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位典藏
2019 時接了一個數位典藏的案子,通常做專案時不太會在臉書或是自己的網站上說太多。畢竟有些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甚至有的專案還有敏感性的問題。數位典藏這件事如今已事過境遷,都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想說就開始好好整理一下當年的影像記錄。為什麼會突然想到呢?其實是前一陣子在澎湖和友人聚餐,不知為什麼突然聊到這件事。才驚覺連這麼熟的朋友對我們當年做的數位典藏都不清楚,我們還在澎湖辦過一場因合約要求所舉辦的數位典藏推廣的講座耶!聚餐結束後想想,這麼重要的文化資產就讓他這樣消沈好像也不是辦法,這些資料庫還都已經不在我的隨身硬碟了,要找資料還要回到公司的 NAS 上才有。想想還真的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影像就這樣沉在深深的硬碟海裡面。
於是今天就先來聊一下數位典藏是要幹嘛?在碰古蹟的應該都聽過這句話,現在看到的樣子,就是這個物件的最佳狀態。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古件的狀況只會愈來愈糟而已!不管是紫外線、濕氣、雨淋、不當清潔、不當維護等,只會一再的損壞這些古件。現代科技下有很好方式可以完整的記錄下該物件目前的狀況,就是數位典藏。可以用高階的掃瞄器、也可以用高階的數位相機,再配合高階的後製影像處理,將該物件所有的細節、參數以數位的形式保留。不要小看數位檔案這件事喔!2019 年巴黎聖母院大火,把整個屋頂燒個精光。幸好 2010 有歷史學家利用雷射3D 掃描,共掃了 10 億個點,精度高達 5mm。2014 知名電玩刺客教條更是花了兩年在聖母院建立了詳盡的 3D 模組。有了這些數位資料,才有可能完整的重建聖母院內被火吞噬的一切。要不然光憑一些沒有系統性、沒有計劃性所拍攝的照片資料,是很難重現這些細節的。京都美術館也有展覽過一次,利用 1:1 放大的數位影像當做原圖,再製一個仿製彩繪出來。這些都是數位典藏的價值,更別提後續的加值應用了。但若是沒有取得影像品質良好的數位檔案,這些就都是空談而已了。當年我們用的設備即使放到現在,依舊是銳不可當啊!數位機背是用 Credo80,是8000 萬畫素的 CCD。因為要拍紅外線影像,所以和原廠訂製無低通版本,真的是很不得了的機器。另一個備用的就比較弱,Phase One 的 IQ150,說比較弱也是有 5000 萬畫素了。選他的原因是他是 CMOS 的,如果需要 Live View,還可以勉強提供延遲有點嚴重的影像。有些時候就是需要 Live View 和長時間曝光,CMOS 這時就比 CCD 好用了。
為了避免一些著作權上的紛爭,今天就用一棟已經完全剷平的老厝來舉例。各位所有看到的影像均已不復存在人世間了.........想想,數位典藏還真的是重要啊!這是一棟位於台南境內的老宅,在拆除前幾天通知我們,說就老家要拆掉了,家裡的牆面有一些彩繪,如果我們想要記錄,他會讓我們進去拍攝。這間雖然不是大師的彩繪,但是畫的很豪氣,是整片牆面的水墨畫或是書法。不知道是濕壁畫還是後來才畫上去的,在拍攝彩繪的過程中,很少見到如此的規模。要不是畫在牆面上,我好想和他說可以讓我敲下來帶走嗎?真的很可惜。
這可是整片牆壁的彩繪,是水墨畫的,所以直接貼紅外線的比較清晰。
畫作或是書法都是同一人創作,不知道是屋主自己還是請人來畫的。署名都是OO野人。
這些則是書法,也同樣可以看到署名OO野人。
以上的是在主廂房中央神明廳左右兩側的一些彩繪,客廳則是在畫在木板上。
這是原來的樣子,就是看得到畫,但是不清楚,畢竟年代久遠了。
經過紅外線攝影之後,線稿就清晰可見了。
重點是主臥室牆壁下方有一排木板,拍攝這麼多彩繪了,直覺告訴我這些木板一定不單純。就在架設紅外線時,屋主笑著說不用浪費力氣啦!他說這間房間他從五歲開始就睡在這裡,從來沒有看過這些木板上有什麼東西。我當然是很謹慎的說還是用紅外線拍攝確認一下比較保險。拍出來後真的是換他驚叫連連了,一直說怎麼可能會有彩繪!
這些就是臥室裡面的,但因為時間很緊迫,應該是隔天就要拆除了,只有一天的時間,先記錄完比較重要,於是就沒有拍攝原本全部都看不見東西的木板了。
這棟老厝當然是已經在好幾年前就敲掉重建了,現在回頭看看這些照片,就會覺得幸好還有留下記錄。身邊的老厝一棟棟的敲掉或是毀損,這些珍貴的彩繪也就一片片的消散。到現在還是想不通,身為文化部底下的單位,怎麼會覺得數位典藏不是重要的事情?這些都是今天不做,明天就沒得做的事情耶!真的要等到像巴黎聖母院這樣燒掉,才會驚覺數位典藏、3D 建模的重要嗎?
當年拍攝成果連同詮釋資料,全部都可以在國家記憶文化庫裡面找到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當然不是都我們拍的,只是我們拍的有放在裡面。
https://tcmb.culture.tw/zh-tw/datasearch?keyword=建築彩繪&limit=24&offset=0&sort=relevance&order=desc&isFuzzyMode=false&query=%7B%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