入戰爭的熔爐之中,當戰爭的業火熊熊燃燒時,西方的利益就建立在犧牲的烏克蘭軍民之上,這個現在進行式般的殘酷例子,如果無法讓台灣的政客有一點良知,讓政治狂熱的酸民有一點清醒,最後的結果就是讓軍民去實踐戰爭的殘酷與本質,如果戰爭的學費是鮮血與生命,寧願永遠不要付出這樣的代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建宏的沙龍
7會員
212內容數
攀附權貴簡單,但是卻會失去做人的脊梁,不管誰當權,只要有任何的失道寡助,老夫絕對不會視而不見,我腦後的反骨專為當權者而生。
李建宏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27
當川普不言不慚的告訴台灣,該付美國保護費換取保護,而民進黨這些政客居然爭先恐後的替美國洗白,表示自己都「自費」保護自己,但明眼人看在眼裡其實就是個唾面自乾的荒誕笑話,民進黨政客自稱沒付的「保護費」實際上都一點一滴的從外交軍事上受制於美國強行被綁在抗中戰車上,付出比「保護費」更慘重的代價,卻換不來起碼
2024/07/27
當川普不言不慚的告訴台灣,該付美國保護費換取保護,而民進黨這些政客居然爭先恐後的替美國洗白,表示自己都「自費」保護自己,但明眼人看在眼裡其實就是個唾面自乾的荒誕笑話,民進黨政客自稱沒付的「保護費」實際上都一點一滴的從外交軍事上受制於美國強行被綁在抗中戰車上,付出比「保護費」更慘重的代價,卻換不來起碼
2024/07/27
今年第一個颱風侵襲台灣,同一個颱風映射出許多的現象,有網軍側翼各為其主的口水戰,也有芸芸眾生為了颱風假的小確幸殷殷企盼的社會現象,而不變的地方是不論黨派都沒有從颱風中真正得到教訓,導致災情依舊肆虐,各黨之間互相攻擊的口水戰,每一次颱風肆虐後,一再地重演這樣的政治鬧劇,故治水依舊牛步,水患依舊肆虐,罵
2024/07/27
今年第一個颱風侵襲台灣,同一個颱風映射出許多的現象,有網軍側翼各為其主的口水戰,也有芸芸眾生為了颱風假的小確幸殷殷企盼的社會現象,而不變的地方是不論黨派都沒有從颱風中真正得到教訓,導致災情依舊肆虐,各黨之間互相攻擊的口水戰,每一次颱風肆虐後,一再地重演這樣的政治鬧劇,故治水依舊牛步,水患依舊肆虐,罵
2024/07/27
近日新竹市長的案件甫宣判有罪,引發各界議論,除了信者恆信的政治口水外,其中司法系統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司法的含金量打了一個相當大的問號,首先檢察官在台灣的司法系統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無視刑事訴訟法揭示的「無罪推定原則」的陋習行之有年,往往很多案件是用先射箭再畫靶的邏輯去自由心證,升斗小民的案件尚且
2024/07/27
近日新竹市長的案件甫宣判有罪,引發各界議論,除了信者恆信的政治口水外,其中司法系統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司法的含金量打了一個相當大的問號,首先檢察官在台灣的司法系統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無視刑事訴訟法揭示的「無罪推定原則」的陋習行之有年,往往很多案件是用先射箭再畫靶的邏輯去自由心證,升斗小民的案件尚且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Thumbnail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Thumbnail
你的觀點,究竟出於邏輯,還是偏見和立場? 做交易和投資很多時候困難對的在於將自我的立場,意識形態以及幻想抽離出現實情況,並且做出合理的推斷以及設想。
Thumbnail
你的觀點,究竟出於邏輯,還是偏見和立場? 做交易和投資很多時候困難對的在於將自我的立場,意識形態以及幻想抽離出現實情況,並且做出合理的推斷以及設想。
Thumbnail
作為有智慧的人類,應該永遠避免戰爭,挑起戰爭的人都躲在最後面,死亡的是那些最忠貞的士兵和無辜的百姓,政客總把人命當草芥,把利益擺中間,歷史是一面鏡子,能背叛的總是自己人,歷朝歷代沒有例外,人民總是被待宰的羔羊。
Thumbnail
作為有智慧的人類,應該永遠避免戰爭,挑起戰爭的人都躲在最後面,死亡的是那些最忠貞的士兵和無辜的百姓,政客總把人命當草芥,把利益擺中間,歷史是一面鏡子,能背叛的總是自己人,歷朝歷代沒有例外,人民總是被待宰的羔羊。
