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電腦資料消失了,談什麼是無法失去的東西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行為,食物上桌前要先拍照、打卡、上傳;路見不平報警前先錄影、直播;資料下載後先存檔、備份,至於資料有沒有被閱讀則完全不重要了。而這些紀錄甚或記憶我某段過去的資料,皆反射了我的一部分,因為那些資料保存了我過去部分的時間,保存了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部分痕跡。但是如果某天,電腦資料都不見了,有可能是電腦被偷了、壞掉了,或是被外星人抓到一個沒有電腦的世界,那麼我們過去所依靠電腦的那些日子是否便不復存在了呢?是否就是白費了呢?


首先,電腦是個工具,就像是砍柴的斧頭,是我決定了斧頭砍向何方、砍的力道如何,思考與行動的主體性還是在人自身,而非斧頭。雖然斧頭會影響我們利用斧頭的方式,亦如「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工具與思考、行動也是相互影響的。而電腦對人們思考的影響便是網路的即時性與便捷性,導致獨立思考的淺碟化,進而使創新、自足的能力降低。對行動的影響則是常埋首於電腦桌前導致的種種疾病以及對於更新資料產生的不安全感等。


工具性的利用,是指當我利用此工具完成某事時,工具即可丟棄。於是,完成碩士論文或計劃書、報告書等,Word便不再被打開來檢視或修正資料。但電腦依然每天開機的原因在於,又有了新的事項需要電腦作為工具性的輔助。選擇一種工具,便是選擇了一種思考與行動的方式,無關好壞,重點在於我們如何使用,以及是否有替代工具的可能。但當我們存在電腦的所有資料不見時,為何不像斧頭不見般,再找一根斧頭就好了,而是會感到極大的失落與不安呢?


電腦除了工具性的利用,更重要的是作為媒介;作為人與人溝通、交流、認識的媒介,但媒介不是完成後即可丟棄的工具,而是做為媒介雙方存在的必要條件,例如聲音傳遞的媒介有固體、液體、氣體,沒有了媒介便沒有了聲音。電腦作為媒介其不同於傳統媒介的特性在於─「跨時空性」;電腦不僅創造了不同空間即時對話的可能,更跨時間的讓過去儲存的資料能夠有與現在或未來產生新詮釋的可能,並且較完整的紀錄了思考的脈絡過程。而這些資料便保有了我部份的記憶與人格,大數據便是看到我們不知不覺在網路上所留下的痕跡,提供我們偏好的選擇,進而潛移默化影響了我們的行為。從工具性與媒介的特性來看,之所以會感到失落與不安的原因不在於工具性,而在於媒介的跨時空性。


資料一旦上傳電腦,彷彿便會永久的儲存在裡頭,導致我們雖然儲存了很多資料,心裡感到很放心,卻沒有因為資料的儲存而有更深刻自省與深刻關係發生的可能。曾經,我以為花了一年完成的畢業設計是非常珍貴而不可佚失的資料,但是畢業至今,開啟資料的次數卻屈指可數,而更多的時候,是看到了某些人事物而想起了畢業設計,那並不需要打開畢業設計的資料才能閱讀,因為畢業設計的想法與過程早已刻劃在我的心裡,成為我思考的養分。重要的不是畢業設計的資料存在與否,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時常藉由思考、探詢自我內心而開啟資料閱讀,唯有資料被「閱讀」時,我們才真正獲得資料。之所以資料消失時會感到的失落與不安,那不過是因為我們不再創造新資料、不再思考所致,即便資料未消失也如同消失般的未被知覺。


電腦資料消失了,如同曾經砍過的柴,燒完了便成灰燼;如同曾經拍下的照片,紀錄了形象卻無法保存拍照當下的喜樂。電腦所保有的時空性,雖然保存了我內心成長的過程,紀錄了我和不同的人事物產生的關係。但是若未被閱讀與詮釋,那便是沒有價值的。有價值的不是資料,而是這些資料藉由閱讀後對我產生的影響。即便資料消失了,對我的影響也依然存在;相片遺失了,再拍也不會想拍同樣的風景,文章遺失了,再寫也不會寫相同的東西。因為我會拍出更好的照片、寫出更好的文章,這才是資料存在的價值。


如果當初愛因斯坦沒有發表相對論,是否相對論便永遠無法被看見呢?牛頓與萊布尼茲皆發明了微積分,雖然彼此的方法各異。而貝爾發明電話時,同時代也有其他人發明了電話,只是他早一步註冊罷了。重點不是誰提出了哪個理論,而是他之所以會提出此理論的時空背景,因為當時代什麼樣的問題而有了這樣的想法呢?並且鍥而不捨的想回答這樣的問題,最終找到了答案,那便是來自閱讀自省後所自然獲得的結果。


