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幻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人是經過不斷堆積而成的經驗來形成的個體

可漸增也可漸減

反而漸增的靈是令人很不解且不可思議的

但死亡是個起點 是人理解靈的起點

對個體而言 由外力致死不適種懲罰

除非是不得的死

而死亡的個體對仍在存活的他人而言

也許就真的是懲罰了

應該很少人會經歷當自己死亡時

其他人拍手叫好的

但罪大惡極的人死亡時

確實會有人大聲喊讚

但說真的

其實這種心裡的快活只是一點點的

甚至跟深愛著死者的人的痛苦而言

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更何況罪業深重的人怕死

更可能避免早死

而他們的死 也往往死得輕鬆或者死得晚

因此

他們也更無法了解被他們迫害的人是多麼痛苦

但有些人不是罪孽深重 而是遭受到極大痛苦後

對未來產生極大的幻滅

 

相對於鈴蘭、扶桑 就是這樣的例子

別人的大腹便便是將要生產的喜悅

而扶桑的大肚子中裝的不是可愛的嬰兒

是滿是腫瘤細胞 及從細胞血管中滲出的大量血水

而日日承載充盈不及緩解

即便日日以針釋放

也會不斷從洞口緩緩滲出

她告訴舞衣說”為什麼是我”

“為什麼一開始大家都不告訴我”

“你們都騙我”

即便是最後的最後

家人都陪伴在身旁

她也不肯原諒任何人

任憑自己生命凋零

不願再跟任何人說上這樣的經驗

讓舞衣一度懷疑

這是為了考驗才設的局

這一切顯得十分令人難以忍受

但試煉總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結束

姑娘結束了生命

但身邊的人仍萬分痛苦

 

死亡對已逝者 留給他人的痛

是幾萬倍以上

所以說死亡給當事者造成的苦痛

是微小的 甚至死後也難以回想當下的傷痛

可是對旁人來說

每一次的他人往生

會造成自己心裡與生活上的重大影響

有的甚至因為無法面對至親的離世

而採用了極端的手段  來避免

這些非但是無法改變

也會造成面對死亡的個體 處於莫大的痛苦之中

愛麗絲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活力十足的姑娘

但先生早逝

她含莘茹苦把三個兒子帶大

一切看似圓滿

但她在50歲的時候

最小的兒子因為欠錢  跑路了

幾十年都沒有聯絡

但因為欠錢跑路造成家人很大的負擔

所以家裡的其他兄弟們對他都非常不諒解

甚至 壓根都不想見到這個人

只是

這孩子畢竟是愛麗絲的骨肉

是她很久沒看到

心心念念的人

但一直都沒有孩子的消息

其實都被自己的其他兒子故意封鎖消息

 

直到  她85歲那一年

身體機能衰退  腎臟衰竭住院

另外的兩個兒子氣自己的弟弟

也氣自己的老母親

 

他們請醫院將母親的手腳都約束

因為媽媽不想靠洗腎過日子

她不吃不喝

他們請醫生插鼻胃管  來灌食

於是原本開朗多話的愛麗絲

再也不說話了

她無聲的抗議

 

最終家人還是把她送到了機構

讓她度過餘生

也絕口不提自己弟弟的行蹤

因為他們怕老母親看到思念的孩子

就覺得心願已了

沒了求生意識

 

 

看起來是為了愛麗絲好

但實際上

就是不知道人體會幻滅的自然

 

 

 

對於生死想法的改變

要看所遇到的生死事件對當事人的影響

而這個影響趨好或趨壞 要看個人

沒有人可以一生都躲過這樣的經歷

而每個人對這樣事件的感受不一

但鮮少人會對他人的死亡感到喜悅的

除非是作惡多端或有行為的他人

但因為深怕肉體的滅亡

對於他人的死或對於自己都是一樣的

充斥著不捨 害怕 及焦慮的情緒

why me not me

一直反覆地負面思考

但是整個幻滅的過程也是種試煉

對生死的拉扯賽中

最大的成功是不畏懼

很多事物相剋相生的

 

一長則一消

消長之間其實是有定數的

舞衣看著若草臉上的腫瘤

一面用草藥殺菌來減緩

因細菌滋生而造成的惡臭

腫瘤已超過她的頭的大小

血膿增大的腫瘤傷口滲出

偌大的腫瘤像發爛的香菇

經過血流增生 形狀不一 時常發脹

宛若不死的怪物

但怪物是由自己身體長的

所以怎麼打都打不死

除非自己死了

但當本體死亡時

腫塊也就慢慢消退了

若草因為傷口太大

常會因此細菌滋生

而細菌滋生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惡臭

而這個惡臭不是只有影響到自己

而是影響到她身邊的其他人

當所有人因為惡臭而無法接近自己

那種自動被隔離的感受是讓人承受不住的

 

