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互相學習、串聯世界、創造未來~岩手県釜石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釜石市位於岩手縣東南部三陸復興國立公園的中心,面向太平洋氣候四季溫和,在東日本大地震時約4000戶受災1000餘名市民死亡, 震災後,在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該地區得到快速恢復重建,目前釜石市人口30,216人 https://www.city.kamaishi.iwate.jp/

raw-image

以每個人都互相學習、串聯世界、創造未來作為城市發展的目標,同時是一個接受多元性、不斷嘗試、不屈不撓的城市,2016年3月,釜石市製定了《釜石市人口願景開放城市戰略》,作為應對人口減少、少子老齡化的推進地方創生指南針,並於2018年5月進行了修訂,納入“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視角。 2020年4月,根據國家和社會趨勢以及過去五年努力的成果和挑戰,制定了第二次釜石市人口願景開放城市戰略。 https://www.city.kamaishi.iwate.jp/docs/2020051900010/  

raw-image

【人口估算與未來展望】

2016年制定的釜石市人口願景、開放城市戰略修訂版在人口下降的時代實現可持續城市發展,同時維持 2040 年人口 27,000 人的未來前景。

【關於人口減少的問題】

人口減少將導致地區消費減少、生產活動減少導致就業質量和數量惡化、稅收減少導致行政服務下降、優質教育機會減少,廢棄農田、空置房屋增加等將產生廣泛而嚴重的不良影響,如當地公共交通的減少或退出,以消防隊、居委會為代表的互助功能下降等。

對應人口減少問題必須以多面向的方式開展工作:

(1)改善社會動態、(2)維持出生人數、(3)獲得外匯並在區域內流通、(4)充分利用各類人力資源。

【戰略構成、定位、目標時期】

本戰略以釜石市人口願景中所示的現狀為基礎,綜合了國家和社會的趨勢、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過去五年的實際情況以及地方創生理念,成為應對人口減少、少子老齡化等對策的指南針。

在確保與現有相關規劃充分一致的同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重新梳理項目、提出新的建議並進行修改。結合地震災後重建形勢同步製定城市總體規劃,實行計劃、實施、檢查、行動(PDCA)循環管理。 本戰略涵蓋的時期為2020至2024年的五年。

【策略PDCA循環管理】

以市長為首的“釜石市鄉鎮、人、工作創生SDGs推進本部會議”的戰略和措施,和相關組織與市民的對話、市議會的討論、以及擁有各個領域專業知識的“釜石市地區振興顧問”建立PDCA循環管理,根據反饋意見推進策略。

對於表明戰略進展的KPI(重要數字目標/國家目標),應該整體措施而不是單獨項目設定。在年度預算制定過程中,根據KPI和舉措的情況,積極計劃、合併和廢除措施,並進行跨部門討論。