真正該害怕的不是資料再也找不回,而是資料不再被被閱讀與創新,那才是真的白費了人生。即便是失智、喪失了人格同一性,喪失了種種美好的、痛苦的、尷尬的、可恥的、幸福的回憶,也不必太過失落與不安(感到失落與不安的通常非失智者而是家人或關心我們的人)。因為重要的不是記得什麼,而是我還有沒有再創造新回憶、再往自我更深處探詢的動力。當我們在思考什麼東西無法失去時,思考便是那無法失去與最有價值的本身。

2017/4/15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亞當斯密(Adam Smith)因《國富論》而為人所熟知,但早期的亞當斯密卻是一位專攻道德哲學的哲學家,並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邏輯學與道德哲學。《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便是其在課堂講授內容之集結。從《道德情感論》到《國富論》看見社會的正
    「近年來廣設大學與研究所的結果,造成博碩士論文的產量倍增。從民國75年度的六千篇,85年的一萬四千篇,快速增加到目前的每年五萬多篇」(頁231) 。「依據內政部統計,2014年底,國內碩博士人口達123.7萬人,十年內國內就多了72.5萬多位碩博士生,成長率高達140%,25歲至34歲年齡層
    大學的時候,系上有位同學對我說,「每次看到你的FB都覺得你過得很精彩。」我想他可能是覺得我常到處往外跑,分享登山社或騎單車到處「拋拋走(台語)」的照片或遊記,與ㄧ般窩在系館熬夜的建築系學生「活」得不太一樣吧。建築系學得是建築設計,但是矛盾的是,我們常常無法好好的「設計」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
    美國哲學諮商專家伊利特.科恩 (Elliot D. Cohen)曾表示:「行為和情緒問題的根源在於不合理的思維。」行為和情緒的好壞、合理與否早就決定於我們的思維了,所以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讀書並非單指讀書這個行為,而是指讀書之後能夠藉由「思考」書中的知識,獲得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其研究卻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凸顯了一個關鍵的事實─人類在決策過程中並非理性的,即便在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中,決策大多數還是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等情緒所影響,導致不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亞當斯密(Adam Smith)因《國富論》而為人所熟知,但早期的亞當斯密卻是一位專攻道德哲學的哲學家,並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邏輯學與道德哲學。《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便是其在課堂講授內容之集結。從《道德情感論》到《國富論》看見社會的正
    「近年來廣設大學與研究所的結果,造成博碩士論文的產量倍增。從民國75年度的六千篇,85年的一萬四千篇,快速增加到目前的每年五萬多篇」(頁231) 。「依據內政部統計,2014年底,國內碩博士人口達123.7萬人,十年內國內就多了72.5萬多位碩博士生,成長率高達140%,25歲至34歲年齡層
    大學的時候,系上有位同學對我說,「每次看到你的FB都覺得你過得很精彩。」我想他可能是覺得我常到處往外跑,分享登山社或騎單車到處「拋拋走(台語)」的照片或遊記,與ㄧ般窩在系館熬夜的建築系學生「活」得不太一樣吧。建築系學得是建築設計,但是矛盾的是,我們常常無法好好的「設計」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
    美國哲學諮商專家伊利特.科恩 (Elliot D. Cohen)曾表示:「行為和情緒問題的根源在於不合理的思維。」行為和情緒的好壞、合理與否早就決定於我們的思維了,所以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讀書並非單指讀書這個行為,而是指讀書之後能夠藉由「思考」書中的知識,獲得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其研究卻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凸顯了一個關鍵的事實─人類在決策過程中並非理性的,即便在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中,決策大多數還是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等情緒所影響,導致不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於生活中遺留的習慣、記憶和物品的反思和回憶。作者選擇以網路書寫的方式來重新梳理和分享這些記憶。從筆記的撕下到數位工具的使用,都展現了作者對於記憶整理的執著和努力。
