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學直達專欄|阿爾卑斯山腳下的邊陲古城(烏迪內)

2023/08/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晨起,外子讀著義語的家鄉新聞,一邊問我:「妳知道Fu Tien-Yu嗎?」聽著這缺乏四聲的羅馬拼音,在腦中搜尋近日可能出現在國際新聞的臺灣動態,同時進行人名的中文和羅馬拼音比對,瞬間想起台灣今年在遠東國際電影節大放異彩的消息。「你說的是傅天余吧。我前幾天看到她的電影《本日公休》得到最佳劇本桑獎的新聞。」「妳看,今年臺灣在烏迪內很出名呢。」

聖母瑪利亞教堂上的金色天使塑像,為烏迪內城堡古績的一部份。(攝影:王幸慈)

聖母瑪利亞教堂上的金色天使塑像,為烏迪內城堡古績的一部份。(攝影:王幸慈)

一段家常的晨間對話,喚起了我這幾年對烏迪內這座城市的多重印象。開啟Google地圖,烏迪內位在義大利的東北方,越過北邊的阿爾卑斯山即是奧地利,東邊則與斯洛維尼亞相鄰。若將義國領土比擬為長筒靴,烏迪內就是靠近最右上緣的位置;以時間做為丈量基準,在威尼斯的馬可波羅機場落地,需再搭乘約莫兩小時的火車,方能抵達這離山與海皆不算遠的中型古城。不若其他大城逐漸興起的東亞餐館和社群,在烏迪內鮮有亞洲餐廳或超市,亞洲臉孔也甚是少見。唯有每年春天的遠東國際電影節,是烏迪內與東亞國家距離最近的曇花時刻,年復一年。

烏迪內市中心的自由廣場、聖喬凡尼長廊與鐘塔,是聚會或露天活動的首選之處。(攝影:王幸慈)

烏迪內市中心的自由廣場、聖喬凡尼長廊與鐘塔,是聚會或露天活動的首選之處。(攝影:王幸慈)

若想用膚淺和粗暴的言詞,來形容烏迪內的風土民情,大抵就是「最不符合義大利刻板印象的城市」了。在這裡,居民普遍準時且勤奮工作,看似輕鬆但實質嚴謹的生活態度,熱情奔放的性情比中南義地區降溫許多,其內斂的性格,甚至被南方人笑稱是全國境內最冷漠的義大利人。實則不然,烏迪內仍保有義大利的文化,只因地處邊疆,在漫長的歷史中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特點。

城內一景,常見超過三四百年的建築。(攝影:王幸慈)

城內一景,常見超過三四百年的建築。(攝影:王幸慈)

走在街上,隨處可見雙語並軌的路標指示,這才發現老一輩的居民使用的語言,並非官方的義大利語,而是現今只在東北義流通的弗留利語(Friulian)。通曉這發音與文法皆和義語有明顯差異的古老語言,彷彿取得通關密語,在市區或阿爾卑斯山腳下的鄰近小鎮消費時,總能獲得意料之外的小小驚喜。另外,受奧地利飲食影響,除了經典的北義美食,在烏迪內亦隨處可見以玉米糕 (polenta)製成的餐點和薩赫蛋糕(sachertorte),初訪者總有身在其他國家的錯覺。

這是烏迪內的特色,也是烏迪內與義大利其他城市的微小距離。


*原文〈城市文學直達—阿爾卑斯山腳下的邊陲古城〉刊載於《聯合文學》雜誌,第465期,2023年7⽉號,⾴86。*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選愛心、分享或留言互動,這都是支持我探索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展覽並持續書寫的動力。*

30會員
29內容數
這是關於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展覽敘事的觀察實錄,希望透過多元角度的討論,挖掘藝術史學者、策展人和藝術家如何將他們的論述與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