raw-image

【基本戰略理念】

為了實現“一個真正開放的城市,每個公民都能發揮作用”,將利用歷史培育的文化土壤和重建過程中獲得的地區內外的多樣化交流來緩解人口下降的問題。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環境,讓每個公民無論性別或年齡都能發揮主動性並發揮積極作用,從而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當地社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喬以思的沙龍
42會員
707內容數
地方創生的重點在於創活, 活得下去才能生生不息! 在微微時代,讓自已活得自在! 每個人只做自己專精的一件事, 只要串聯,越在地越國際,因為小所以大。
喬以思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5
大月市位於山梨縣東部,距富士山東北方約30公里,是著名的富士山附近風景名勝,距離首都東京約 75 公里,距縣首府甲府約 35 公里,兩地均由 JR 中央線、中央高速公路、國道 20 號線等主要交通網絡連接,並在國道139號線和通往都留市和富士河口湖町的富士急行線的交匯處,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Thumbnail
2025/05/05
大月市位於山梨縣東部,距富士山東北方約30公里,是著名的富士山附近風景名勝,距離首都東京約 75 公里,距縣首府甲府約 35 公里,兩地均由 JR 中央線、中央高速公路、國道 20 號線等主要交通網絡連接,並在國道139號線和通往都留市和富士河口湖町的富士急行線的交匯處,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Thumbnail
2025/05/04
上野原市位於山梨縣最東部,距離首都圈中心60至70公里,東與神奈川縣相模原市、北與東京都小菅村和西多摩郡接壤,擁有中央自動車道上野原出入口、談合坂智能出入口、JR中央本線上野原站、四方津站、國道20號、縣道四日市場上野原線、上野原秋留野線、上野原丹波山線、大月上野原線等縣道主要幹線,是從以首都東京為
Thumbnail
2025/05/04
上野原市位於山梨縣最東部,距離首都圈中心60至70公里,東與神奈川縣相模原市、北與東京都小菅村和西多摩郡接壤,擁有中央自動車道上野原出入口、談合坂智能出入口、JR中央本線上野原站、四方津站、國道20號、縣道四日市場上野原線、上野原秋留野線、上野原丹波山線、大月上野原線等縣道主要幹線,是從以首都東京為
Thumbnail
2025/05/03
都留市位於山梨縣東部,距離新宿以西 90 公里,乘坐火車約 90 分鐘即可到達,發源於富士山的桂川(相模川)流經市中心,自然環境優美,周圍綠樹成蔭,有三峠山、二十六夜山等奇峰異石,被選為日本“新百大花之山”,還有豐富的清泉,被選為平成百名水之一,它也曾經是作為山梨縣東部的中心而繁榮的城下町。每年的9
Thumbnail
2025/05/03
都留市位於山梨縣東部,距離新宿以西 90 公里,乘坐火車約 90 分鐘即可到達,發源於富士山的桂川(相模川)流經市中心,自然環境優美,周圍綠樹成蔭,有三峠山、二十六夜山等奇峰異石,被選為日本“新百大花之山”,還有豐富的清泉,被選為平成百名水之一,它也曾經是作為山梨縣東部的中心而繁榮的城下町。每年的9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探討日本面對南海海槽地震威脅,提出以「安全」為核心,重新規劃國土的新思路。日本應重視低災害風險地區的發展潛力,如日本海沿岸和內陸地區,並以歷史人口變遷為例,說明人口分佈並非一成不變。過度集中發展的風險,主張建設「日本海側國土軸」,以實現區域均衡。重新思考交通建設的優先順序,並提出應對人口減少的策略。
Thumbnail
探討日本面對南海海槽地震威脅,提出以「安全」為核心,重新規劃國土的新思路。日本應重視低災害風險地區的發展潛力,如日本海沿岸和內陸地區,並以歷史人口變遷為例,說明人口分佈並非一成不變。過度集中發展的風險,主張建設「日本海側國土軸」,以實現區域均衡。重新思考交通建設的優先順序,並提出應對人口減少的策略。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基於生育率已是世界倒數第一名,而政策效果還是敵不過現實的需求,新生兒數量依舊逐年的下降,加上2025年7月5日,南海海溝菲律賓段發生嚴重海底火山爆發,塌陷的海底板塊,造成東太平洋的超大海嘯,直接造成亞洲千萬人流離失所級別的災難,死傷者不計其數,人口數進一步的流失。
Thumbnail
基於生育率已是世界倒數第一名,而政策效果還是敵不過現實的需求,新生兒數量依舊逐年的下降,加上2025年7月5日,南海海溝菲律賓段發生嚴重海底火山爆發,塌陷的海底板塊,造成東太平洋的超大海嘯,直接造成亞洲千萬人流離失所級別的災難,死傷者不計其數,人口數進一步的流失。
Thumbnail
「城市」在我們當今社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城市大約只佔地球面積的 3%,然而全世界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裡(台灣為 79.8%)。世界各國慢慢發現,「城市」是許多永續指標落實的關鍵地域,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如何打造讓全齡都能健康生活的友善城市!
Thumbnail
「城市」在我們當今社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城市大約只佔地球面積的 3%,然而全世界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裡(台灣為 79.8%)。世界各國慢慢發現,「城市」是許多永續指標落實的關鍵地域,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如何打造讓全齡都能健康生活的友善城市!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環境的改變,會帶動人心的轉變,當越來越多都會共耕綠點及生活支持社群出現,我們也締造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網,可以接住因經濟、社會及環境衝擊而落入社會底層的人,所以第三階段我們會連結更多組織一起共創 #環境共好/#社會共生/#經濟共榮 的 #都會共生模式!
Thumbnail
環境的改變,會帶動人心的轉變,當越來越多都會共耕綠點及生活支持社群出現,我們也締造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網,可以接住因經濟、社會及環境衝擊而落入社會底層的人,所以第三階段我們會連結更多組織一起共創 #環境共好/#社會共生/#經濟共榮 的 #都會共生模式!
Thumbnail
SDGs(永續發展目標)是聯合國在2015年針對人類面臨共同的挑戰,提出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作為2030年前世界各國努力推動永續發展的指導方針。永續發展目標與我們社會生活緊密扣連,在SDGs介紹的17項目標中,可大致分為:「人
Thumbnail
SDGs(永續發展目標)是聯合國在2015年針對人類面臨共同的挑戰,提出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作為2030年前世界各國努力推動永續發展的指導方針。永續發展目標與我們社會生活緊密扣連,在SDGs介紹的17項目標中,可大致分為:「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