    這個解離失憶症真是讓人無法接受的1點就是, 它恢復記憶都是1點點的, 到底是怎麼樣? 我現在想要有使用電腦的功能, 我就是不會用, 不是我不會, 是我記不起來怎麼用? 我想起來之前的1點點記憶, 但是那個跟我現在要用的東西不一樣阿, 我現在需要的是電腦的能力, 我可以選擇我要使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我們對於記憶的遺忘和記錄,並表達了重新開始寫作的意願。不要相信大腦,很多時候它的記憶體不足,因此文字記錄每個時刻變得至關重要。
    Thumbnail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無名小站網紅、熱烈討論的PTT八卦版、珍藏的奇摩文,現在還找得到嗎? 你是否想過,如今習以為常的網路生活,有一天可能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大陸的網路世界正經歷一場浩劫,大量的網頁、影音資料如同被按下刪除鍵,消失在數位洪流之中。這種「數位失憶」現象,值得我們台灣民眾提高警覺!
    Thumbnail
    在數位的時代裡,電腦、手機、相機幾乎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各種3C的儲存單位也從GB來到TB,文檔、照片、影片和各式各樣的程式、APP,海量的資料佔據每個人的資料庫,混亂的資料庫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容易打亂思緒,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做數位整理呢?
    Thumbnail
    數位「失憶」聽起來很嚇人,但我們已經不可能抵抗「數位化」。由於工具的改變,我逐漸習慣電子化,常常在需要簽名時(像是會議紀錄單),不好意思地跟對方說:「啊!方便借一支筆嗎?我身上只有 apple pencil。」
    Thumbnail
    過往留下的文字,是因為關係所以重要,才有意義。 先前天,在整理先前的雲端資料,翻出許多從即時通與MSN時代便留存下來的文字檔案,那些曾經的對話紀錄,留下了在過去的某時某分某一秒,和哪些人之間的互動,有高中的、大學的,還有許多和前同事與不同階段朋友們。打字的速度之所以一直都能夠和講話一樣快,都是在網
    Thumbnail
    其實並沒有拍照留念的習慣,可能是因為沒甚麼拍照才能,也可能是因為我不習慣在SNS留下甚麼照片所以一直覺得不用拍照。然而最近幾年心態逐漸有了轉變,大概是意識到自己記憶力沒有預設的可靠,開始覺得多留點紀錄也不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於生活中遺留的習慣、記憶和物品的反思和回憶。作者選擇以網路書寫的方式來重新梳理和分享這些記憶。從筆記的撕下到數位工具的使用,都展現了作者對於記憶整理的執著和努力。
    這個解離失憶症真是讓人無法接受的1點就是, 它恢復記憶都是1點點的, 到底是怎麼樣? 我現在想要有使用電腦的功能, 我就是不會用, 不是我不會, 是我記不起來怎麼用? 我想起來之前的1點點記憶, 但是那個跟我現在要用的東西不一樣阿, 我現在需要的是電腦的能力, 我可以選擇我要使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我們對於記憶的遺忘和記錄,並表達了重新開始寫作的意願。不要相信大腦,很多時候它的記憶體不足,因此文字記錄每個時刻變得至關重要。
    Thumbnail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無名小站網紅、熱烈討論的PTT八卦版、珍藏的奇摩文,現在還找得到嗎? 你是否想過,如今習以為常的網路生活,有一天可能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大陸的網路世界正經歷一場浩劫,大量的網頁、影音資料如同被按下刪除鍵,消失在數位洪流之中。這種「數位失憶」現象,值得我們台灣民眾提高警覺!
    Thumbnail
    在數位的時代裡,電腦、手機、相機幾乎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各種3C的儲存單位也從GB來到TB,文檔、照片、影片和各式各樣的程式、APP,海量的資料佔據每個人的資料庫,混亂的資料庫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容易打亂思緒,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做數位整理呢?
    Thumbnail
    數位「失憶」聽起來很嚇人,但我們已經不可能抵抗「數位化」。由於工具的改變,我逐漸習慣電子化,常常在需要簽名時(像是會議紀錄單),不好意思地跟對方說:「啊!方便借一支筆嗎?我身上只有 apple pencil。」
    Thumbnail
    過往留下的文字,是因為關係所以重要,才有意義。 先前天,在整理先前的雲端資料,翻出許多從即時通與MSN時代便留存下來的文字檔案,那些曾經的對話紀錄,留下了在過去的某時某分某一秒,和哪些人之間的互動,有高中的、大學的,還有許多和前同事與不同階段朋友們。打字的速度之所以一直都能夠和講話一樣快,都是在網
    Thumbnail
    其實並沒有拍照留念的習慣,可能是因為沒甚麼拍照才能,也可能是因為我不習慣在SNS留下甚麼照片所以一直覺得不用拍照。然而最近幾年心態逐漸有了轉變,大概是意識到自己記憶力沒有預設的可靠,開始覺得多留點紀錄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