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都沒有颱風,數周的艷陽高照使得流經社區裏的溪流幾乎都已乾涸了,星期假日與讀國中的雙胞胎女兒AB寶在社區附近的步道散步,幸好滿山谷的蟬聲似乎帶來一絲清涼的感覺。
「有松鼠!」A寶追著松鼠跑到路旁樹林裏,回來時手上拿著一隻透明的蟬。我們湊過去看,這是已振翅飛去的台灣熊蟬所蛻留下的蟬殼,土黃色的透明薄膜非常細緻地刻印下蟬的痕跡,栩栩如生,乍看之下還會以為A寶手上停留的是一隻活生生卻透明的蟬呢?
A寶把玩著蟬,邊問說:「蟬真的是在土壤底下五六年,可是爬到地上,蛻變成蟬才活一個星期左右嗎?」
我回答她們:「沒錯啊,你們小學時,曾經帶著你們觀察蟬羽化的過程,還記得嗎?會叫的蟬是公的蟬,利用鳴叫聲吸引母蟬,等到交配後,母蟬會把卵產在樹皮裏,蟬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沒多久就死掉了。樹皮裏的蟲卵到隔年春天下過雨才會孵化,一孵出小小的蟲,就掉到地下,馬上鑽到土壤裏,若鑽得慢一點,就會變成螞蟻的點心呢!這蟬的幼蟲就在地面下吸著樹根的汁液慢慢成長,過了五六年,夏天的某個傍晚就會爬出地面,找到樹幹往上爬,等待蛻變羽化。」
B寶很快接著說:「我記得,當蟬從脫殼出來時,頭是向下倒掛著,腹部還留在殼裏面好久呢,等到牠全身都脫離殼只用前腿抓著殼,翅膀伸展開時,一下子感覺變得好大隻喔!」
我接著告訴她們:「蟬的種類有非常多種,有的在土壤裏只待一、二年,台灣的蟬大部份是五六年,最神奇的是生長在美國有十三年與十七年的蟬呢?」
AB寶一起哇了一聲:「牠們的年紀比我們還大呢?為什麼牠們會在地底下躲那麼久呢?太奇怪了吧?」
的確,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而且不知為什麼,幾十億隻的蟬,躲了十七年後,在同一個時間從地底冒出,而且總是全部就集中在一個小小的區域裏,大概一平方公里範圍內,有五十億隻,算起來大概是一個臥房大小就有五百隻蟬從地下冒出來,同時在一起大聲鳴叫,想起來場面一定非常壯觀。
A寶好奇極了:「這種蟬在美國很多嗎?是不是每十三年或十七年,美國就被蟬給淹沒了?」
我回答說:「這種蟬並不算多,這些蟬稱為周期蟬,在同一年冒出來的稱為一個繁殖群,目前十三年蟬只有三個繁殖群,也就是在十三年中只有三年,在美國某幾個固定城市固定地區會出現十三年蟬,至於十七年蟬有十二個繁殖群。」
喜歡追根究底的B寶追著問:「牠們為什麼會變得這麼奇怪呢?而且十三跟十七好像都是質數耶?!」
我提醒她們才剛剛讀過的達爾文演化論:「物種在漫長的演化過程裏,為了存活下來,總會依照所處的地理環境,找而一個最佳的生存策略,蟬是非常古老的物種了,二億二年前蟬的化石跟今天的蟬,外形看起來幾乎一樣,所以我相信美國的十三年蟬跟十七年蟬都是為了適應環境慢慢演變成的。而且蟬一起出現,比較容易找到同伴配對,才能夠留下後代,而且一大堆一起出現,吃牠的敵人一下子也吃不完,就容易留下後代繼續存活。B寶你說得沒錯,十三與十七都是質數,質數的意思是除了一與他本身,沒有辦法被除盡,任何數字若包含了質數,就會讓最小公倍數比較大,牠們與其他周期性的蟬一起混雜出現的機會就會較少,比較能夠保持自己族群個體的數目。再加上十三年十七年才大量出現一次,基本上不太可能會有專門以牠們為主食的天敵,那些天敵等不了那麼久,所以牠們長期來說,也比較安全。至於出現的那一年,對於附近的鳥來說算是打牙祭的機會,不過不管牠們怎麼吃,食量畢竟有限,無論如何也吃不完這幾百萬幾千萬幾億隻的蟬,所以牠們就能夠安全的交配產卵繁衍後代。如果牠們是斷斷續續出現的話,剛好能夠長期滿足鳥類的胃口,那麼能夠順利留下的後代就會很有限了。」
邊聊邊走,不知不覺就回到家了,在門口碰到幾個從都市上山來拜訪鄰居的小朋友,A寶把蟬蛻送給他們,還現買現賣地當個解說員在講解著,我補充說:「蟬蛻還被當做中藥呢!把泥土洗乾淨,就餵給小孩子吃,據說可以讓哭鬧不止的孩子止住夜啼。」
一堆孩子異口同聲地說:「好噁心喔!」
我笑著說:「還有更恐怖的呢,蟬的幼蟲要從土壤鑽出來前,被一種稱為蟬菌的生物寄生的話,就死掉了,蟬菌會長出地面,稱為蟬花,是一種非常昂貴的中藥,也稱為「冬蟲夏草」,意思就是在冬天時還是蟲,等到夏天時就變成草,可以熬煮成中藥。」
進入屋子,我拿出高中時自己班上所出的班刊「建雛」封面上題的班級銘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問AB寶:「你們覺得躲在不見天日的地底十七年,換得七天的盡情高歌,這樣的生命如何?」
AB寶聳聳肩,沒有回答。過了半嚮,A寶說:「有些大器晚成的人似乎也很像是蟬的一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