因為每個自己身邊的人會

自動離自己遠遠的

但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只能用一句”生不如死”來形容

只是舞衣回想整個照顧過程

沒見到若草有半句怨言

每天一樣地起床

雖然晚上總睡不好 無法翻身

但她也一樣不跟任何人說她的困擾

形體幻滅的因素 除了歲月之外

就是自身細胞的腫瘤

它不但會讓人憔悴

也會讓人水腫變形

而解方卻只有自身的幻滅

這些細胞攝取大量地增生

一但你要去除它

它就會血流成河給你看

抱著玉石俱焚的決心

人們趕盡殺絕的是自己

在幾個世紀前

年紀輕輕的情況下

是較少機會產生腫瘤

 

舞衣花了八個輩子也沒看過這玩意

但科技讓人類的壽命增加

細胞產生腫瘤的機率大增

因此 更多活得較久的情況之下

人們因此而喪生的機率也大增

 

另外 現今的人們為了生活便利

為了抗天命而活

過著消耗自然資源的日子

問題也就日益多了起來

這樣就好像每天都要面對自己的慢性死亡

而形體的敗壞便是幻滅的開始

最終的幻滅

是靈性的幻滅

心如槁灰

生即如死

許多人過得渾渾厄厄

指的就是這樣的

 

 

 

 

 

 

 