Thumbnail
宗教狂熱、愛國心、正義各種足以讓人們瘋狂,成為犧牲者的言論及立場,讓所有涉及其中的人身死無悔,可是有更多人卻是枉死其中,破碎的山河、毀壞的城市、堆積如山的屍骨、血流成河,而大部分的決策者卻是身免於難,一道命令就可讓成千上萬的士兵為他去死,而這些始作俑者卻躲在安全的堡壘中。
Thumbnail
宗教狂熱、愛國心、正義各種足以讓人們瘋狂,成為犧牲者的言論及立場,讓所有涉及其中的人身死無悔,可是有更多人卻是枉死其中,破碎的山河、毀壞的城市、堆積如山的屍骨、血流成河,而大部分的決策者卻是身免於難,一道命令就可讓成千上萬的士兵為他去死,而這些始作俑者卻躲在安全的堡壘中。
Thumbnail
1. 幽靈趁美國領導力下降製造危機,圖謀建立世界新秩序。新世界秩序跟俄烏戰爭有什麼關係呢? 2. 烏克蘭與俄羅斯本是同根生卻同族相煎,誰惹的戰禍,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3. 俄烏戰況讓各方大跌眼鏡,中共也想坐山觀虎鬥從中漁利。俄烏戰爭對中共有利還是不利呢?為什麼說中共陷死局?
Thumbnail
1. 幽靈趁美國領導力下降製造危機,圖謀建立世界新秩序。新世界秩序跟俄烏戰爭有什麼關係呢? 2. 烏克蘭與俄羅斯本是同根生卻同族相煎,誰惹的戰禍,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3. 俄烏戰況讓各方大跌眼鏡,中共也想坐山觀虎鬥從中漁利。俄烏戰爭對中共有利還是不利呢?為什麼說中共陷死局?
Thumbnail
過去歐洲人相信和平與安全來自於地緣政治中的「權力平衡」,後來又相信可以來自經濟利益與相互依賴。現在這些觀念過時了,烏克蘭的慘劇讓歐洲人體會到:沒有真正的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就不會有真正的和平與安全,也就是說,國際政治不能只講安全與利益,還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
Thumbnail
過去歐洲人相信和平與安全來自於地緣政治中的「權力平衡」,後來又相信可以來自經濟利益與相互依賴。現在這些觀念過時了,烏克蘭的慘劇讓歐洲人體會到:沒有真正的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就不會有真正的和平與安全,也就是說,國際政治不能只講安全與利益,還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
Thumbnail
過去歐洲人相信和平與安全來自於地緣政治中的「權力平衡」,後來又相信可以來自經濟利益與相互依賴。現在這些觀念過時了,烏克蘭的慘劇讓歐洲人體會到:沒有真正的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就不會有真正的和平與安全,也就是說,國際政治不能只講安全與利益,還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
Thumbnail
過去歐洲人相信和平與安全來自於地緣政治中的「權力平衡」,後來又相信可以來自經濟利益與相互依賴。現在這些觀念過時了,烏克蘭的慘劇讓歐洲人體會到:沒有真正的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就不會有真正的和平與安全,也就是說,國際政治不能只講安全與利益,還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
Thumbnail
現今的民主只是架空人民權力的假象,實質的統治全然在金錢的手上,這就是現實,在廣大的受薪階層在公司的制度下,過得是民主生活嗎?不是吧?全都是專制制度吧!老闆說了算!商場上的廝殺沒有人性的現實。在家庭內?是民主制度嗎?各位應該都知道!
Thumbnail
現今的民主只是架空人民權力的假象,實質的統治全然在金錢的手上,這就是現實,在廣大的受薪階層在公司的制度下,過得是民主生活嗎?不是吧?全都是專制制度吧!老闆說了算!商場上的廝殺沒有人性的現實。在家庭內?是民主制度嗎?各位應該都知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