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medium,原作者:蕭瑟寡人
華人民族性嗜賭。
這點從小時候開始,就不斷見證台灣人家庭中,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親戚朋友中都人有賭癮,家裡比較沒錢的被搞到傾家蕩產需要子女還債,而家裡有錢的則是可以把祖業賭掉一大半。
而離開台灣一段時間後,才發現這種社會風氣其實是華人獨有的,世界其他地方根本沒有這種賭癮氾濫到變成社會問題的情況。
不信?
早在十多年前,中國的財富灌入澳門,其博弈收益就已經遠超過拉斯維加斯,而拉斯維加斯的遊客數量卻是遠超過澳門,這就告訴你澳門的主要客戶:華人,有多麼愛賭錢。
即使受到疫情影響,澳門因為清零政策,博弈收入至多就是衰退至拉斯維加斯的水準,2023年中國人可以自由出國後,可望大幅回彈:
用疫情前的數據相比,也可以清楚看見澳門的收益一直都是以博弈為主,但是拉斯維加斯雖然是世界第二大賭城,其娛樂消費才是最大收入來源:
這更是驗證了華人對賭博的執著,對於其他性質的娛樂花費反而很吝嗇。
最後就是要參考澳門的人均博弈消費:
看到了嗎?
不光澳門的遊客人均博弈收入是拉斯維加斯前十名,前五名都是亞太地區的賭城,都是以華人賭客為最大宗。
除了美國還有能吸引國際觀光客的拉斯維加斯,還有已經沒落的國內賭城大西洋城以外,其他世界最「豪賭」的大賭城都在東亞。
很多台灣人在討論台灣的生活環境的時候,很喜歡去批判其他國家的一些客觀物質數據,像是犯罪率、人均GDP之類的宏觀數據。
而我覺得去討論這些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每個地方文化不同,這些客觀數據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並不是一些宏觀指標數據比較高,就代表一國家社會比另一國家社會是個還要適合生活的地方。
打個比方,我在另外一篇:台灣經濟的致命傷 ,有提到台灣的GDP成長跟台灣社會和整體民生消費經濟是脫鉤的,因為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過度依賴製造出口,而不是民生消費。因此即使台灣經濟帳面上不斷成長,人民的消費力還是越來越弱、生活還是越來越苦。
真要討論人主觀認定台灣生活環境是否好的話,我覺得一開始不用討論別的,去討論兩個數字就好:
第一是台灣在已開發國家中數一數二高的自殺率,第二就是為台灣人嗜賭成性的問題。
因為這兩個數據非常直接地反應出大部分台灣人在台灣社會中生活有多苦、承受著多大的精神壓力。
回到賭博這一點,過去我自己在美國教育產業工作時,有長時間接觸過當地的清寒戶。
而接觸過國外的清寒戶,就會知道越窮困的人,越喜歡花錢買彩劵。
在美國,估計年入不到三十萬新台幣的貧窮人口,每年會花費超過一萬八千塊新台幣左右,也就是約6%的年收入去買彩劵。
在美國彩劵買最兇的都是貧困社群,尤其是有色人種多的社區。
貧窮跟博弈之間的關係,在歐美是一個學界和政界都積極研究的議題。目前研究發現社會最貧困的20%,買彩劵的人口比例高達61%。
這種事情,台灣大家也不是不了解,就連台灣運彩官網都呼籲投注者要節制。
而博弈、貧困與他們造成的社會問題,原因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因為在社會中生活看不到希望,只能妄想能靠賭機率翻身。
小時候,常聽長輩和師長們講:
「我們華人很愛儲蓄,懂得勤儉持家,不像西方人賺到錢就把錢花光光。」
長大以後,賺到了錢,結果傻傻地聽長輩的話去理財。吃過苦頭以後才發現儲蓄(和丟房地產)而不會投資,真的是最愚蠢的事情。
在資本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現代,現金如果沒有拿去投資,就會不斷貶值。
這種觀念,在現在華人社會中,就連年輕人多半都還沒有辦法消化。
有些人聽到這話可能會不以為然地說:「怎麼會,台灣年輕人很多在投資股市啊!」
呃,應該說有很多年輕人在炒股和炒作期貨,有錢的去炒作房地產,但是這種投資觀念是不太健康的。
舉個例子說明好了。
大家覺得穩定的10%年化報酬率聽起來如何?