avatar-img
1會員
28內容數
本文獻給我的王子及星星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瓢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完整自己(成就) →  二、教化他人(帶領) ↓  三、獲取新印記(創新) ↑   有可能 一個人進行好幾種使命  也可能只是幫別人完成使命的  且不論人生是經歷了哪種痛苦或快樂  最終仍會走向使命   甚至 一本書 一個人 一件事  都是有意義的存在   但相生相剋 
那一天, 天氣晴 在候診處等待已經一個多鐘頭, 因為過號又是身心科的關係, 每次就診候診時間都會非常地久, 感覺非常地悶, 我的孩子坐在我的旁邊, 感覺他有一點坐立難安, 終於, 叫到了我們, 我跟孩子一起走入診間, 映入眼簾的除了已經看診過二次的醫師, 還有一位護理人員,
般若 法身 ... 靈的碎片 郁郁黃花 無非般若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在所有的生靈中最特殊的應是植物 目前植物是環境的生產者 所以植物應是生命體中最美的存在 可以美到個無法企及的高度 那就是為什麼人們會不由自主地被植物吸引 千里迢迢地也要見上一面的原因
說到轉化途徑 常為人知的人神鬼溝通管道如靈媒 道士等等”人”的溝通算是真的嗎? 有句話說得好 眼見為憑 很多人相信科學是因為學可驗證 但不科學的東西 真的無法驗證嗎?那倒不 因為有些不能以科學來驗證的事物確實曾經存在過 但不能用機率或是任何方式卻驗證他們的存在 單純的靈體是不帶任何善惡
在一次的跟聖靈的對話中 舞衣對祂問到 為什麼要遇見 為什麼要苦痛 為什麼要幻滅 為什麼又要轉生 ?? 祂說 妳來 就是為了找到答案 並且 從中導正及修補 靈的修補 簡而言之 就是將人的深刻傷害完全修補 但就算完全修補 能有可能留下痕跡 人類的靈魂異於其他生命體
這是一名女子 帶著全族的人 對抗神魔的故事 人說這是不可違抗的天命 但事實是如此嗎 在故事的盡頭 果真能正勝邪或好人有好報 那就不得而知了 一個人要經歷多少苦痛之事 才能將負荷得過來 變成甘霖呢? 所得不一定是所求對才對 對有些人來說 生命的終點並不是結束 反而是另一個發人省思的開
一、完整自己(成就) →  二、教化他人(帶領) ↓  三、獲取新印記(創新) ↑   有可能 一個人進行好幾種使命  也可能只是幫別人完成使命的  且不論人生是經歷了哪種痛苦或快樂  最終仍會走向使命   甚至 一本書 一個人 一件事  都是有意義的存在   但相生相剋 
那一天, 天氣晴 在候診處等待已經一個多鐘頭, 因為過號又是身心科的關係, 每次就診候診時間都會非常地久, 感覺非常地悶, 我的孩子坐在我的旁邊, 感覺他有一點坐立難安, 終於, 叫到了我們, 我跟孩子一起走入診間, 映入眼簾的除了已經看診過二次的醫師, 還有一位護理人員,
般若 法身 ... 靈的碎片 郁郁黃花 無非般若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在所有的生靈中最特殊的應是植物 目前植物是環境的生產者 所以植物應是生命體中最美的存在 可以美到個無法企及的高度 那就是為什麼人們會不由自主地被植物吸引 千里迢迢地也要見上一面的原因
說到轉化途徑 常為人知的人神鬼溝通管道如靈媒 道士等等”人”的溝通算是真的嗎? 有句話說得好 眼見為憑 很多人相信科學是因為學可驗證 但不科學的東西 真的無法驗證嗎?那倒不 因為有些不能以科學來驗證的事物確實曾經存在過 但不能用機率或是任何方式卻驗證他們的存在 單純的靈體是不帶任何善惡
在一次的跟聖靈的對話中 舞衣對祂問到 為什麼要遇見 為什麼要苦痛 為什麼要幻滅 為什麼又要轉生 ?? 祂說 妳來 就是為了找到答案 並且 從中導正及修補 靈的修補 簡而言之 就是將人的深刻傷害完全修補 但就算完全修補 能有可能留下痕跡 人類的靈魂異於其他生命體
這是一名女子 帶著全族的人 對抗神魔的故事 人說這是不可違抗的天命 但事實是如此嗎 在故事的盡頭 果真能正勝邪或好人有好報 那就不得而知了 一個人要經歷多少苦痛之事 才能將負荷得過來 變成甘霖呢? 所得不一定是所求對才對 對有些人來說 生命的終點並不是結束 反而是另一個發人省思的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前言 成長期間火葬觀念剛開始萌芽,有人著文批評,認為屍體遭火燒是多麼痛楚、多麼難受,那是痛不欲生的酷刑,怎會有人如此忍心對待親人?他們把屍體當做還存活著的身體,把生者遭火吻時的痛楚轉駕到屍體身上,說什麼"痛不欲生”,已經死了的人還怎麼”欲生”?很明顯的,他們沒把屍體當屍體,認為屍體還保有在世時的感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記得倪匡死後,我在腦內預演了一次所有我所仰慕的人離去時的感受。死亡有兩種,一種是生理層面的死亡;一種是當他們做出令我信念幻滅的事時,腦內把他們當下仍存的表相,與過去的他們曾經震撼過我靈魂的美好割絕而生的死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Thumbnail
不要輕視死亡,拿死亡當解決人生困境的唯一手段。可,不是苦中人,如何評判遭遇困境時當時舉目無援、看不到希望的絕望心境? 死亡,看似一個個體生命的結束,同時也是另一個人痛苦的開始。死亡、新生,相互傍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他討論了對於疲憊、逃避和生命力的理解,並將這些觀點分享給有同樣想法的人或想了解的人。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夠理解每個人在面對極端選擇時所經歷的感受。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前言 成長期間火葬觀念剛開始萌芽,有人著文批評,認為屍體遭火燒是多麼痛楚、多麼難受,那是痛不欲生的酷刑,怎會有人如此忍心對待親人?他們把屍體當做還存活著的身體,把生者遭火吻時的痛楚轉駕到屍體身上,說什麼"痛不欲生”,已經死了的人還怎麼”欲生”?很明顯的,他們沒把屍體當屍體,認為屍體還保有在世時的感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記得倪匡死後,我在腦內預演了一次所有我所仰慕的人離去時的感受。死亡有兩種,一種是生理層面的死亡;一種是當他們做出令我信念幻滅的事時,腦內把他們當下仍存的表相,與過去的他們曾經震撼過我靈魂的美好割絕而生的死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Thumbnail
不要輕視死亡,拿死亡當解決人生困境的唯一手段。可,不是苦中人,如何評判遭遇困境時當時舉目無援、看不到希望的絕望心境? 死亡,看似一個個體生命的結束,同時也是另一個人痛苦的開始。死亡、新生,相互傍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他討論了對於疲憊、逃避和生命力的理解,並將這些觀點分享給有同樣想法的人或想了解的人。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夠理解每個人在面對極端選擇時所經歷的感受。