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人祭大撤退之後,我們要學到什麼?

2023/09/0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葉郎每日讀報:火人祭大撤退之後,我們要學到什麼? ▌

20230905

raw-image

幾個小時前,Burning Man 火人祭的主辦單位總算重新開放園區對外交通,讓因大雨受困沙漠中數日的參加者得以恢復進出。超過7萬人(約是敦克爾克大撤退的五分之一)撤退的一同時間,各種評論和酸言酸語也像先前的暴雨一般從天而降。

上週五開始,內華達沙漠連下了三天的暴雨。每天降下大約2個月平均雨量,使得整個火人祭會場4000英畝乾地瞬間變成了巨大的泥漿地獄。為了避免地面被反覆輪胎碾壓而變得更難以通行,主辦單位稍早完全關閉了進出會場的道路,要求所有參與者必須留在原地避難,或者自行採用步行的方式穿越泥濘離開會場。由於物資補給也隨之中斷,與會者開始擔憂接下來幾天沒有足夠的食物和飲用水,使得部分人陸續選擇鋌而走險步行逃離。

其中包含 DJ Diplo 和好萊塢男星 Chris Rock 都在暴雨中冒險步行離場後,才在5英里外的主要幹道上搭到救命的便車,僥倖脫困。前美國總檢察長 Neal Katyal 甚至在推特上全程記錄了自己徒步逃難的完整過程。

老牌數位文化媒體 Wired 理所當然地推論火人祭總算和全球暖化撞個正著。他們訪問的氣象專家表示,由於今年美國西南地區超乎尋常的炎熱天氣,原本就預期西南季風會在一定條件之下帶來大量降雨。溫暖的空氣會有更多的水分。每升溫一度,大氣中的水分增加高達7%。因此這兩天的暴雨應該算是預料之中。

CNN 則試著幫主辦單位緩頰。官方早在網站上詳細羅列了各種安全須知和必要裝備,並強調「這是世界上最美麗但也會最致命的地方之一」。接受 CNN 訪問的參與者說她去年首度參加火人祭時依據官方指引花了整整三個月時間準備物資,導致那一年帶了太多東西出席:「去年我帶了過多的物資,但如今我覺得那樣才是正確的決定。」

「人類會因為低溫死亡。地球暖化還有二氧化碳什麼的其實根本是對我們健康有益的東西。」

說過上面這段名言的著名反氣候變遷人士、美國共和黨眾議員 Marjorie Taylor Greene 則連忙反駁說千萬不要被洗腦認為火人祭暴雨是什麼全球暖化導致。她暗示上帝可能是在用洪水懲罰火人祭的參與者:「上帝有自己的方式確保每個人都知道真神是誰。我對祂的作法表示認可。」另一名共和黨參議員 Mike Lee 也搭腔認可洪水是上帝對火人祭的審判,但補充道他強烈懷疑這些參與者會因為一場狼狽的大雨就改信基督。

最具值得一讀的是網路媒體 Dazed 昨天刊出的一篇文章。主要報導文化和政治領域的記者 James Greig 提到,現場有一名參與者死亡的消息很快就在網路上變成另外一個匪夷所思的謠言。Podcast 主持人開始半開玩笑地說火人祭現場發生了伊波拉疫情,甚至指名 DJ Diplo 就是感染者之一,說他已經被美國政府派出的探員套上隔離衣強制隔離。緊接著,以前叫做 Twitter 的那個社群媒體則開始出現各種玩笑,比如接下來火人祭要上演真人版的蒼蠅王,變成人吃人的地獄之類的。

稍早,YouTube 上甚至出現一支顯然用 AI 生成的音樂錄影帶,顯示長得很像 Taylor Swift 和 Daft Punk 的藝人悠哉地泡在水裡或是悠閒地划著小船的偽「2023 火人祭的雨天實況」。

作者因此提出了大哉問:

為什麼社會輿論對於火人祭的參與者如此缺乏同情心?就像日前的潛水艙泰坦號事故一樣,明明出了人命還是被立刻拿來無情嘲弄?

火人祭源自於1980年代一小群人圍繞著夏至篝火的小型活動。1990年代透過口耳相傳成為熱門文化事件。基於地利之便,成長於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社會氣氛中的矽谷科技新貴很快就成為火人祭參加者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而隨著這些科技新貴變成了今日的科技巨頭,他們的巨大影響力也逐漸喧賓奪主地成為火人祭背後的主人。雖然主辦單位仍然禁止品牌參與和商業攤販,但許多企業在場外自行建立了豪華帳篷,邀請自家客戶和員工參加。這些帳篷通常由專業廚師和服務生提供高貴的服務,甚至配備了空調、淋浴和按摩等服務設施。進入這些高級帳篷的代價經常高達數千美元以上,遠遠超過了一般音樂節參與者的消費水準。

「曾經在童工訴訟之類的場合為 Nestle和 Nike 等企業辯護的超級大律師 Neal Katyal 在火人祭打卡,並配上一張穿著華麗服裝和金項鍊的照片時,想當然爾社會大眾的反應會是:『沒錯,這就是去火人祭的那種人』」作者評論道。

就像2017年轟動全球的 Fyre 音樂節事件一樣,多數大眾的真正心裡話是:這些有錢的精英錢太多沒地方花,到底干我什麼事?

今年火人祭的大部分演出和藝術作品都因為大雨而未能完整現身,倒是各方火花四射的評論變成了另外一場可能比火人祭更有 性的虛擬藝術季。藝術季主題變成「難道暖化錯了嗎?」,而海報上的主標藝人變成了:
左派媒體
右派政客
氣象專家
Podcast 謠言高手
冷言旁觀的美國大眾
feat. 倉皇逃生的明星藝人......

    1.5K會員
    178內容數
    錄影帶不只是上個世紀的革命性科技媒介,也是一整個世代橫跨二、三十年的共同生活型態。我的首部數位連載作品《錄影帶生與死》,重溫 70 年代錄影帶工業的黃金年代與興衰跌宕,從錄影帶、DVD 到 Neflix 的數位崛起,錄影帶如何改變世界?一同探尋錄影帶的前世今生,走進電影工業後台,揭開幕後的文化革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