在歐美,稍微受過教育的人通常被問到,都會跟我說這聽起很不錯,怎麼辦到的?
但是這問題拿來問華人,大部分的人多是嗤之以鼻:
10%算甚麼?我上次買幾支股票就賺了好幾倍,買支選擇權賺了十幾倍,我家人買房也是一次就翻個兩三倍,誰稀罕甚麼10%?
而這種就是典型不太會投資的人會講的話。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會拿10%當作個指標,是因為美股過去五十年的年均投報率是10%。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10%投報率其實是個長尾,是很多亮眼的成長股和績優股(Blue chip stock)衝出來的結果,實際上股市上大部分的股票的投報率都很差。
另外一個可參考的指標,就是美國一流的創投基金,年化報酬率約20%。
聽到這數字,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納悶:「創投不是只要選中一支獨角獸,就可以翻個五十倍、一百倍嗎?」
是沒錯,但問題是創投投資個二十家可能才會投出幾隻「大贏」的獨角獸,而且從投資到套現,至少是7~8年以上的事情。
平均下來,能達到20%的年化報酬率,是非常不簡單的事情。
另外值得一提,大家崇尚的股神巴菲特,他從1965投資至今,年化報酬率是19.8%。
而且更驚人的是,巴菲特90%的財富,是在他65歲之後才產生的。
其實真正投資致富的人,並不是靠投機地選擇「爆股」讓自己一夜致富、鹹魚大翻身,而是靠冷靜和精準的決策,讓自己每年每月都能累積財富。
由此可見,台灣人和整體華人的個人金融理財觀念其實是嚴重偏差的。
台灣人大致上被分為過度保守的儲蓄,跟過度投機的炒作資產兩種,中間能冷靜、有效率地投資和運用資本的人,其實非常非常少。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台灣就連極富的人,大部分的金融觀念都很差。大家會毫無邏輯地去狂買房地產,或將一堆錢囤在銀行。
因為太多人致富都是靠房地產暴衝,比較好的台商一些則是靠過去的製造出口紅利快速地賺進了大筆的機運財。
因此,很多台灣人被教育成認為賺錢致富,靠的是爆炸性的橫財。
而有趣的就是,即使到了2023年的今天,台灣人在世界上是如此地富有,但是在理財觀念上卻還是充分地散發一種精神窮酸的暴發戶氣息。
因為不管是傻傻地將現金存起來去賺微薄的投報率,還是去投機炒作高風險的期貨和股票,搞到現在台灣竟然會同時流行「存股」和「飆股」兩種平行概念。
而這兩種極端其實意義都是一樣的:
華人國家的人民對於國家的產業經濟還有金融秩序不具有信心,認為政局和經濟隨時有可能變天。
因此大家對於資產的投資看得週期都很短,要不就是快快爽爽賺一波然後趕快拔出來,不然就是手上握著現金隨時可以跑。
台灣的富人更有趣,很多很多寧願把錢搬到國外亂買房子,也不願意認真投資台灣的股市。
在這種氛圍下,自然就養出了一堆把股市當作賭場的投資(投機)人。
這種投機賺橫財的觀念,其實也充分地反映在台灣的企業經營上。
很多台灣商人只顧著快速套現,不投資長遠策略藍圖、不投資R&D、不投資人才培訓是常態。
更惡劣一點的,甚至惡性倒閉、捲款潛逃、掏空資產、收回扣等,這些行為在台灣商界是司空見慣。
更不要談合約上簽屬甚麼了,合約在台灣比廁紙還沒用。
我們這種將商業視為純運氣的博弈,其實也是符合我們的國家政策和企業經營環境:
政府缺乏長遠規劃,政策每八年就剎車急轉。業界則是財團、黑道橫行,還有黨團政治護航,大部分油水都被這些利益集團收租收走了,身為平民老百姓甚麼都分不到。
嗜賭,是一種看不到希望的出路。
與其看著無法翻轉、沒有階級流動的社會絕望,不如沉浸在每一把都有機會可以鹹魚大翻身的刺激。
當一社會會將投資產業和房地產都博弈化,就代表這國家的裙帶關係有多麼嚴重、產業效率有多麼低落、商業思維有多麼失能,讓「成功」淪為看明牌選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